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授课老师俞莉因为挽救了一位患病儿童的生命,耽误上课29分钟,却被扣除当年奖金,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资格。

俞莉老师是南方医科大学儿科教师,同时也是南医大南方医院儿科的主治医师。网上能够查到她的挂号信息。网上流传的一份处理意见,行文规范,细节翔实,我判断是真的,可以作为本评论的基础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0日这天早上1-2节课,应该是她的授课时间。但是她却迟到了29分钟。原因是她负责的一位患儿,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就在当天早上出现了疑似脑出血的紧急情况,事发突然,来不及跟学校请假,俞莉老师当即展开了抢救。患儿病情稳定之后,才匆忙赶去上课。

看到这个新闻,我有点心酸。学医真的太辛苦了,医学生辛苦,医学老师也很辛苦。老师不仅要为学校上课,还要在学校的医院里面坐堂施治。就拿5月10日这天来说,早课一般都是8点或者8点半开始,俞莉老师在上课前很早就要去医院查房,发现问题还要紧急施治。可以想象她起得有多早,人有多辛苦。因为抢救了一个患儿的生命,自己背上了处罚,并且要全校通报批评,进行人格羞辱,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理解学校有这样的规定,课堂教学是严肃的,教学纪律应该要得到维护。但像医科这样的专门学校,老师不仅是老师,还是医院的医生,不能只考虑课堂的纪律,还要考虑病房的实际。脱离自己专业特点而制定出来的教学文件,从根本上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老师与医院施治的医生之间的内在矛盾:当为了抢救病人而导致上课迟到,要不要进行处罚?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任何法律法规在强化原则规定的同时,都有个例外原则。医学院作为医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医生。医生有个医学生誓言,把救死扶伤作为医生的第一原则。医学生誓词里,讲的就是生命至上原则,课堂教学显然是要让位于这个原则。所以,医学院的教学文件,必须要把医生抢救生命,作为免于处罚的最重要例外,不应该对俞莉老师进行处罚。

对俞莉老师的处罚,凉了所有医生的心,也劝退了不少有志于医学的热血青年。未来的医学生们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如何吞噬大学教育的真相。对俞莉老师进行处罚,会凉了所有医生和老师的心,难道救死扶伤错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这是一次最好的医德医风教育,俞莉老师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向未来的儿科医生们,示范了什么是“医学生誓言”,不仅不应该被处罚,还应该被表扬。我甚至在想,最好是学生们挪动尊贵的臀部,赶到病房观摩俞莉老师抢救,把课堂从教室搬到医院,才是更好的教学。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才能让未来的医生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医生。

不仅医学应该这样,其他学科也都应该这样。但是以目前中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当然不能支持我这样的想法。真正的实践活动是随机而且灵动的,不是计划出来的,记者临时有个采访,学生们马上赶去观摩,这种操作完全不可能实现。因为学校的教学却必须完全按照计划进行,而任何教学计划的改动,都需要流程和周期很长的审核步骤,任何教师只要有一点这种想法,望见这漫长而繁琐的手续,都会望而却步:算了,我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

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还指望出什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