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圆磊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相继试爆成功。有关和平利用核能发电的故事,大约也从此时拉开了序幕。

1991年12,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无核电的历史。由此,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七个自行设计和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近四十年来,中国在核电产业上持续探索,时至今日,早已成为全球核电产业的领跑者,目前,中国在建核电机组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发电量稳居全球第二。

发展核电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之意。

光电、风电、水电等新型能源存在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等特点,与此相比,核电具备能量密度高、稳定等显著优势,同时,又能大幅减少气体排放,更清洁、低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要注意的是,发展核电并不顺利,有关安全性等话题至今存在争论

不过,在新的气候变化承诺下,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清洁、低碳、发电能力稳定的核电,有望迎来新的政策友好机遇期。

在此过程中,作为产业龙头的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核电”),也有望率先受益。

2024年以来,中国核电股价上涨约40%,把时间线拉长来看,近三年来股价涨幅达200%,这也不失为核电即将迎来新一轮增长的信号。

万物尽头是电力

在漫长的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人类研究出了众多伟大的发明,但如果要评选最伟大的一项,电力——必有一席之地。

基于电力,人类社会实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且时至今日,电力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依然发挥着极端重要的作用。

即便是如今人工智能多么璀璨,依然无法掩盖电力的光芒。ChatGPT问世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

但有意思的是,大模型的高耗能是不争的事实,背后都需要大规模的电力供应

据OpenAI公开信息,在GPT-3的单次训练过程中,大约使用了1287兆瓦时电力,折算约128.7万度电,相当于120多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另据摩根士丹利预测,未来三年,全球AI数据中心对电力的需求,将以1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换句话说,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则是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有大量地区无法获得稳定的电力供应,电力供需总体依然偏紧,拉闸限电时常发生。

并且,与此鲜明对应的是,电力需求一直在增加,过去在2000年至2020年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翻了六番,长期来看,市场对电力的需求还将稳步增长。

大力发电,实现更大规模的电力供应,迫在眉睫!

2020年底,中国作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承诺,在这一目标下,改变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和电力结构,转向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就是大势所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电、风电、水电等新能源发电,以清洁、环保、可再生等优势备受瞩目。但同时,缺点也非常明显。2022年,长江上游来水量不足,叠加异常高温天气,以四川为主的多个长江流域省份,不得不拉闸限电。

就全国来看,华东地区电力供需矛盾突出,西北地区风光资源充足,西南地区则依赖水电,电力供应不稳定、不均衡,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值得一提的是,弃风、弃光问题一度困扰新能源产业发展,此前在2016年前后,弃风率一度超过了30%。因此发展核电,对于缓解煤电供应压力,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商运核电机组达55台,总装机容量5691万千瓦,上网电量4067.09亿千瓦时,已成为全球核电在运机组装机容量第三的核电大国。

为何是中国核电?

据《科创板日报》统计,目前核电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有近百家,在电力需求增长的预期下,核电前景广阔,产业链上下游有望充分受益。

中国核电在规模上稳居龙头地位,市场对其发展前景普遍看好。以价值投资判断,股价是基本面及预期的体现,截至6月12日收盘,2024年以来,中国核电股价上涨40.27%,近三年来,股价涨幅近200%。

中国核电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控股股东,联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

在业务上,中国核电以投资、建设、运营核电项目为核心业务,以电力销售、核电相关技术服务与咨询业务为主要盈利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数据上也不难看到,中国核电控股的在运机组数量,以及在建与核准的机组数量在全国核电产业版图中占“半壁江山”,稳居核电产业龙头地位。

正是近乎“垄断”的行业地位,加上持续递增的业务需求,推动了中国核电业绩持续增长。2018年,中国核电营收为393.05亿元,净利润为85.36亿元。

到了2023年,营收达到749.57亿元,净利润达194.11亿元。五年间,中国核电营收累计增长了90.70%,净利润增长127.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期以来,中国具备大型核电站控股建造和运营资质的企业,只有中国核电、中国广核和国家电投。2020年9月,在核准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由中国华能控股后,才标志着中国华能具备控股建设大型核电站的资质。

除此之外,在核电产业链上,民营企业主要布局在辅助设备等细分领域,这就大幅缩小了受益范围,而在这几家有“牌照”的国央企中,中国核电与中国广核可谓“双巨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上图所示,综合对比不难看出,中国核电在总资产、年发电量和盈利能力上略占优势,在核电产业预期前景下,也有望充分受益。

核电的隐忧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核电的优势固然明显,但其风险也如影随形。在长达近十年时间里,内陆核电都未大规模破局。

这背后便是业内对核电的质疑声音,质疑的核心都聚焦在了安全性上

质疑者认为,中国是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国家,核电项目一旦发生事故,废水、废气等难以有效处理,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并非没有根据,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核事故之后,日本被迫一度停运了所有核电机组。

同样是出于核电的安全性考虑,德国也陆续关闭了全部核电站。要知道,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前,核电为德国贡献了大约25%的电力。

福岛核事故发生以来,中国在核电项目上也多次按下暂停键,核电产业的发展节奏时快时慢。但2022年以来重启建设,至少有10台核电机组获得了核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中国在运核电机组达55台,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为5691万千瓦,发电量位居全球第二。此外,在建核电机组23台,总装机容量2419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那么,值得疑问的是,在内陆发展核电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

来看一组数据!在美国——全球核电装机最高的国家,约有98台核电机组,其中,约84台机组分布在内陆。

在法国——全球核电装机数量第二的国家,约有58台核电机组,其中,约40台位于内陆区域。这58台核电机组,为法国供应了大约70%的电力。

从全球数据上来看,在拥有核电站的国家中,超过六成的核电机组分布在内陆

成为“长电”的关键

长江电力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2023年,在A股市场极度低迷下,众多赛道龙头跌跌不休,但长江电力股价却逆势上涨15.66%,在这波下跌行情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抗跌性。

把时间拉长来看,在2014年至2023年的十年时间里,长江电力长达八年时间都处于上涨状态,累计涨幅超过了5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恰恰因此,在电力赛道往往会以长江电力为类比对象。那么一个疑问是,中国核电能否成为下一个长江电力?

长江电力坐拥万里长江“黄金水道”,取之不尽的水利资源成为支撑业绩增长的底气,与此相比,核电建设却需要相当大的建造成本、资金成本和技术要求等。

最关键的是,未来能投运多少核电机组、发多少电?这是解答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

在2020年12月联合国气候峰会上,中国承诺的目标是,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

答案就暗藏在这个数据中。

综合权威机构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大约60亿吨标煤,非化石能源要占比25%,则约为15亿吨标煤。

以平均值计算,每度电煤耗300克,那么到2030年,中国“风、光、水、核”发电量要达到4.5万亿度电,而在“风、光、水”合计装机容量16亿千瓦-19亿千瓦的预期下,核电的增长预期便是约8000亿度电。

这也就意味着,核电装机容量要实现1亿千瓦以上。按当前的装机容量看,显然不够,还需要新增装机容量至少5000万千瓦以上,便能助力实现“占比25%”的国家目标。

以此看来,答案一目了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些数据都是理想状态下的预测。

核电机组的建设速度固然是制约因素,此外,还应该关注核电产业本身,比如,在核电供应链等层面,能否支撑实现这一目标。

而建设速度的快慢,核心变量依然是安全性,一旦出现核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据多家机构预测,到2030年期间,核电机组的核准数量,每年有望达10台左右。如若实现该目标,那么核电产业将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其实,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电力供需总体依然偏紧,同时又有双碳战略目标,叠加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核电产业理应实现进一步发展(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参考资料:

1.15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在内陆地区建设核电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澎湃新闻.

2.核电,大时代的藏宝图.格隆汇.

3.中国核电突围:在非洲,用4000吨大米换来2座铀矿?正解局.

4.“十四五”能新增多少核电.财经十一人.

5.哭泣的蓝海.星船知造.

6.德国关停最后三座核电站,为何中国还大举发展核电?52赫兹实验室.

7.铜的叙事.智本社.

8.中国核电2021-2023年度报告.中国核电.

9.中国广核2021-2023年度报告.中国广核.

(本文作者系未来产业创新主笔、亿欧高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