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新闻网站Prop News Time援引的环球时报报道称,印度财政部门负责人强调,莫迪政府在2014年至2023年期间投入了43.5万亿卢比(1卢比约合0.012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项研究估计,每花费1卢比的资本支出都会带动经济产出增加4.8卢比。未来两年,将投入使用价值44.4万亿卢比、约为5340亿美元的新基础设施,相当于过去11年内建造的所有基础设施经通胀调整后的价格。预计到2030年,这笔支出将有助于将印度经济增长率提高到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迪宣布基建投资计划的动机之一是为了加强自己在即将到来的印度大选中的竞选优势。这一计划有望吸引更多选民的支持。莫迪政府一直以来致力于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并因此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同时,反对党的影响力已经渐渐式微,难以对莫迪的连任构成真正的威胁。莫迪有望连任,这将意味着他将迎来第三个连任的五年总理任期,与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持有相同的连任记录。

尽管莫迪在大选中获胜,但在政府层面却遭遇了挫折,这一变故可能会对中印边境的局势产生影响。或许有人对“赢了大选,输了政府”这一说法感到困惑。就最终的计票结果而言,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的票数最多,莫迪连任似乎成定局。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莫迪所获得的票数并没有达到之前预期的“压倒性胜利”。

印度人民党在其传统选区北方邦遭遇了挫折,而经济问题被认为是关键因素。一位北方邦农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明,今年的选举中并未再投票给印度人民党,原因是他的收入和生活未能如莫迪选举时所承诺的那样得到改善,甚至连清洁饮用水都成了奢望。莫迪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包括“税制变革”“废币改革”“总理基金”等,而2021年,印度成为了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然而,值得担忧的是,在“经济奇迹”背后,印度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依然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的选举制度也在适应国情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举例来说,由于四分之一的国民是文盲,选举委员会决定以吊扇、梳子和芒果等常见物品来区分每个政党。在竞选宣言中,莫迪承诺创造美好的未来,誓言在第三次当选总理后,将推动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努力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中心,并在印度独立百年之际让印度成为发达国家。

据国际关系专家普遍观点,莫迪新一届政府的外交政策可能面临局限,改变空间有限。美印关系和印俄关系已趋于稳定,莫迪政府可操作空间狭窄。在处理中印关系时,莫迪或继续着眼于打造中国的替代制造业的目标。但实现制造业进一步发展,莫迪政府必须进行大规模土地改革,为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

莫迪一直致力于将印度打造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在此次连任竞选中,他重点强调了持续发展印度经济的承诺。据路透社报道,莫迪将印度定位为全球企业对中国供应链多样化的“替代选择”,以此作为竞选活动的一部分。据两位了解内情的印度政府官员透露,莫迪已经制定好了一系列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政策,包括推动通过相关劳动法规,使企业更便于进行用工调整。如果本周再次当选,他计划实施这些政策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外国记者注意到,国内外媒体都在关注莫迪连任后中印关系的走向。外交部发言人对此表示,中方对莫迪连任表示祝贺,并强调一个健康稳定的中印关系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有利于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她表示,中方愿意与印方一道努力,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大局,面向未来,推动两国关系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