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2024语文高考全国新课标Ι卷作文)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AI作文】

智能时代的问题与思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无论是寻找资讯、解决问题,还是获取娱乐,我们都能够迅速地找到所需信息和资源。然而,这种便利是否意味着我们面临的问题会变少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更容易找到答案,但问题并没有因此减少。相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让我们看到了问题解决的新可能,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挑战。

首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让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

搜索引擎、智能助手等工具,能帮我们轻松找到各种信息。这无疑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让我们能够更快地应对各种挑战。然而,这也使得我们更容易被信息淹没,出现信息过载的问题。在海量信息面前,我们需要更多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辨别能力,以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可靠的。

其次,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一些重复率高、规律性强的问题得到快速解决。

例如,在生产制造领域,机器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在医疗诊断领域,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医生更快速地分析大量的医疗影像数据,提高诊断准确性。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比如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一些传统的劳动力,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另外,人工智能的算法可能存在偏差和错误,需要我们的监管和调整。

再者,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催生了一些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比如,在隐私保护方面,我们需要更好地平衡个人隐私保护和信息的公开性问题;在知识产权方面,我们需要更好地保护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防止知识盗窃和侵权行为。

总的来说,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面临的问题会减少。相反,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地思考和解决。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更多地关注人工智能的伦理和社会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智能时代的挑战,迎接未来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尤为重要。教育不仅需要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道德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

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也需要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推动科技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平衡,以确保科技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

【学生习作】

网络、AI并非万能,问题变少是幻想

文/陈沛儿 广东实验中学高二(20)班

身处“信息时代”大背景下,人类得以利用逐渐普及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简称“AI”)快速解决许多问题。于是有人认为: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这个推断背后的逻辑是:当问题解决的速度高于问题产生的速度,问题便会变少;而网络和AI又极大提升了我们解决问题的速度,于是问题变少了。其实不然。AI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

数年前,人工智能打败了围棋天才李世石、柯洁,在精神层面引发了人们的焦虑。随着机器服务员、机器快递员的出现,大众纷纷提问:“人类会被AI取代吗?”去年的十大“热词”排名,第一就是“就业”,想必也有AI的部分原因。

还有AI对于伦理的挑战问题。近日国外一小伙儿与AI“谈恋爱”的视频火了,AI娴熟的情话技巧使广大网友非常震惊,同时也产生莫名的危机感。AI真能成为“情感替补”?这些都是AI带来的新问题。

能否解决问题涉及“能力”。实际上,AI尚未能很好解决人类的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上网找不到答案的情况。在现有技术水平下,ChatGPT偶尔也会说“已读乱回”,AI生图也经常回复“无法生成”;而从本质上看,AI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只是一种“整合”。它的回答来源于数据库,而这个数据库来自人类的经验。当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够用时,AI就束手无策了。

笔者曾让ChatGPT概括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主要内容,结果它坦言自己并未读过,随后发来一篇错漏百出的概括,里面甚至出现了另一位作家王小波书中的主人公。

我们之所以认为AI聪明,不是因为它万能,而是因为它从数据库中调用和整合信息的速度非常“快”。现实世界太复杂,有很多问题不是简单通过数据库就能解决的,甚至有些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本来就是“无解”的。

例如“巴以冲突”何时能真正消停……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些AI无法具备的东西:勇气、信念、团结、抗争、同情和爱等,更重要的还有行动。我们向ChatGPT提问,它也许会在口头上作出回答,却绝对无法在行动上付诸实践。这类问题还是要靠人类自己解决。

简言之,AI和互联网并不能使问题变得越来越少。因此,我们不能依赖AI。在互联网和AI越来越“万能”的背景下,人类的思考只会更显宝贵。因为只有人类可以创新,可以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真正地解决问题。

【教师作文】

为我所用,勿为其控

文/朱万喜 广东实验中学教师

几年前,我们正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创作的一首诗《你还在我身旁》感动不已时,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宣布在日本入围某“文学奖”;不久,人工智能诗人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又在市场热卖,引爆舆论;接着,阿尔法狗三比零战胜围棋高手柯洁,医生借助5G网络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给患者进行远程手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ChatGPT、Sora等大型人工智能模型不断涌现,许多我们原来劳神费力的问题,似乎在人工智能那里很快就能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曲折向前、螺旋式上升的,任何问题都没有终极答案。

一个问题的解决会引发新的问题,比如青霉素的发明解决了有效杀菌问题,但长期使用又让病菌产生了耐药性。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条件下同样如此,智能机器人小冰的诗表达的是谁的情感?《阳光失了玻璃窗》的版权归谁?我们还需要学围棋吗?医生会不会失业?一连串诸如此类的问题又会困扰我们;

另一方面,即使实现了高度文明,可能还是会有人类存亡问题和发展动力问题。问题不会减少,只会增多。就像我们小时候手捧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觉得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现在可能十万本《十万个为什么》也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了。

其次,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获得的答案,是程序化的答案,只是按照规定程序和人工指令完成的任务,缺乏深度思考和检验。复杂的问题还是难以解决。

比如人工智能也许会拼凑出“水急风高杜鹃悲,洲青云白鹤飞回”,却难以写出《登高》一诗中韵律节奏的抑扬顿挫和忧国忧民情愫之博大深沉;AI能排列出《阳光失了玻璃窗》的诗行,却难以描绘“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的羞涩和《端午的鸭蛋》里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诱人香味以及对故乡深沉的热爱。

更有甚者,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得到的答案还常常出错,如小冰的诗就曾出现很多生造词和逻辑错误;远程机器人手术也不断宣告失败。问题,并没有减少。

再言,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条件下解决的问题,只是我们面临的众多问题中很小一部分。人类面临的问题还很多。

比如,新时代的劳动人民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年轻人不愿意上班、恋爱、结婚、生孩子怎么办……这些都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可能是它们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还会越来越多。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认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作用与价值,而是要提醒自己,应该从更多方面继续加以完善这种人类的创造,才能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们的目的,终究是为我所用,而不是作茧自缚。

【教师点评】

2024年语文高考全国新课标Ι卷作文题非常新颖。

首先,材料是热点时事,关乎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其次是与去年的材料类话题作文《故事的力量》相比较,不是延续,反有跳跃,从而避免了套作和宏大叙事等现象。

此次的写作任务,一是要回答“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指令明确,考生出现完全偏题的情况应该较少;二是关键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是硬性规定了写作背景和前提,超出这个范围就可以算偏题了;三是当我们回答“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时,会与题目中说“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相矛盾——显然,这个问题里面还隐含着重要的逻辑思辨任务。

这次我们除了利用工具得到一篇AI作文,也邀请师生同题作文。

AI创作的文章的确抓住了核心并回答了问题,而且从逻辑思辨的角度很好地论证了为什么“问题没有变少”。

AI的创作思维从“问题”一词的内涵出发,进行了细化思考,不单指知识性的问题,还深入指向社会、道德层面等问题,举例丰富且有时代感,具有说服力。从文章结构上看,AI还模仿了考场作文的分段论证,字里行间十分理性、有逻辑,也略显程序化。所以,使用AI创作这篇文章的李全老师说“这篇作文至少超过了90%的考场限时写作”。

学生的文章引用材料翔实,且思维和眼界开阔。作者能跳出既定的大前提“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来分析,挖掘出AI运作的本质就是整合,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而且字里行间充满对AI的调侃和幽默。这种个性创作显然是AI写作暂时还不具备的。

朱老师的“下水作文”行文思路及逻辑轨迹非常明晰。特别是结尾谈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两面性,颇具批判性与全局观。作者在步步追问中,生动而非冰冷说理式的陈述,读来很有亲切感;引用的材料也极丰富,处处洋溢出语文味道和烟火气息,引人共鸣;在聚焦对文学创作的思考时,更展现出作文本应具备的审美特质。

(广州市高二语文中心组教师 张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