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列传

包拯列传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县(今安徽省肥东县)人,北宋名臣。

  •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包拯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因父母年迈,请求到家乡附近任职,朝廷将他调任至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父母还是不想他离开,包拯便辞去官职,回家照顾他们。

几年之后,双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坟墓旁筑草庐服丧。直到服丧期满,他还是不忍离开,乡里父老多次来劝勉,很久之后他才出来任职。

1041年,包拯担任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知州。端州盛产砚台,属于皇家贡物。前任知州趁机敛取超过进贡数量几十倍的砚台,赠送给京城权贵。而包拯命令制造仅仅满足进贡数量的砚台,自己从不拿一方砚台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后,包拯调到朝廷,升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臣王逵与两位宰相关系密切,多次担任地方财政官,借机立下很多名目剥削百姓,民愤极大。

王逵仰仗宋仁宗宠信,因此有恃无恐。包拯连续六次上章弹劾,仁宗不为所动,包拯第七次弹劾说:“陛下不顾及百姓的抱怨,一味任用酷吏,确实是王逵的幸运,却是老百姓的不幸啊!”仁宗终于罢免了王逵。

后来,包拯担任主管财政的户部副使。辽国在邻边地区集结军队,宋朝沿边州县都加强防备,朝廷命令包拯去河北路调集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的土地肥沃,百姓却无法耕种,还有几个州有一万五千顷民田,朝廷全部用来养马,臣请求把这些土地全都分给百姓耕种。”朝廷采纳照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50年,包拯担任谏院长官。当时,宋仁宗宠爱贵妃张氏,张贵妃的叔父张尧佐连年升官。有一次,趁着仁宗上朝,张贵妃请求册封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仁宗满口答应。

上朝后,仁宗正想宣布任命诏书,包拯站出来长篇大论,激烈反对,仁宗只好收回成命。回宫后,张贵妃还想为叔父美言几句,仁宗无奈地说:“今天在大殿上,包拯的唾沫都溅到了我脸上。你只管要宣徽使,就不管包拯是谏官吗?”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贵,渐渐得了“包弹”的名号,传遍天下。

两年后,包拯离京担任多地的地方官,执法铁面无私。他在家乡庐州任职,亲人朋友借用他的名义,做了不少坏事。一个从舅犯法,包拯大义灭亲,在公堂上将从舅依法重打了一顿。从此以后,他的亲人都收敛行事,不敢胡作非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年后,包拯担任代理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知府。因为他为人刚强坚毅,京城贵戚宦官都收敛行为。京城百姓认为包拯的笑和黄河水清一样难,小孩和妇女都知道他的名声。百姓们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只有阎罗王包拯。”

按照惯例,凡是到开封府衙打官司,只能将状子递交给守门府吏,府吏们趁机敲诈勒索。包拯到任后,打开官署正门,让告状的人能够当面陈述是非,府吏不再敢欺瞒。

1058年,宋仁宗已经年近五十岁,经常生病,还没有册立太子。包拯担任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长官,上奏说:“太子的位置一直空缺,大家都感到担忧,陛下这么久还不做决定,是为什么?”仁宗问道:“你觉得立谁为太子好呢?”包拯回答道:“臣请求尽快册立太子,是为宗庙社稷考虑。陛下这么问,是怀疑臣。臣已经六十岁了,又没有儿子,臣请求册立太子,并不是为了自己!”仁宗非常高兴,说:“这件事还需要慢慢商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年,担任三司使(类似于财政部部长)的张方平购买豪强的财产,包拯上奏弹劾,使他免官;大臣宋祁接任,包拯又弹劾他。宋祁被罢免后,朝廷就让包拯暂时担任这一官职。

大臣欧阳修知道后,说:“包拯这是看见牛踩踏了农田,就夺了人家的牛。朝廷的处罚已经很重,可他又贪图富贵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更过分吗?”包拯觉得他说得有道理,避嫌待在家里,上奏辞去这一任命,朝廷不同意。很久之后,他才出来任职。

1062年,包拯在枢密副使任上突然生病,随后逝世,终年六十四岁。

包拯为官清廉,不惧权贵,执法公正,勤政爱民,是典型的符合儒家伦理的官员。他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并被改编成各种评书、戏剧、小说,如《三侠五义》《包青天》等,在后世的知名度很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列传

王安石列传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最受争议的改革家

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跟随做官的父亲走了很多地方,接触到各地百姓,体验了民间疾苦。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年少的王安石渐渐立志移风易俗,安邦定国。

王安石十七岁时随父入京,凭借文采获得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二十二岁考中进士后,放弃了做京官的机会,先后在鄞(yín)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境内)、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等地担任地方官。

王安石在地方兴修水利、开办县学,初步实践关于青苗法和保甲法的一些前期设想,都获得成功。因为政绩显著,先后得到宰相文彦博、欧阳修的举荐,加上文采天成,名声日益鼎盛。

这时候,宋朝已经建立将近一百年,宋仁宗在位也将近四十年,长期和平,加上人口繁衍,执政者的懈怠,逐渐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进呈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指出国家积贫积弱,官员懒散、军队冗杂、财政紧张,契丹与西夏两个外敌环伺,社会正在走向腐败,主张立即实行全面变法,但仁宗没有采纳。

此后,宋仁宗、英宗期间,朝廷屡次以高官征召王安石入朝,但他多次拒绝。以至于满朝士大夫都认为他无意功名,纷纷以无缘结识而深感遗憾。

1067年,年仅二十岁的宋神宗即位。神宗早就对国家面临的危机深感不安,心怀改革志向,又久慕王安石的名声,很快就召王安石入朝,两人进行了深入探讨。王安石鼓励神宗下定决心,深入变法,彻底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神宗十分认同,王安石从此深受器重。

1069年,王安石担任副宰相,跻身执政大臣之列,变法正式拉开序幕。第二年,王安石担任宰相,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先后实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保守派激烈反对改革,朝议纷纷,王安石不为所动,喊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与反对派展开激烈论战。

宋神宗坚决支持王安石,先后罢退了一批反对变法的官员,这些人包括曾经推荐王安石的文彦博和欧阳修,以及王安石的好友司马光、苏轼等赫赫名臣;而后又听从王安石的举荐,起用了一批新人。

但改革反对声仍越来越大,当时京城开封府的百姓为逃避保甲,自断手腕,知府上报朝廷。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不能因为这些个案就不敢有所作为。宋神宗则认为应听取百姓之言,两人对变法开始出现了分歧。

后来,多地发生旱灾,朝廷内外都指责王安石变法残害百姓,甚至连后宫的太皇太后、皇太后都向神宗哭诉。宋神宗对变法产生了怀疑,也为了向反对派表示妥协,便接受王安石辞去宰相职务的请求,但接任者依然是王安石推荐的,以便继续推行新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年,王安石再次拜相,但复相后也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王安石无奈地对神宗说:“天下的事,就像烧开水,添一把柴,又泼一勺冷水,什么时候才能烧开呢?”多次托病请求离职,最终辞去宰相之职,再也没有回朝。

与此同时,王安石积极参与当时正在推行的诗文革新运动,在文、诗、词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跻身“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短小精悍、说理透彻,具备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诗歌风格多变,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他的词意境空阔,开拓了豪放派的先声。

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全面废除。第二年,王安石病逝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也存在扰民的后果。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他一直被斥责为大奸臣,施行变法导致北宋灭亡;直到近代,他超前的改革措施才获得世人的一致肯定。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册《宋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