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叶小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入职华中农业大学,现为化学学院教师。主讲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以及公共基础课《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并荣获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教学有道,知识传递深入浅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被问到如何学好化学时叶老师如是说。《无机化学》是一门内容广泛、公式繁多、理论性强的学科,学习难度大,也是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和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如何能够上好这门课,让学生有所收获是她一直追求的使命。因此,叶老师在上课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雪花为什么是六角星形?”“壁虎为什么可以爬墙?”“食品和药品的保质期是如何确定的?”“红宝石的颜色是怎么产生的?”她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化学的奥秘,将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乐园。通过提问、学习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们逐步揭开这些问题的面纱,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接地气的教学内容,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积极的探索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与此同时,叶老师致力于“授人以渔”,秉承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优化与改革。在备课时查阅大量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重构,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授“渗透压”“阿伦尼乌斯公式”等知识点时,她避免直接灌输,而是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从实验现象出发,体验知识发现的历程,深入理解科学背景与思维方法。叶老师会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将前沿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成果与所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关联。例如,在讲到吉布斯自由能时,介绍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工作,其能量转化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3倍。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工作中的能量转化效率是怎么计算的呢?”让学生们在了解我国重要前沿科学成果的同时,也能深切地感受到所学习的基本知识是和前沿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的。

  育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叶老师作为我们寝室的本科生导师,不仅经常关注我们寝室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为我们答疑解惑,还在学术上给予了我悉心指导。每当我遇到学术上的难题或考试失利时,她总是耐心安慰我,帮助我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她的关怀和鼓励让我在困境中不放弃,不断进步。此外,叶老师还会提供宝贵的学习和职业建议,帮助我们规划未来。她不仅是我的导师,更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良师益友。”应化2201班赵雅楠同学在聊到叶老师时深深地感恩到。

无论是作为班主任、本科生导师还是任课老师,叶老师都非常关心学生的课下学习和生活,时常与一些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参与师生融乐活动。她深知很多同学在步入大学后,对于学习方法、大学生活安排以及未来规划方面存在一些困惑。在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的同时,她会结合自己的经验,耐心的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和分析所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帮助他们明确目标。同时,叶老师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与研究生一起参加科研项目并提供详细的指导和帮助,许多学生积累了宝贵的科研经验,为未来的学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老师给高中生开展化学科普实验

  教学相长,共筑大学美好回忆

“当时考研一志愿落榜,面临求学和毕业工作的抉择,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是叶老师与我促膝长谈,最终下定了调剂的决心,也得到了如愿的结果。”应化1603班的谈森在回忆起当年那个时候,仍不忘叶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关切的神情。“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老师,也会将这份对学生的耐心与爱心继续传递下去。”

“每次上叶老师的课都很期待,因为她的课堂讲课生动有趣,课下也会跟我们打成一片,像朋友一样相处,我很幸运大学能碰到叶老师”。2303班汤丰楷说到,作为应化2023班无机化学和实验老师,遇到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她常常是亲自示范为学生讲解原理并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每次考试和参加竞赛之前都会抽出自己的课余时间参与学院组织的答疑活动,为同学们解决疑难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老师(右一)作为红色导师和学生一起参观航空展

在教学和科研之余,叶老师也乐于进行化学科普活动,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水中花园”科普实验,带领化学学子向全校新生展示化学之美。两届化学文化节活动,也都有叶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化学科普的身影,这些点滴铸成叶小舟老师和学生们最美好的大学时光。(通讯员:汤丰楷 廖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