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7年,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引起巨大反响。

首先公映的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当时的《人民日报》上还没有刊登商业广告与产品广告的先例,但对引进的外国电影,都给予广告标识明白。

人民日报》1977年8月19日刊登电影广告,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自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日起在全国陆续上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文革后首次公映的南斯拉夫电影

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早已于1973年已经译制完毕,只不过它只能作为内参片放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江青对这部电影也颇为欣赏。

我们在罗曼主编的《古今中外重大政治阴谋观览》(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中,可以看到江青观看这部电影的相关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天晚上,……江青的思想转向了夜生活中比较有刺激性的方面:搞一场家庭电影。她已经看过了《豺狼的日子》,很喜欢这部片子;现在,手头上有一部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听说这部片子令人眼花缭乱,毛骨悚然,在同那位强硬的副总理较量了一个回合之后看这种片子也许更为惬意。她想,如果张春桥和姚文元能来钓鱼台同她一起欣赏这个影片,就更开心了。一个电话打过去,这两位上海同僚办公室的答复是他们已经看过了。江青只好一人独自欣赏了。尔后,在倦意难耐之前,又同她的护士打了一圈扑克牌。

第二天早晨,江青得知张春桥和姚文元实际上并未看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于是怒不可遏,指责张春桥和姚文元办公室的两位秘书前晚对她撒了谎。——

正如这篇报道中所说的那样,《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确让人眼花缭乱而又毛骨悚然。电影对战争残酷性的表现,因为对角色的共情化立场,而让中国观众刻骨铭心。

相隔不到十天,1977年8月27日的《人民日报》再次推出南斯拉夫电影《桥》的广告,称这部电影“自一九七七年八月三十日起在全国陆续上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正是这一部电影上映的八月三十日,当时的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踏上了首次访问中国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两部南斯拉夫电影在中国的放映,有着中国与南斯拉夫两国关系升温的大背景支撑。

紧接着,在9月4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的评论:“人民游击战的壮丽颂歌——评南斯拉夫故事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论作者胡思升是“人民日报”的国际部国际问题观察和评论的主笔,他生于1932年,2020年11月27日在纽约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写的这篇影评,与其说是这是一篇立足于艺术分析的电影评论,不如说是一篇进行主题申说的背景分析。

想在这篇中规中矩的评论中,寻找到这两部南斯拉夫电影为什么在中国观众中掀起巨大反响的原因,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扰动观众情感软肋的电影致胜点,这篇评论中同样没有涉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带给中国观众的感觉可以用震惊与惊悚来形容。两部电影里弥漫的个人主义、自然主义、人道主义都是当时中国电影力求加以回避的。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引进于文革期间,译制于1973年,译制导演凌子风,他在片中还担任德军中尉军官钦德勒的配音。这个德国军官在医院一幕场景里,奉命监督医生抢救知情者,但是在他的眼皮底下,医生瞒天过海,救下了游击队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片的另一位导演是马尔路,他是电影里那个给人印象深刻的钟表匠谢德配音者。

《桥》译制于1977年,译制导演则是两年后以《小花》广为人知的女导演张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难说,两部南斯拉夫电影没有给予译制导演以技术与艺术的传授与启迪。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电影《小花》中的一些拍摄技巧,也受到了《桥》的很大影响。如《桥》中游击队战士试验炸药时,朝向镜头走过来的镜头设置,在《小花》中可以在唐国强与陈冲手牵着手一起由远而近的镜头中,看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与袭仿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桥》镜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花》镜头

11月29日是南斯拉夫的联盟日,也就是建国日。为配合南斯拉夫联盟日,1977年11月,中国再次引进一部南斯拉夫电影。在11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登载了这部南斯拉夫电影广告,这就是《67天》(又名:又名:乌日策共和国)。广告称这部电影于11月29日是在全国上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部全景式视角的南斯拉夫电影,已经失去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的轰动性,少有观众提及。

而从1977年11月29日起,北京电视台(现在的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播放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这是中国首部播放的外国电视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目单上显示星期二播放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

1977年12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解放军某部刘成华的影评“英雄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赞歌——南斯拉夫彩色故事片《67天》观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余音绕梁,尚未消散。在1977年12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中国记者组采写的通讯《在瓦尔特战斗过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1978年之后,很长时间并没有南斯拉夫电影的放映。倒是罗马尼亚电影继续保持一枝独秀的态势,相继用《沸腾的生活》、《勇敢的米哈依》、《达吉亚人》、《奇普里安 波隆贝斯库》等撞击中国的电影银幕。

虽然没有新的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但《人民日报》中却在1978年8月27日刊发了《战斗的南斯拉夫电影艺术》一文,介绍了南斯拉夫的战争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中提到一部战争片《突围》,原名《第五次攻击》,正是次年引进中国的《苏捷斯卡战役》。

一直到11月28日,又到了南斯拉夫联盟日,再次看到南斯拉夫电影的身影。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刊登了电影广告,预告南斯拉夫电影《夜袭机场》、《孩子与小提琴》全国上映。与上一年度也就是1977年联盟日放映的电影,已经相隔整整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过了一年,1979年11月,南斯拉夫电影周开幕,这显然也是配合南斯拉夫的联盟日而举行的放映活动。这一次电影数量较大,共计六部电影集束放映,分别是《苏捷斯卡战役》、《缩小包围圈》、《游击飞行中队》和《杰尔菲娜站起来》、《26个画面里的占领》、《缩小包围圈》,还有《铁托和飞行员》等五部短片。

我们可以在《人民日报》1979年11月27日上看到“南斯拉夫电影周”的影片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影片,我们今天还可以在电影频道里看到它们的身影。2024年,就曾经在电影频道里放映过《游击飞行中队》及《苏捷斯卡战役》等影片。

但这些南斯拉夫电影却已经难以在中国观众中产生轰动效应。

据万传法著《当代中国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引述的资料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7年公映的两部南斯拉夫电影均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在调查中,喜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一片的观众比例达69%,影片《桥》则达到66%;而1979年放映的南斯拉夫影片,其质量不一定低于上述两部影片,但在调查中表示喜爱《孩子和小提琴》的观众只有4%,《26个画面里的占领》4%,《杰尔菲站起来》5%,可以肯定地说它们在观众中的反响是微乎其微的。——

南斯拉夫电影淡出中国银幕,应该与纷至沓来引进的其它国家的电影带来的更为新颖的影像与意蕴有关。

我们可以看到,1979年,取代南斯拉夫电影轰动效应的是日本电影《追捕》、《望乡》引起的巨大的波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年引进中国的外国影片,背后都有一个隐性的背景,那就是苏联。

如日本电影之所以引进中国,与当时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有关。而中日在七十年代末之所以走得如此之近,是因为苏联咄咄逼人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电影在那一个时段引入中国,也是这些国家在反苏阵营上有着共同的诉求。

而随着中苏关系的改善,包括南斯拉夫电影在内的当年出于反苏联盟而引入的电影,也步入了式微的尾声。

由此,迎来了苏联电影在中国的狂飙突起,标志性的现象是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电影里对战争的感伤、人道、怜悯的表现方式,与南斯拉夫电影有着异曲同工的不谋而合,而苏联电影的更为突出之处,是其电影里更多地交织着女性赋予的温情而感怀的维度。相形之下,南斯拉夫电影最突出的标志,是当年耸动中国影坛的南斯拉夫电影里,很少有一个女性角色深入人心。

而苏联电影长趋直入中国的时候,却往往以女性的角色与形象,获得中国观众的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南斯拉夫电影依然以它代表性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与《桥》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股新鲜的风味与意境,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战争片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