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邹城市科协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突出科普价值引领为导向,围绕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积极发挥科协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四个聚焦”中创新性打造“四圈”科普模式,努力培育壮大“科普之翼”,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引擎。

聚焦事业所需,拓展全民参与的科普朋友圈。突出政治属性,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对科普工作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市、镇、村、网格四级科普组织网络。聚拢各行业人才资源,建强三类科普服务队伍。一是抓牢“排头兵”,组建385人的科技人才库,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引领科普事业。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领域,搭建科技人才与企业间的技术需求服务平台,以 “金桥科普行动” 赋能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发掘“热心人”,推动科普触角向基层延伸,搭建由科普志愿者、小小科普讲解员、老科技工作者、科普网格员等3000余人构成的大众科普方阵,引导广大群众助力科普事业,科普工作凝聚力不断增强。三是培植“带头人”,完善科普工作联动协作机制,协调26个全素成员单位优化专职队伍、提升服务能力,让更多专业人才投身科普事业,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科普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

聚焦群众所想,搭建共建共享的科普服务圈。创优“三个服务”,集聚优势资源,以草莓、蘑菇2大市级专业科技馆为骨干,灵泉茶园、堃茂渔业等12处科普基地为支撑,N个村、企业、校园科普馆为补充的“212N”科普场馆就近服务群众。走进百姓生活,坚持智慧化、精准化、网格化建设智汇家园,大力推进科普进社区进网格,后八里沟村、龙山社区、三合社区等一批科普社区相继建成,以“蘑菇森林”为主题的科普流动巡展正在策划推出,家门口的科普社区、广场等科普资源贴身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邀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举办大樱桃、土豆等高效种植技术培训20余次,引导市级农技协领办草莓、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基地,联合下派第一书记开展科普惠农行动,社区科普精品课、农村科普大讲堂、多彩科普展演等科普项目上门服务群众。

聚焦未来所系,引领少年逐梦的科普时尚圈。亮出品牌标识,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富于青春气息和探索内涵的“邹晓科”卡通形象。丰富品牌内涵,以助力教育“双减”、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为目标,组织开展“邹晓科”流动科技馆“六进”等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服务青少年等五大人群10万人次。策划品牌活动,承办2023年全国科普日济宁市主场活动,集中组织“邹晓科”科普讲解(征文)大赛、暑期夏令营、人工智能科普研学体验等特色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开展系列活动1000余场次,科技强国、少年逐梦的氛围日益浓厚。2023年,荣获全国科普日活动全国优秀组织单位,“邹晓科”特色品牌成功入选省科普示范工程项目、全省科协系统改革创新“典型好案例”和山东省科协2023年改革品牌,相关做法在省科协《科协改革信息》刊登,《以科普之翼护航暑期托管》《实施“11361”工程,打造“邹晓科”科普品牌,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等报道先后在中国县域经济报、新华网、光明网、省科协官网等媒体平台发布、转载20余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聚焦创新所向,营造充满活力的科普生态圈。围绕破解传统科普手段影响力不强的难题,积极探索科普融媒传播路径,做强电视、公众号、抖音号、小程序为载体的“邹鲁科普融媒”矩阵,连年举办“我爱科学杯”科普短视频大赛,承办济宁市科普短视频创作大赛,征集原创科普短视频300余件,培养优秀科普创作团队20余个,累计在线收看60万人次。围绕破解基层科普工作者获得感不强的难题,探索创新“邹鲁科普之星”评选激励机制,先后宣传优秀科普典型事迹70余例,制作、播出和转发微信、短视频作品200余个,2023年网络评选期间仅5天时间累计在线投票突破17万人次。围绕科普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难题,在济宁市科协指导下,积极参与承办《邹鲁游孟记》数字化科普项目,先后开展以“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学”为主题的青少年科普研学行、“小小体验官”“科普主考官”招募等活动30余场次,近万人参与体验,在科普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