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远的路,才将这份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2021年4月,一篇《致谢》在网络上走红,作者黄国平,是中科院的博士,而这篇《致谢》,是他在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里,致谢的那一部分。

一开始,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网友都说,黄国平拿着高学历“卖惨”。

但如果你知道了他的故事,就会知道他这一路走来有多么的不易。

那么在黄国平的身上,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接下来的内容,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大山里走出的博士生

黄国平的家,在四川南充的仪陇县。

从县城出发一路向南,会抵达一个叫“炬光”的村落,每当进入到雨季,这个村子就会隐在云雾之中,看起来仿佛与世隔绝。

这个小村庄,就是黄国平生长的地方。

他家的老房子看起来饱经岁月的洗礼,屋顶薄薄的青瓦,在大雨倾盆而下的时候,屋内也是一片潮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国平从小就有一个走出大山的梦,但对于村里人来说,他们印象中的“走出大山”,就是去外面打工,只有黄国平,用知识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一步步从小山村走到了县城,又从县城走向了北京,他不是去打工,而是成为了祖国的栋梁之材。

黄国平的老家有多贫穷呢?

20年前,当地人走路,基本上还都在打赤脚,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么做,而是因为过去当地只有一条泥巴路,当地人日子都过得拮据,即使是赶集买来的便宜鞋子,对于他们来说也很“金贵”,所以平日里大家都是光着脚走路,只有一些重要场合才会穿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国平说,他上小学的时候,班上同学都是打着赤脚,大家都是从家光着脚走到了学校,等到进教室的时候,才会将脚用水冲一下,再拿出书包里的鞋子穿好。

因为鞋子不能经常更换,都是捡大的买,一穿就是好几年,所以黄国平小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双崭新的解放鞋。

光着脚走路,除了可能会被碎石子划破脚丫之外,夏天的时候,路面被太阳烫的滚烫,脚踩在上面,也是要忍受着灼烧。

而在冬天的时候,寒冷从脚底板传遍全身,每走一步,都要冻得直打哆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些,还有破旧的衣服,在夏天的时候还好,到了冬天,根本就无法抵挡刺骨的寒风。

这些苦,深深印在了黄国平的记忆里,也成为了鞭策他一路前行的动力,否则他就要和父辈一样,永远无法真正走出这片大山。

黄国平一家的经济来源,除了靠着家里的三亩薄田,还有就是农闲的时候,父亲外出打零工。

一年到头,他们家的年收入甚至还不到1000块钱。

原本父亲不愿意让他读书,因为他们家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是黄国平苦苦哀求,才终于在8岁那年,走进了小学的教室。

命运从未眷顾过他,黄国平的前半生,除了贫穷就是离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岁那年,母亲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苦日子,在某一天的早上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17岁那年,父亲遭遇车祸去世,他刚料理好父亲的后事,相依我们的婆婆也病故了。

父亲和婆婆下葬的时候,都是只有一口薄棺。

就这样,17岁的少年失去了全部的亲人,他无依无靠,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那个时候,黄国平才刚初中毕业,当时村里人都说,读书有什么用,不如早点出去打工。

但是黄国平却不肯向命运屈服,他坚持读书,这也是他唯一的信念。

没有钱读书,他就利用假期,打着赤脚去小河、水田里抓黄鳝,然后走山路拿去集市上卖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家里穷,他们家连电灯都没有,他就点着煤油灯学习。

一盏煤油灯,照亮了他的求学路,也陪伴着他一路从小学,走到了县城的中学,最终将他送出了大山,让他从县城走向了重庆,又从重庆走向了北京。

所以黄国平才会在《致谢》中写着,我走了好远的路,才将这份毕业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2008年,黄国平考入了在重庆的西南大学。

这是他走了21年,才终于走进了大学的校门,黄国平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同时他也渴望走向更远的地方。

他选择的计算机专业,是他一生的事业和希望,是改变他命运的一条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四年,他获得了两次国家奖学金,参加了9次数学竞赛,并且还获得了美国数学建模比赛的一等奖。

他为之奋斗,为之努力,并一步步从重庆走向了北京,走到了中科院读博士。

考上中科院的时候,黄国平内心无比激动,他趁着假期,返回了一趟炬光老家,他看着老宅里贴满整面墙的奖状,他内心百感交集。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张张奖状的背后,写满了多少的不易和艰辛。

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在无数个用煤油灯读书的夜晚,他看着豆大的灯光,内心不住提醒自己,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如果不是他内心强大的信念,或许他早就放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去北京读书的时候,黄国平将自己的奖状带去了北京,他要留着做纪念。

那个曾经赤着脚上学,点着煤油灯苦读,在水田里抓黄鳝赚学费的少年,终于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抵达了理想的彼岸,为自己搏来了闪闪发光的人生。

那么如今数年过去,黄国平又怎么样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再谈教育的意义:读书真能改变命运

“从家到县城,需要坐两个小时的大巴车。很多次因为现实的压力,我都曾想过放弃,但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我只有一个信念,把书读下去,努力走出去,这样才不枉我来这人世间走一遭。”

2021年,黄国平的那篇《致谢》走红,他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言真意切。

黄国平在中科院读书的5年,他始终记得自己博士生导师宗成庆的话:“你好不容易来到了这个地方,以后就不会那么苦了,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朴实无华的话语,说尽了读书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黄国平,在深圳工作,他就职于某大厂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不仅是高级研究员,同时也是翻译技术负责人。

黄国平说,自己很庆幸,当初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说起来黄国平在考上西南大学之前,实际上他就已经参加过一次高考,考上过一次大学了。

第一次读高三的时候,黄国平的老师建议他学师范,因为黄国平是贫困生,老师认为他若是师范毕业了,以后当一个老师,工作也会很稳定。

不过黄国平虽然考上了一个省内的一本师范,但他想了想,却还是觉得自己喜欢计算机专业,所以他放弃了读大学,选择复读再战高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走红后,接受采访时黄国平也很感慨地说着,他有的时候会想,如果当时没有选择复读,而是读了师范专业,那他现在会过着怎样的一种人生。

他形容自己对于计算机的热爱:“那就是我全部的信仰”。

黄国平说,自己的前半生写满苦难,所以读书就成为了他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哪怕是希望渺茫,他也要拼了命地去抓住,去为之拼搏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2月,黄国平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仪陇中学,为他的学弟学妹们讲述教育的意义。

黄国平说,有的人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原生家庭。也有人会觉得,成功都是偶然的,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歪理邪说”,因为只要心中的信念足够坚强,那么就可以抵达成功的彼岸。

与其将时间浪费在纠结和不安上,倒不如放手一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隔多年,再次回到家乡,黄国平也是看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之前,仪陇县还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所以像黄国平这样在困境中自强不息,最终为自己搏出一个好前程的孩子,可谓是凤毛麟角。

不过在2017年之后,随着仪陇县在脱贫的过程中,不断加大了教育资源的建设,现在的仪陇县,包括黄国平曾经打赤脚去读书的炬光小学,全部都焕然一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黄国平出名后,当地不少人,都将他作为榜样,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也都会鼓励他们向黄国平学习,而随着当地教育资源的不断加强,尤其是随着对寒门学子的扶持计划出台,这些都让越来越多的“黄国平”们求学之路走得更顺畅。

黄国平当年升入仪陇中心读书的时候,因为还没有什么对待寒门学子的扶持政策,所以除了黄国平自己抓黄鳝赚学费,还是当时学校食堂的负责人胡元明,得知了黄国平的情况后,自掏腰包资助了他三年的生活费,并且在寒暑假的时候,也都会让无处可去的黄国平住到自己家里。

所以现在的寒门学子,有了更多的帮扶政策,他们只需要好好读书,根本不需要为学费、生活费的问题发愁,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甩锅给原生家庭,又怎么能甩锅说自己“天赋不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望大家都可以有一些高远的人生目标,保持善良和热情,认真对待当下,不断超越自己!”

这是黄国平在母校演讲时的寄语,这句话其实不止是适合莘莘学子,也适合我们所有人。

在这里,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