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前看到一个说法,说深圳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聊着聊着就会聊到怎么搞钱。

然后有了“搞钱狂魔”这样的词汇,意思就是什么都不管,只知道搞钱。

这个词听起来很卷,好像没有了生活,没有了灵魂,全身都充满了铜臭味。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它出自深圳?西藏为什么不会出现搞钱狂魔呢?

因为没有这个土壤。

一座城市,只有不停地往外推人,往外挤人,这座城市的人才会越来越卷,才会越来越进取,节奏才会越来越快。

反之,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这儿安家,也没什么等级阶层之分,大家看起来都差不多,那自然就不会一心只想着搞钱。但同样的,这也说明城市竞争力不足,并没有多少人想在这儿安家。

那有人可能会想,为什么有些欧洲国家,经济又发达,老百姓又不卷?这是怎么做到的?

经济强,代表每个人创造的平均价值大。

所谓的福利好,其实是个假象,这不是政府很有爱心,而是总量大,所以有足够大的蛋糕可以分配,让不工作的人也能享受体面的生活。你每个老百姓创造的平均价值小,哪来的福利可分?

那欧洲发达国家的老百姓比我们聪明还是能力强?

都没有。

是因为他们的老百姓做的是上游的事情,产业利润瓜分得多,所以每个老百姓获得的就多。而我们的老百姓总是只能做一些下游的事情,所以累死累活,我们分到的价值依然只有这么点。

换言之,他们在顶层架构的积累上,是远超我们的,所以才牛,而我们在整体竞争中,落了下风,所以才不牛。

所以他们才可以有这些所谓的“生活大于工作”之类的价值观,所以他们才可以做大爷。你把14亿人弄过去跟他们抢抢工作,再问问他们,还敢请假去夏威夷度假吗?他们没准比你还卷,甚至都能爱上无偿加班。

他们依靠的是剥削弱国的劳动力,才过上的人上人生活,然后才能输出一通“生活最重要”、“不要为工作丢了生活”之类的价值观。所以不要去盲从,大家所处的位置不同,位置换换,说出这番话的就是你了。

因此搞钱氛围浓厚,并不是什么贬义词,这是大家努力要在这座城市活下去的证明。

至于为什么都要留在这座城市?自然是因为好。

而随着筛子一遍又一遍地筛,留下来的人会更好。

更好的人一起来建设这个城市,会让它更具吸引力。

增加的吸引力,会让更多更好的人试图把里面的人替换出去。

如此循环往复,一座优秀的城市就是这样卷出来的。

至于要如何达到那种不卷的状态?

你在一个平均差的地方最好,只会被剥削和平均,只有当平均竞争力都上去的时候,人才有可能摆脱内部竞争,因为你在一个一直打胜仗的团队之内,在外部就已经赢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富是生存能力的另一种说法

财富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吗?肯定不是,财富并不完全取决于能力,从组成要素上,还有运气,还有人的价值观等等。

那怎么定义财富?一个人嘴甜一点,可能获得的机会更多,贪小便宜一点,可能丢掉自己的积蓄……影响财富的因素是列举不完的,我们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财富,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失去财富:比如认真做每一件事和混日子,比如别人觉得我们做事靠谱和随意说话得罪他人。

有些人总抱怨自己没机会,我会说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那是你自己做了很多间接影响财富的事情而不自知。

诚然,世界上有王思聪这样的人存在,但那只是懦夫的借口,这样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太低了。大部分人都是跟我们一起上学的同班同学,他们的家境和我们差不多,好也不会好上数量级。全国到处都是这样起点比我们好一点点、跟我们差不多、以及比我们差一点点的人——这点差距其实从人生的长度上,并不太会影响财富大局的。

我们长期挣得了财富,通常意味着我们长期做对了一些事情,同理,我们经常失去财富,先不要着急找理由怪环境怪别人,通常意味着我们长期以来都做错了一些事情,我们的某些价值观有问题,我们的某些对世界的认知有偏差。

我这里说长期,就会很大程度上撇除掉运气对于财富的影响。你不戴头盔骑电动自行车被交警拦下,你说是自己运气不好,因为你的朋友就没被拦下——在长期这些就不存在了。

那怎么去定义做对还是做错呢?

很遗憾,世间本没有对错,所谓的对错也不是永恒,而是跟你处于同一个资源社会的其他人共同定义的。

在最原始的社会,你强壮,不择手段甚至暗箭伤人抢人东西,就是对,这样你能比别人更容易活下来;但在协作社会,你这样做就是错。

谁规定的?没人规定,它会体现在结果上,你做对了,你的生存几率就提升了;你做错了,你的生存几率就变小了。

但怎么判断自己的生存几率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在现代社会,生存几率很大程度上就是用长期财富来体现的——长期财富,而非一时财富,有些一时获得了一些,长期失去了更多;有些一时失去了一些,长期获得了更多。

有人说,谁谁谁为富不仁,难道也是做对了吗?

“做对”是一个综合词,他为富不仁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愿意跟他合作,跟他做生意?一定是有其他理由的。他为富不仁或许只是在你看到的这一件事情上,又或许只是在对待你上,那么在对别人的时候呢?在对自己的合伙人、家人、朋友、心腹上呢?在对合作伙伴的守信用上呢?在工作努力上呢?

财富是个综合结果,我们从古至今都喜欢过度强调片面的因素,比如一个人非常清高,这个人穷就感觉是老天没眼了,那难道这个人每天不努力生活,不动脑子挣钱就是次要的了?

老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没眼,刨除王思聪、李泽楷这样的干扰项,一时的穷和富不能作数,但长期穷和长期富,就一定有原因。你在某几件事情上道德高尚,并不是你富裕的理由,几百几千个因素,几万几十万个想问题、处理事情的细节,都是财富的加权因子,强调一个或几个因素是没有意义的。

人不可能精准地知道这个社会想让我们怎么做,但经年累月的结果反馈,总归是能够获得一些能获得生存优势的经验。

这个经验不完全以年龄为界,而是做事做到越深入,尝试越多不同种类的事情的,就有越多不同种类的高等级反馈,就越是不容易得出片面的错误结论,在当下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就越强。

举个例子:一个人做了abcde步骤,最终把事情搞砸了,但他不知道是哪个环节搞砸的,因为他每天的流程就是做abcde,这样他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他总以为a错了,他也一直教导自己的孩子不要做a。但是他的孩子在别的领域做了a,发现结果是好的,于是认为爸爸说得不对,就继续做a。

这里就有很多种情况,比如爸爸说得是对的,孩子是因为其他事做得特别好而克服了a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做a,结果会更好,但他不知道;再比如爸爸说得是错的,其实爸爸是因为bcde里的某几项没做好,a反而是好的。

一个人一直在一个领域埋头不接触其他领域的事情,不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就一定是肤浅的,会得出很多自以为是的结论,因为他无法尽可能地排除干扰项们。

而所有这些认识世界的准确程度,行为的正确性,最终会决定一个人在这个社会的生存能力,用一个结果来展现,就是财富。

一个人配使用多少财富”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但具体标准一旦列出来,立刻就成为片面,因为是列举不完的,而且列举出来的也有可能是错的,所以任何人都不够资格去分配财富,不够资格定义对错,也不够资格定义公平。

财富对于对错的反馈在很多时候也是错配的,比如有时对的事情未必有即时回报,错的事情却可能有意外收获,但长期下来却是最综合的,也可能是最接近公平的。

这就是财富的指代,也是财富的共识基础。

为什么情感在大量财富面前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