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何明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教师。中国数学会会员,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成都市数学骨干教师,成都市高新区数学学科带头人。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政策落地,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供了政策保障。在这样的“双减”环境下,丰富作业形式、指导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资源、改革作业评价方式等,应该成为一线教师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就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传承与创新有一些新的思考,希望能给予学生形式更多样化、更精炼、更有效的数学作业,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减负增效”。

作为一名初中工作的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在为之拍手称快的同时,我们肯定立即开始思考:如何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指导,既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又能继续为他们的高质量学习提供保障。因此,课堂教法、学法指导、家校共育、学业评价等各方面的革新亟待思考与实践。

坚持传承提质量

基于这样的背景,初中数学作业的布置设计必然改革。如何减负担增素养、如何减数量增质量、如何减焦虑增责任,让初中生减作业重担,但不减学业质量?笔者认为创新前,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传承:

(一)对作业设计研究的标准不变

应有具化的作业目标。结合课标、教材、学情等实际,确立具体明晰的该作业的目标。

适中的学习任务.无论是使用教材课后习题,还是使用配套练习册或是原创校本作业,均需要围绕作业目标,在习题中选择或者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和与学情匹配的学习任务,才能帮助学生把握核心学习内容,激活学习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创生能力和学习效益。

(二)步调一致、全年级高度统一

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往往源自于感觉不公平,若某班作业多、某班作业少,考试成绩又与作业量不成正比,就会出现考试焦虑、质疑。国家给予了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每日作业量的建议时间,所有学科作业完成时间总和,应在1.5小时以内。因此作业布置无论是数量还是难度,都需要我们做到精益求精,一个年级只有在年级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前提下,做到高度统一,才能缩小班级差异,实现教师智慧最优化,作业布置的质量才能实现最优化。

(三)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作业为什么要完成?因为可以检测出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就如同进行一次体检,查出问题后需要及时干预。那么学生的作业只有由老师全批全改才能第一时间将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反馈出来,若采用自己订正或学生交叉订正,势必会影响真实性。因此,减负决不能减这一标准。

多维创新保增效

当然,长期以来,作业的压力是学生、家长对于学业负担的重要焦虑点,“双减”环境下如何调整传统作业量?如何丰富作业形式?如何改进作业评价等亟待创新,通过近期的改革尝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给予学法指导

作业怎么完成?这个问题估计所有人都会说“当然是尽量高质量完成啦!完成得快一些、正确率高一些,就是显而易见的目标呀”。但是绝大部分孩子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其实不能准确把握每道题的出题用意,是考察哪个知识点的?有哪些不同的解法?需要添加辅助线吗?某些难题适合我吗?多少时间完成算合理?这些问题就需要老师给予作业指导。因此建议:每天布置作业后,老师应相继把“作业指导”告知学生,让学生能较为清晰的去破解以上的困惑,也能帮助他们自行进行一下选择,如重点突破哪几道?哪些题不适合我?我的作业时间该大致安排在什么时间范围内等。

(二)允许根据学情分层布置

针对学情的作业才是最高效、最优化的,但是基于班级授课制,老师不可能为每个孩子量身订制私人作业单。不过分层布置、有的放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根据学生某天或者某学段学业情况,老师将孩子们进行分组,不同层次的同学完成不一样的作业习题,帮助他们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刀刃”上。比如知识掌握相对较好能力较强的同学,可能在传统作业中每天其实做了很多“没必要”去完成的太简单的题,但很多学困生曾经为了几道“压轴题”花费大量时间,却无功而返,不如把时间用于夯实基础,要实现“减负增效”,分层布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及时了解学生作业感受

学生完成作业后的感受不同于完成的质量,作业正确率老师可以通过批阅作业就能很快掌握,但是同样都是“√”,可能A同学轻松就得来了,可能B同学经过冥思苦想,但还有可能C同学纯属蒙对的;同样是“×”,可能有些同学确实属于失误,有些则是完全下不了笔。既然要更高效地布置作业,那么了解学生每天的完成感受,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了解的途径可能多样,比如“抽样”、定期反思小结、从家长处反馈信息、学生干部填写教学日志等都是可行的方式。

(四)改进评价手段

对于要面对中考的初中生来说,数学作业的评价方式肯定不建议进行单纯的“等级制”;但如果初中三年都使用最常规的勾叉标注,可能又无法刺激学生。最理想的改进措施可能还是“多样化”吧,即根据不同的作业难度和不同的作业目的,教师应在等级、勾叉、分数等评价方式中经常切换,让学生感知不同的风格,避免枯燥。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评价方式可以调整,比如有些孩子确实暂时学起来很困难,还是用分数去呈现,可能不太合适,那么其他同学分数+部分同学等级可能也是很好的方式。

(五)引入多样化作业形式

根据课堂情境和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或许设计出“自主”、“合作”或“探究”式的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双减”新常态下的改革方向。除了传统的教材课后习题、配套练习册以外,可能适合自己学情的校本学习资源是值得每所学校去探索并实践的。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借助电脑、平板等自媒体实现作业丰富化与个性化。比如老师在尝试使用一些网络平台,讲学生每天的作业电子化、测试电子化,形成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库,定期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搜集自己的错题进行重现,再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生成适合学生个性化的“举一反三”题。这样的创新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改革的前提一定是传承以往的优质经验,创造生成对每个孩子最有效的教育。对初中生数学作业的布置进行有效改革,可以更好地转变学生数学学习观念、改变其数学学习方式、更准确的评价其学习状况,从而践行“减负增效”,为孩子们创造更适宜他们发展的教育。

新时代,朝气蓬勃的成陶

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勇前进

来源 | 《行知纵横》栏目:陶研学校

新媒体编辑 |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336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