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中华文化里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元素——匾额。在漫长的五千年中华历史中,匾额文化曾经达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鼎盛状态,被视为建筑的灵魂,更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而今天要聊的这块《留余匾》,背后的故事和深意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来点背景知识。《留余匾》出自清朝同治年间翰林牛瑄之手,为康百万家族第十五代家主康坦园所制,用以训示家中子弟。匾额用黄杨木雕刻而成,不仅材质珍贵,更承载着深厚的家族文化和处世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匾上所刻的铭文来自《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留余,更是一种精神和道德上的留余。简单来说,就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做绝,要留有余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个关于康应魁的传奇故事。这位康家鼎盛时期的开创者,平时生活节俭、低调,但在他75岁寿辰时,却做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大摆寿宴,并要求所有欠债户必须到场。众人以为康老爷子要算总账了,谁知酒过三巡后,他却当众烧掉了所有欠账单。这把火,不仅烧掉了债务,更照亮了康家的传家之道——“留余忌尽”。

这种留余的文化,不仅与我国自古以来的“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的思想相契合,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完美体现。《中庸》中提到:“致中和,天地位焉。”就是说,做人做事要保持中和,不走极端,这样才能顺应自然、和谐共生。

而《留余匾》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形状——不是常规的长方形,而是不规则图形,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这样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好看,更有深层次的寓意:希望康家人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能旗开得胜,勇往直前。

看这块匾,你会发现上下都留有空间,这正是“上留余天,下留余地”的具象表达。康百万家族几百年来风雨兼程,始终秉持这一原则,不断寻求最大的商机同时,也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康家还在主宅区二院门额上题写“致中和”三字,与《留余匾》相辅相成,共同规范家族成员的思想行为,塑造他们的性格,陶冶他们的情操。

朋友们,这就是《留余匾》背后的故事和哲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康百万家族的智慧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记得“留有余地”。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宽容,更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投资和预留。希望这个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