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为《品读》2024年第6期内容

年逾九旬的父亲今年变化有些大。

父亲以前天天坚持锻炼,突然间以坐为主。父亲坐的时间之长,令人咋舌。简单地说,一天24小时,他白天坐12小时,夜晚睡12小时。我们看到的情形,是洗脸、刷牙、吃饭,这些活动均是坐着完成。

父亲“三高”指标正常,是我们做儿女羡慕且无法达到的。他拄着拐杖可以走动,连续走三五百米不成问题。无论怎么劝说,他的主意丝毫不变,依然坐与睡轮番进行。

我长期在外,兄弟没安排我的养老任务,父亲没要求我尽孝。我无忧无虑,考虑到法律义务和社会声誉,近年来象征性地给些过节费,回家时给父亲说些中听的话。他似乎没听到。如果大哥提起东北往事,他却能说起很多细节。我站在父亲跟前,他好像没看到;如果一起聊天的泉叔等人出现,相距百米他却知道谁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发誓,不管父亲脾气如何,都要好好孝顺他。我给哥哥弟弟说,都歇几天,由我按照父亲的标准提供服务。

父亲和我都是吃饭简单的人,实际上一顿饭却往往要做两次。

我的懒惰是出了名的,对父亲尽量减少做饭环节。父亲每天早上喝杂粮稀饭。为了省事,我舀碗红芋汤端给他。只喝一口,他便皱起眉头。我问,怎么啦,没做熟吗?他说,熟了,没下面。第二天,红芋饭做好后,我盛出两碗汤,放在小锅里,为父亲开小灶。我把下了面的红芋汤递过去。父亲品品,又皱眉头。我问,怎么啦,面没熟吗?他说,下面最好用玉米面,蜀黍面也行,你下的是小麦面。第三天,我很有把握地双手端起红芋汤。他仍皱眉头。我问,怎么啦,还不符合要求?他说,你直接把面撒汤里,喝到嘴里的小疙瘩里有干面。第四天,我老老实实按照父亲的说法去做。他无奈地摇摇头。我问,怎么啦,又做错了?他说,下面用温水好,你用的是开水,面快烫熟了下的。第五天,我用温水如法炮制。他还是不满意。我问,怎么啦,什么时候能达到你的标准?他显出不想说的表情。在我虚心讨教下,他说,下了面、锅开后,不要急着盛,要焖一会才不会有生面气。第六天,我终于做出父亲满意的红芋汤。他喝一口咂咂嘴说,对味,要是杂粮稀饭更好,光喝红芋汤太寡。第七天早上,我做一锅父亲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坚持喝的杂粮稀饭。

早餐如此艰难,午餐怎么做?

虽是北方人,父亲爱吃米饭。淮北不产大米,物以稀为贵。再者,与面食相比,改改口味。

两个人的饭虽然少些,用电饭煲还是方便的。我喜面食,为父亲加工米饭不是件容易事。由于不活动,父亲饭量陡减,只能吃一小碗米饭。根据一碗米三碗饭的比例,用手抓一把米就够父亲吃一顿。我想多做些,下顿接着吃。进入新时代以来,父亲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认为剩饭对身体不好,宁愿倒掉也不吃。家人不勉强,父亲吃的每顿饭都是新做的。

我想省事行不通。一把米的量,无法用电饭煲。我想起以前用大铁锅做米饭的情形,当时6个人的饭量,母亲能把水倒得正好,火候把握得让人称奇。如今用大铁锅做一把米的饭,比用宰牛刀杀鸡还离谱。我掂起炒锅,在燃气灶上做一把米的饭。锅开后,用小火,且不时转动锅,以便均匀受热。待我把刚好一小碗米饭端到父亲面前时,他面露喜色。吃到一大半,他把碗往桌上一放。我忙问,怎么啦,锅底有些焦煳,被我扔掉了。他说,吃着是熟的,有些米粒咬不动,咽不下去。我回想做饭过程,有所醒悟。原来,由于米量太少,且是炒锅,水在慢慢蒸发之际,上面中间部分先露出来,没有经过充分浸泡,出现熟而不软、食而不化现象。

办法总是有的。第二天,我骑电动车去十多里外的集镇买份快餐。父亲要把所有的菜都送给我吃,他只吃米饭。我有些感动,再一想,是我忘了,近20年来,父亲不吃猪肉。他认为菜里有猪肉,即使素菜,也可能掺杂猪油。父亲不吃斋、不信教,他只是觉得猪肉对他的肠胃不好。我想享受快餐里的菜,又想起自己在吃降“三高”的饭,且没谁相信我能长期坚持下去。无奈之下,我把买来的菜倒进猫盆,从院里薅棵小白菜为父亲炒菜并熬汤。父亲吃着没油的菜、喝着没盐的汤,感觉很恣,犹如实现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的晚饭容易得多,数十年如一日,吃面。

说容易,是对着以前说的。多年来,父亲吃的是母亲做的手擀面。吃过几年小麦面后,他说里面要加些豆面,美其名曰豆面条。这种面条费劲,难擀。好在他要求不高,实际上是个人喜好,擀出来的面条要厚,切得要宽。一句话,只有他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其他人如鲠在喉。社会在发展,邻庄有压面条的,商店有挂面出售,很多人家不擀面了。父亲坚守初心,一如既往吃着先是我的母亲后是他自己做的手擀面

有一次,我千里迢迢回家孝敬父亲。他看我做饭笨,直接叫我退居二线去烧锅。

岁月不饶人,父亲已没能力做饭,也不可能有专人为他擀面条。哥嫂试着把挂面多煮会,问他感觉怎样,他说能吃。比起早饭和午饭,父亲的晚饭适合我来做。3碗水、一撮干面条、几片青菜叶,在锅里烧开小火煮三四分钟即可。有时忘放盐,问他咸不咸,他说正好。告知真相,他说,有盐味,就是小些。

老父不懂养生之道,能逾九旬如此健康,一日三餐既简单又营养是主因。

原标 题《侍奉老父》

作者:唐大山

责编:张子晴 / 校对:秦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