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深中通道组成部分的深中大桥。   南都记者 邹卫 武艺璇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宏明。 受访者供图

6月16日,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深中通道通过交工验收,标志着这座历经7年前期筹备、7年艰苦建设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工程质量通过“大考”。深中通道即将“上岗”,珠江口“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画上关键一横,将开创湾区交通发展新格局。

深中通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2518跨珠江口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1公里,起自深圳机场互通立交,向西跨越伶仃洋海域,通过万顷沙互通与南中高速连接,在中山市马鞍岛登陆,与中开高速对接。项目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全长约24公里,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80家单位150余名代表参加验收会

6月15-16日,深中通道交工验收会议在深圳召开。作为项目通车前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广东省交通运输厅、造价事务中心、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和应急指挥中心等共80家单位150余名代表参加验收会。

6月15日下午,代表们前往东人工岛、暗埋段隧道、沉管隧道、西人工岛、深中大桥、中山大桥实地察看了工程现场,了解掌握土建工程和交安机电设施等实体外观质量。16日上午,深中通道交工验收会议召开。交工验收委员会听取了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及各参建单位代表的汇报,审阅了工程建设资料,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深中通道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符合设计及技术规范要求,工序控制严格,工程质量合格,同意通过交工验收。

交工验收委员会主任、广东交通集团副总经理职雨风表示,“深中通道工程规模宏大、综合建设技术难度高,项目开始即制定了以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示范和‘交通强国’‘质量强国’重大工程标杆为目标,全面落实现代工程管理,积极推行工业化和智能建造,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等,相继在超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关键技术、离岸海中超大跨径悬索桥建设关键技术、跨海交通集群工程运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行业空白,高品质、高精度、高工效推进了工程高质量建设,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了广东智慧。”

创新跨海交通集群工程管理新范式

深中通道是国家重大工程,是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名片工程。深中通道坚持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创新了跨海交通集群工程管理新范式,构建现代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实现“一流管理”;全力推行工业化建造和智能建造,研发形成了世界首制6毫米2060MPa锌铝稀土(镁)超高强主缆钢丝索股等15项世界首创的核心材料、关键技术和大国重器,攻克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系统革新了离岸海中超大跨径悬索桥建造技术、外海超大尺度沉管管节浮运安装工艺,支撑了深中通道高质量、高精度、高工效建设,形成了“一流技术”;实施精细管理和精品建造,在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世界最大跨径离岸海中悬索桥、世界首例水下枢纽互通立交等领域取得五项突破引领性的“深中质量”,打造了“一流设施”;也培育了一批素质优良的跨海交通集群工程建设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提供了广东经验和中国方案。

“深中通道顺利通过交工验收,不仅标志着深中通道内优外美、高质量建成得到了认可,更标志着我们建造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的技术能力又实现了飞跃。深中通道打造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未来能应用到其他跨海通道建设中去。”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在现场表示,“深中通道在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更好融合的同时,能够促进要素碰撞,从而产生更多新的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深中通道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

据了解,深中通道房建工程已于15日完成交(竣)工验收。深中通道交工验收通过后,还需要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核备,才能正式具备通车条件。据央视新闻报道,下一步就是迎接本月底正式开通运营。开通运营后,从深圳到中山驾车只需要半个小时。

从第一根桩基沉入海底,到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成型

历时2000多天 他用镜头记录深中大桥故事

深中大桥通车在即,袁宏明又一次带着他的相机站在了不远处。取景、调焦……快门的定格声响起,镜头中,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在伶仃洋的潮涌间静静伫立。而他与这座桥的故事,伴随着这座大桥从无到有,已经持续了6年之久。

所住居民小区距深中通道仅200米

6年的光阴于历史长河仅是微澜一瞬,但对于袁宏明和他的镜头来说,却是2000多个日夜的陪伴与守望。从第一根桩基的沉入海底,到海中钢箱梁悬索桥的缓缓成型,袁宏明的镜头,记录的不仅是钢铁与混凝土的堆砌,也是时间与空间交织下,人类意志与自然力量相互试探、协同共生的过程,更是对建设者汗水与精神的致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017年的秋天,袁宏明全家搬到了航城街道领秀花园,一个距离深中大桥通道只有200米的居民小区,天气好的时候,从袁宏明的家中就可以远眺深中大桥的全貌。“我们家都变成观景台了,很多邻居、朋友都会特意过来看看大桥的建设进度,大家都很关注和期待”。从2018年开始,他一直坚持拍照记录这个家门口“超级工程”的建设过程。袁宏明说,这些年来,看着深中大桥由模糊的轮廓渐变成清晰的骨架,再到最后的羽翼丰满,感到特别自豪。

特意买望远镜架在卧室窗户边

为能捕捉到更多珍贵的瞬间,他还特意买了一台望远镜,架在了观察视野最好的卧室窗户边。从2018年“深中通道”建设到航城区域起,他没有错过每一个关键建设节点,每次拍摄完成后他都会精心挑选做成对比图发在朋友圈。“我打算等深中大桥通车那天,把照片集合起来做一张长图。”日积月累之下,他准备为深中大桥做长图的照片数量已经上百张。随着正式通车之日越来越近,袁宏明也格外激动。“2000多天,看着大桥一点点建起来,它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

70岁的袁宏明,从部队退役转业到深圳工作,退休后搬到了航城街道生活。聊起以前出行的曲折,他就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滔滔不绝。“记得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要去趟中山,得先开车到虎门,接着排队等轮渡,有时忙完了事,错过了最后一班船,就不得不在中山或是广州住上一宿,第二天才打道回府,那感觉,可真是‘人在囧途’的真实写照。”

希望开通当天用相机定格启幕时刻

时序更迭,如魔术师之手,高速路网悄然织就,广深高速、沿江高速穿梭在大湾区的繁华中,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次第耸立,袁老还特意掐过表:“从宝安直接上高速,跨桥过江到中山,不塞车需要1小时30分钟。”90分钟的车程,不仅丈量了空间的距离,更见证了时代的速度。而现在,出了家门口,就是通往深中大桥的内环路,两分钟就能上大桥了,30分钟就能到中山,“将来这路一通,我一定要带着家人一起去深圳周边走一走。”话语间透着一股子兴奋劲儿。他还预测,开通当天,大桥两岸肯定会特别热闹,大家都会争着去尝鲜。而他会像以往一样,在这个属于深中大桥最重大的时刻,在他的专属“机位”,定格下它盛大的启幕。

袁宏明用镜头书写了一首关于变迁的散文诗,深中大桥,这条横跨珠江口的巨龙,正与两岸的居民一同书写一个关于连接、发展与希望的故事。

采写:南都记者 蒋臻 潘莹瑜 通讯员 粤交集宣 岳路建 沈仲 部分内容综合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