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4年4月,中国江苏网发布一条短讯,讯中说,徐州一位观鸟人士杨先生在铜山吕梁风景区无意间看到一只从未见过的“鸭子”一般的鸟儿。

据悉,这种鸟儿曾是国内一种大型狩猎雁类,但因过度捕猎和环境恶化,它们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已被划为二级珍稀濒危物种的行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州铜山区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开始大力营造林区,改善水体环境,为鸟类提供更多的栖息和繁衍生息的场所。

包括提升当地市民的动保意识,如今看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来越多的候鸟在此停栖,而这只鸟儿就身处这重返湿地的大部队行列当中,它叫做白额雁。

人们经过研究认为,它是传说中一生努力衔枝填海的“精卫鸟”的原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种鸟真的会“填海”吗?

在《山海经》中对于精卫曾有这样的描述,它的外形类似于乌鸦,它头上的毛羽长有花纹,有一张白色的嘴,还有一双红色的脚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杨先生观察到的这只白额雁,体色大致为暗灰褐色,但其颈、背部以及尾部也交织分布有棕黑色的毛羽。

它额头和喙部之间有一圈宽白斑;羽下还有一对橙红色的脚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看起来和《山海经》中所描述的精卫鸟并无二异,而且白额雁也没有雄雌之分。

而让人们更加怀疑和深信白额雁是精卫鸟的原因,在于它们还曾栖息在同一片海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籍中,精卫鸟是由炎帝的小女儿变幻而成。那次小女孩一个人跑去东海玩耍,却不慎在海中溺亡,永远留在了那片大海。

之后变成一只鸟,因嘴中发出“jing wei—jing wei”的声音,被叫做“精卫”。精卫心中愤愤不平,便每日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小石子,想要填平了东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中所说的东海,并非是地图上标注的中国大陆东部的边缘海,而是与辽冀津鲁四省相邻的近内海—渤海。

这一点曾在一篇古文中也有记载:“...精卫鸟,日衔西山木石,以填渤獬,至死不倦。而“渤獬”指的就是渤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先生观察到的白额雁,也是一种候鸟具有迁徙的习性。

每年9月到11月之间,它们都会以“冬候鸟”的身份从北极苔原带(比如西伯利亚北部)飞越过几千多公里,迁到国内一些温带地区(如长江下游一带)越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渤海就是白额雁迁徙路线中一处必经之地。

怪不得许多人坚持认为白额雁就是“精卫鸟”,或许从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精卫,它说的一直都是白额雁。毕竟白额雁也确实一生都在飞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生奔波的白额雁·】—»

“大雁南飞”是自古不变的自然规则,同样作雁类成员的白额雁每年也会不停地在空中奔波,往返南北两地。

别看它们体型不到一米,对于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它们要比其他雁类在季节性气候变化上表现得更为敏感。

在春夏季,遥远的西伯利亚、格陵兰岛、白令海峡等北极圈附近地区,是白额雁们最开始出生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会在这里完成求偶、结合、产卵的种群延续任务。

在5、6月,雄雌白额雁都会进行“头浸水”的求偶运动,然后会一起张开翅膀,发出鸣叫声。

每对求偶成功的白额雁夫妇,会各自寻找合适的地方筑巢。通常它们会将地方选在苔原地带,那里具有河流湖泊和茂密的小灌木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它们也会将巢穴筑建在比较干燥的地方,比如较高的河岸边、宽阔的低山土丘、山坡等环境。

所谓的“填海”传说就是和它的这个习性有关,因为白额雁会咬着树枝和石子筑巢,但在古人眼中,它们咬着树枝是为了“躲避伤害”和“平衡风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他们还记载鸟儿们经常“高空抛物”,将嘴里的树枝丢下,这才有了“填海”一说。

实际上白额雁丢下树枝并不是为了“填海”,只不过没有咬那么牢固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家”布置好之后,大概六月中旬时,它们会产下4、5枚卵,通常一个月后幼鸟就会破壳而出。

白额雁和其他鸟类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们一出生就不被娇养,而是跟随在父母身后进入带有水生植物的水域中,尝试着接触、体验这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为它们长大成人后,能够独自在空中坚持超长旅行积累下丰富扎实的生存经验。

等到9月初时,它们会聚集成小群体,列成人字阵,向南方温暖的地方迁徙进行越冬。它们越冬的地方通常涉及到亚洲、欧洲以及北美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它们更热衷于不远千里,历经多种气候带的变化,来到中国过冬。在冬天,国内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比如东北、西藏、长江三角洲等地区。

通常它们会在空中奔波一个月,才能到达目的地,最晚也要在11月初到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11月,新华社发布了一则新闻,文中称一只带着GPS装置的小白额雁从白令海峡飞回了洞庭湖过冬,这中间历经23天,它飞行了6000多公里!

因为路途遥远,为了安全白额雁们选择白天隐匿在陆地丛林中休息,晚上才会扎堆飞行。但不管何时起飞,它们始终坚持团体行动,从不会任性脱离团队单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怕前方遇到狂风暴雨,又或是寒冷冰雪,它们会集体背风而行,共同抵御恶劣天气。

有时在路上还会碰到豆雁等其他大雁,也会友好地一起结伴而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经艰难,它们终于抵达目的地,它们会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落脚,有时是宽阔的河流湖泊、海岸水库;有时是附近广阔的平原、沼泽等地方。

洞庭湖、鄱阳湖和西溪湿地是它们最喜欢的越冬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见得,白额雁能够出现在徐州铜山,也正好能够说明当地的湿地水域环境正在朝向好的方式发展。

毕竟只有良好的湿地生态,才会引来多种多样的鸟类选择在这里停栖、越冬。更何况还是对环境颇有要求的白额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迁徙的白额雁会消耗很大的体力,所以在迁徙过程中它们每飞行一段距离,就会找一个合适的落脚处休息,待补充体力后再继续飞行。

到达地方后,它们依旧习惯于集体活动,在白天它们会飞往陆地上采食植物的嫩芽、根茎以及农田的幼苗充饥,有时会极快地在陆地上奔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也会飞到水中饮水,它们的水性很好,常常在水中游泳和潜水。虽说是鸟类,但它们从来都是忠诚的素食主义者,坚决不吃一口荤腥。

就这样它们每天按部就班地觅食、休息,偶尔会根据气候的变化,继续向南中转自己的越冬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到来年五月份的暖春时节,它们会再次聚集在空中,像来时一样排成人字方阵,历经几千多公里再次回到原来的栖息地开始繁衍后代。

很多人都觉得白额雁就是个彻彻底底的“驴友”,像一个背包客一样,每天都在不停地奔波,看遍了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驴友”,它们即使“回了家”也不会再继续住在之前的巢穴,它们会在新的地方筑建新的巢穴栖居,等待新的幼鸟出世。

那些跟随在成鸟身后的幼鸟,会离开父母自立门户,组建新的小群体,一起徒步漫游在苔原地带,一起食新鲜的马尾草、棉花草等植物充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白额雁的一生,除了繁衍后代,它们一年几百天都在不停地飞行,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它们一路南下,不知中转过多少地方。

如此周而复始的艰难迁徙生活,白额雁却从未叫苦叫累,相反它们选择了年复一年的坚持不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点是值得作为人类的我们去学习的,包括它们自身稳固的团队精神。

«—【·结语·】—»

白额雁是不是精卫鸟,还有待查证,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白额雁是我们国内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瑰宝,对维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据2024年4月林业网发布的报道可知,曾有一万多只的白额雁在波罗湖停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再次证明了,一切都是可期而望的,我们的生态会越来越好。

参考:

新华社《携带卫星定位仪的小白额雁从白令海峡重返越冬地洞庭湖》2016-11-27
  • https://www.gov.cn/xinwen/2016-11/27/content_5138502.htm
  • 湖南日报《抵达长沙!北方的候鸟们来了》2022-10-24
  • https://mr.baidu.com/r/1kVwYvymg0M?f=cp&u=3707ee0c5641e34e
  • 央视百家《精卫填的是什么海?小精卫的原型竟是它!》2020-11-15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E3MzQyOQ==&mid=2656590793&idx=1&sn=b6daa3d16d0865a8fc00b8f0be97e9f0&chksm=84ea3e53b39db745e3f7addbfca9a88329ad19bb6966b91f5d7e186073aaf5ad6d38ac0792cd&scene=27
  • 中国江苏网《徐州首次发现白额雁 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4-4-16
  • https://tour.jschina.com.cn/lyzx/202404/t20240416_33916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