老周
摘要:1924年,黄埔军校建校。“到黄埔去!”当年这句最响亮的口号,曾经让无数满腔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为之心潮澎湃。慷慨激昂。一百年间,从这所军校里走出的将帅数以百计,使得黄埔军校和这些师生都成了一个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黄埔军校的校训“亲爱精诚”
1924年,黄埔军校建校。“到黄埔去!”当年这句最响亮的口号,曾经让无数满腔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为之心潮澎湃。慷慨激昂。一百年间,从这所军校里走出的将帅数以百计,使得黄埔军校和这些师生都成了一个传奇。
提到黄埔军校的创办,就不能不谈到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援助,甚至可以说,要是没有苏联的援助,黄埔军校和以后成立的校军根本不可能发展。
军校尚在筹备阶段,苏联就应孙中山的请求派来了由切列潘诺夫为组长的军事顾问小组。军校成立后,苏联又派来由加伦带领的40多名军事专家协助军校的教学。经费上,军校创办之初相当困难,如无苏联提供的开办费10万卢布,军校的正常教学几乎无法为继。此后尽管名义上军校的经费由粤军总司令部军需处拨发,但整个广东军政府的经费都十分有限,军校经费异常困难。筹集经费的工作主要是由“黄埔慈母”之称的廖仲恺负责,为了解决经费,廖仲恺不得不经常求助于当时把持广州的滇桂系军阀,甚至要等候在滇系军阀杨希闵的鸦片床前,等到杨抽足了大烟才能领到款项。就这样还经常难以保证,为此廖仲恺不得不借贷甚至是典当自家的财物来解决军校的经费。好在年底,苏联又拨付45万卢布才得以渡过难关。加上后来组建校军的费用,苏联前后总共拨付黄埔军校的资金高达250万卢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为筹建军校呕心沥血的孙中山和廖仲恺
【百年黄埔典藏套装】
百年黄埔,将星璀璨,风云激荡,名垂青史。
典藏套装包括两副掼蛋扑克、一枚“亲爱精诚”校训徽章、一张带编号收藏卡组成。
两副扑克每张牌上一位黄埔出身的将领头像、简介,总共一百零八位。
整套典藏套装,大气典雅,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收藏价值。
每套包邮售价128元,如需指定编号,另加30元(首批编号1-1000,吉祥编号先购先得)。
6月16日开始陆续发售,现在开始接受咨询和预售,6月底发货。
咨询预售电话(微信):13012825779,欢迎垂询订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校成立之初,孙中山同意发给军校粤造毛瑟步枪300支,但最后只落实了30支,连分发给为军校站岗的卫兵都勉强。又是苏联于1924年10月派“沃罗夫斯基”号商船驶抵黄埔岛,运来了8000支步枪和400万发子弹——几乎可以装备1个师,而此时的黄埔军校全部师生最多不过1个营!——此后又先后六次送来大批武器装备,计有步枪51000支、机枪1090挺、子弹57400万发、火炮26门、炮弹1000发。如果没有这些武器装备,日后由黄埔军校师生组成的校军何以成军?
以黄埔军校师生为骨干编成的校军随后于1925年两次东征陈炯明,在2月的第一次东征中克淡水,战棉湖,以一当十,初露锋芒,首树军威。在10月的第二次东征中,更是奋勇争先,一举攻占了历史上从未被攻破的惠州城,彻底铲除了陈炯明的势力,也算是为孙中山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
“到黄埔去!”这句响亮的口号在20年代是最鼓舞人心的口号,一大批人中精英就这样汇聚到了黄埔。
尽管各地有志青年报名非常踊跃,但是除了广州地区可以公开招生外,其他地方由于是在军阀统治下,所以只能采取秘密招生。为了保证学员政治可靠,要求每名学员都必须要有两名担保人。对各地学员的招生,便委托出席国民党一大的各省代表回原籍后代为物色选拔。由于当时国民党在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组织,因此中共在秘密招生中起了很大作用。如负责湖南长沙秘密招生的就是何叔衡,而在上海进行秘密招生的则是毛泽东和恽代英。由毛泽东推荐担保的就有5人,其中蒋先云是招生考试第一名,毕业考试同样也是第一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蒋先云是第一期招生考试第一名,毕业考试同样也是第一名
军校筹委会决定在全国18个省市进行招生,初步拟定招生324人,其中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14省每省12人,计168人;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察哈尔5省各10人,计50人;湘、粤、滇、豫、桂军每军各15人,计75人;国民党先烈遗孤20人;机动名额9人。另外还计划招收备取生30至50人。
3月1日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入学试验委员会,负责主持入学考试工作。蒋介石为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长,因其回乡而暂由李济深代理,委员有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林、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9人。报考黄埔军校至少要经过三关,先是各省初试,合格后再到大地区(如上海、重庆)进行复试,最后是在黄埔军校进行总考试。在军队中也是如此,先在各自部队进行初试,合格者才送到军校进行复试。至3月27日,报考总人数已达1200余人,远远超过预期的324人。还有不少人托关系走门道,一时间各种关系的推荐信满天飞,以至于军校试验委员会不得不于4月7日在广州《民国日报》上刊登启事,谢绝各方推荐信函,声明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黄埔军校学生宿舍
3月27日,黄埔军校以广东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考场,举行最后一关的入学考试。考试内容有作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分笔试和口试两种。参加考试的有1200多人,考试整整进行了3天,1200人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学及专科学校毕业生,在当时情况下绝对是社会的青年才俊,平均素质比较高。4月28日发榜时,就是因为优秀者太多,不得不超过了原定招收400人的限额,共录取正取生350人(也有360人和372人的说法)、备取生120人(也有117人或100人的说法),总共470人。所谓备取生,就是后备的,说白了就是有比较硬的后台关系,考试成绩还勉强可以的学员。
在报考时,还有不少奇闻逸事。先说徐象谦(即徐向前)和白龙亭等5位山西同乡一起赴上海报考,他毕业于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当过两年小学教员,语文、政治考得不错,但数学几乎是白卷,勉强通过了初试。到广州考试时成绩仍不理想,徐象谦自以为必定落榜,岂料发榜时山西考生全部被录取——据说是孙中山特别关照,北方考生不多,且北伐在即,对北方考生格外放宽——徐向前后来成为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之一。
如果说徐象谦是托了孙中山对北方考生的格外关照,那么浙江考生胡宗南则得到贵人廖仲恺的相助。根据军校《招生简章》的规定,要先对身高、体重、肺活量、视力、听力等方面进行体检,教官立马就取消了不足1.6米身高的胡宗南的考试资格。这一结果,胡宗南自然难以接受,立即便与教官理论起来,声音越吵越响,终于惊动了在另一间屋子里的廖仲恺,廖仲恺了解情况后立即表态同意胡宗南参加考试,还特别写了条子“国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绩好,身体健康,个子矮一点也是可以录取的”,正是凭着这张条子,胡宗南得已参加了入学考试,最后被作为备取生录取。廖仲恺之所以如此帮助素昧平生的胡宗南,因为他自己和胡宗南一样,个子也很矮。
郑洞国从湖南千里迢迢来到广州时,报名日期已过,正在懊悔之时,湖南同乡黄鳌赶紧说自己因为怕一次错过就报了两次名,就让郑洞国用第二个黄鳌的名字去考试。结果两人都考中了,更巧的是都编在第二队,每当点名时,两个黄鳌自然引得同学们大笑不止。郑洞国只好向校方报告实情,并请求重新单独进行入学考试,结果得到校方谅解,恢复郑洞国的真名。
另一个在名字上搞小动作的是关麟征,关麟征原名关志道,真正的关麟征报名之后嫌路远而没有来,没报上名的关志道便用关麟征的名字来广州,考入黄埔军校,自此便干脆以关麟征为名,后来还当上了第二任的黄埔军校校长,最后一直当到陆军中将副司令。
和 关麟征一起来报考黄埔的陕西学员有11人,从陕西一路辗转到上海时,已经囊空如洗了,亏得陕西籍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仗义资助盘缠,还写了推荐信。一行人到达广州时,也是阮囊羞涩,只好在面摊上吃碗光面充饥,没钱点菜,只好就着醋下面,11个人每人一勺就把一壶醋给分光了,结果小气的店主非要付醋钱——要是他知道这11个人中间,后来就有1个解放军中将(阎揆要)和6个国民党军中将(杜聿明、关麟征、马励武、董钊、张耀明和何文鼎)的话,恐怕借他10个胆都不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
第一期学员中除了这470人外,还有来自军长部长程潜主办的陆军讲武堂(也称湘军讲武堂)的158人,当时因为陆军讲武堂连个象样的宿舍也没有,教学内容更为陈腐,使学员们大为不满,最终闹得全体跳槽,和黄埔军校合并了事。也难怪程潜顶不住,看看那些学生的名字就知道了:陈赓、宋希濂、陈明仁、李默庵、左权、袁朴、邓文仪(其中陈赓和宋希濂是自己去黄埔报考的)……都是日后在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啊!在这158人中,绝大多数为湖南人,这也就使第1期湖南籍学员达到192人,几乎占毕业生总数的30%,高居各省之首,也正应了无湘不成军的老话。
考试入学的470人分为四队,正取生为第一、第二、第三队,备取生为第四队。由吴铁城主办的警备军讲武堂后来也并入黄埔军校,为第五队,但却算第二期。而陆军讲武堂的158人作为第六队,因为这批学员中老兵多,有实战经验,所以一并入黄埔军校就编入校军参加东征,因此被算作第一期,就这样黄埔军校第一期没有第五队而有第六队,最终合格毕业人数为645人(一说635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蒋介石和黄埔军校第一期部分毕业生合影
在第一期生中,情况各不相同,首先年龄相差悬殊,最大的是荣耀先,1874年生,50岁;最小的是谭煜麟、李隆光和刘璠三人,都是1908年生,16岁。其次学历各不相同,从小学到大学都有,甚至留学生都有2位: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的顾濬和留学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的宣侠父,这两人都是中共党员。特别是宣侠父,认为蒋介石指定各党小组长每周直接书面报告党内活动及工作情况的做法是违反孙中山“以党治军”的原则,最后愤而离校,临行前留言“大璞未完总是玉,精钢宁折不为钩。”——相当的潇洒,后来宣侠父任八路军少将高参,1938年在西安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除了学生之外,还有不少军官,有名的如中山舰事变主角李之龙,曾任鲍罗廷的英文翻译兼秘书,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破格录取。还有范汉杰,入学前就曾任江平舰舰长、桂军中校参谋、作战科长、第六路军司令等要职。为了进入黄埔,宁愿放弃已经到手的军衔官职,再当学生,毕业后再从少尉排长干起,最后官至陆军副总司令、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1948年在辽沈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
正是因为基于这种报国情怀,大批热血投身黄埔军校,他们中的很多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将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