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热热热!近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高温预警接踵而至,北方多地高温更是冲上40度。

这种天气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老年人尤甚。

高温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柳叶刀倒计时全球报告》显示,过去20年里,全球与高温相关的老年人死亡人数上升了 54%。2018年,全球有29.6万名老年人因高温而失去生命。2019年,65岁以上老人暴露在热浪风险下的天数增加了29天,是之前最高纪录的两倍。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受到

高温天气的威胁

老年人对温度突然变化的

适应能力不如年轻人

/01

人体有适应温度变化的一套机制,尽管外界温度变化,人体温度能相对保持恒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变得衰老,这套机制会变得越来越弱:

出汗是人体应对高温散热的主要方式,但是老年人每个汗腺产生的汗液量减少,整体出汗率就会降低,散热比年轻人更困难,导致体内储存更多热量,核心温度就更容易高至危险水平。

要想带走核心温度,从心脏流向皮肤的血液量也很关键。

研究发现,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在给定的核心温度变化下,皮肤血流量增加得更少,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的皮肤血流量也不如年轻人增加得快。

他们更有可能患有慢性疾病

从而改变身体对热的正常反应

/02

老年人更有可能患有疾病,而高温天气可能会导致本身的疾病恶化,尤其是心脏病患者。高温和高湿度会导致更多的血液流向皮肤,导致心脏跳动更快,同时每分钟循环的血液量是正常一天的两倍,这些都会给心脏增加压力。

他们更有可能服用影响身体

控制体温或出汗能力的处方药

/03

很多药物也是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的,比如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的普萘洛尔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到皮肤血流量降低;治疗心衰、肾病的利尿剂促进脱水,而脱水本身也是高温时期的危险并发症;治疗过敏、帕金森病的苯海拉明会降低出汗率,降低散热。

老年人如何应对高温威胁?

part01

关注天气预报,减少高温天出门频率和时间

老年人更应该关注天气预报,在高温天气应减少出门的频率和时间,如果一定要出门,建议结伴出行,并避开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段(比如10 点~15点),尽量多在背阴处活动或休息,避免太阳直晒。

part02

选择轻薄、具有防晒功能的衣服

外出时,衣服、裤子选择轻薄、宽松、具有防晒功能的衣服,务必携带足够的水,大汗之后要补充电解质水。

part03

开空调,不要为了省电而硬撑

在室内的时候,如果天气炎热要记得开空调,避免造成室内高温,虽然没有太阳直射,也是会中暑的。

老人开空调,不建议温度调得太低、时间也不建议太长。温度上,让室内外温差保持在7°C左右最为合适,每隔2小时关掉空调,开窗通风,同时在吹空调时多喝些温水,减轻由于房间窗户关闭导致的空气干燥、水分流失问题。

吹空调注意10点不伤身

1、在使用空调前进行清洗

中央空调应该进行定期的检测,使用专业的消毒剂,防止空调内积攒的一些病菌和螨虫造成呼吸道的感染。

家庭台式空调也可以自己尝试清洗:

清洗过滤网:拔掉电源,打开空调的外盖,取下过滤网在流水下进行清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洗空调散热片:

选用具备“国家卫生部消毒产品证号”的空调清洁剂,在散热片上喷满空调清洁剂泡沫,静置15分钟左右,安装过滤网后,按照正常制冷程序运行15—30分钟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推荐用酒精清理空调!

虽然医用酒精可以消毒杀菌,但同时挥发较快,容易形成易燃易爆气体,如果没有挥发干净就开空调,极易被启动的电流点燃,发生爆炸!

2、从室外进入室内,不要站在空调下边直吹

夏季从室外进入室内,不要站在空调下边直吹,避免血管快速收缩,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3、开空调时暂时不要关闭门窗

开空调时暂时不要关闭门窗,让空气流动一段时间以后,再关闭门窗。使用中央空调的时候应该提高新风率,并保持一定的空气流通和自然通风。

4、空调温度设置在26℃或更高

空调温度一般设置在26℃或更高。既能节能同时又可以避免感冒。

5、避免空调冷风直吹

6、不宜整天开着空调,定期关闭空调打开门窗通风

不要为了贪图凉快一整天都关着门窗吹空调,而应该吹一段时间后就关一会空调,并敞开门窗来通风。

7、晚上睡觉时,空调调为夜间模式

晚上睡觉时,可将空调调为夜间模式或定时关闭。空调除湿功能可让室内空气更干爽,体表汗液更好地蒸发,从而降低体温。

8、避免关节、颈部、腰腹部受凉

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应避免关节、颈部、腰腹部受凉。

9、注意增加户外活动

长期在空调房间里面工作和生活的人员应该注意增加户外活动。

10、每年清洗空调

每年清洗空调 2—3 次,建议在夏天使用空调前、使用过程中以及不再使用空调时各清洗一次。

应对高温威胁

预防大于一切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可以降低风险

资料来源:科普中国、中国妇女报

文章图片用于公益科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公众号/科普熊猫

抖音号/科普熊猫

新浪微博/@成都科协

今日头条/成都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