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原告,你索赔3000万,怎么算出来的?

原告:根据我知识产权的价值、被告的过错程度、侵权情节、后果、规模……

法官行了,你也是拍脑门儿拍出来的(那就别嫌我判的少了)。

上述案例虽然不无调侃,却也阐明了一个事实:如何确定侵权损害赔偿数额,以精准填补市场价值损失,是实践中的难点。

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行业政策、经营条件、生产能力、市场状况等诸多因素会影响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另一方面无论适用何种损害赔偿方式,被侵权方都需要通过相关证据证明侵权行为给自身造成的实际损失,而侵权证据又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易灭失性,如何运用证据支持损害赔偿的计算结果,是所有知产律师需要攻克的难题。

6月19-20日晚19:00,智拾网诚邀拥有15年审判经验,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资深法官蒋强老师,就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算法设计与证据收集11大策略进行讲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扫码0元听课

听课领

《知识产权典型案件裁判要旨汇编(新)》

对律师而言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难在哪儿?

我国知识产权立法明确了侵权获利、实际损失、许可费合理倍数三种损害赔偿的计算方式。在三种方式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法定赔偿方式。

但司法实践中,法定赔偿适用率却高达98%,这既反应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必须完全精确,也从侧面说明要证明其适用性,难度有多高。

  • 实际损失赔偿计算

这是一种计算权利人因侵权行为而遭受实际损失的计算方式。

其证明难度在于“权利人因侵权人侵权而丧失的交易数量=侵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总数量”。但知识产权侵权产品销售总量证据往往掌握在侵权人手中,权利人很难从侵权人手中获取侵权产品销售总量的证据。而且销售收入的下降,与其经营投入、广告投放、维权投入等诸多因素相关,这就导致要计算因侵权人侵权而丧失的交易数量很难。

  • 侵权获利赔偿计算

它是根据侵权方从侵权行为中获得的非法利益来确定赔偿金额。

其证明难度在于“从侵权产品现实市场交易的全部获利之中析出专属于具体智识产品贡献的专有价值”。但侵权人盈利往往受生产、销售、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外加侵权人的财务记录、销售数据、利润分析等内部数据侵权人往往并不会轻易提供,或者即使提供也不排除造假的成分。

  • 许可费合理倍数赔偿计算

这是一种如果侵权方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了权利人的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要求侵权方支付合理的许可费用的计算方式。

其证明难点在于当事人应注重提供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专利许可的性质、范围、时间等有利证据,而这些有利证据更多的依赖当事人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同时要界定侵权行为的程度、侵权商品或服务的销售量、侵权行为的时间也很难。

显然,无论采取何种侵权赔偿算法,在确定获赔数额时,都需要证据支持。

怎么设计算法、怎么搜集证据,是蒋强老师将要带我们解决的。

扫码0元听课

附赠知识产权典型案件

裁判要旨汇编(新)

蒋强老师

重点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作为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资深法官,蒋强老师不但了解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案件特性、证明难点,更能从法官视角告诉大家,若想完美适用,要踩中法官审理的哪些关键点。

课程中,他不但系统梳理了包括实际损失、侵权获利、许可使用费在内的11种损害赔偿的算法设计与证据搜集要点,更结合具体案例,把每种算法的裁判要旨、基本案情、常见争议、考量因素、思考路径告诉大家。

比如,突破法定赔偿的方法,蒋强老师就推荐向上突破,一般有证据保全法、推定赔偿法、禁反言法、许可使用费翻倍法、第三方数据论证法、司法鉴定法、合理估算法七种做法,且举证责任在原告。向下突破法定赔偿,则被告负有举证责任。没有扎实的证据和充分的说理,一般很难突破。

【课程大纲】

1.实际损失的算法设计与证据搜集

2.侵权获利的算法设计与证据搜集

3.许可使用费的证明标准与证据搜集

4.知识产权贡献度的算法设计与证据搜集

5.推定赔偿的运用技巧与证据搜集

6.突破法定赔偿的方法与举证技巧

7.高额判决的共性特征与诉讼策略

8.约定赔偿的效力与运用技巧

9.赔偿数额的自认效力与反悔条件

10.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定条件与一般标准

11.诉讼支出的合理性标准与举证技巧

【课程收获】

01

了解不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方式和对应的证明关键

02

了解如何站在法官角度重新审视案情,从不会被法官驳回的角度进行举证

03

大幅提升处理知产案件的能力,学会沿着法官的审理标准设计诉讼策略

【讲师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强

15年审判经验

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区

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资深法官

独立承办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000余件

参与办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约1万件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香港城市大学法律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曾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资深法官。从事审判工作15年,独立承办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000余件,参与办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约1万件,出版著作多部。

代表业绩

“2017年度北京市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远程软件服务系统”发明专利侵权纠纷案

“2015年度北京市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创新性案例”

——爱奇艺公司诉极科极客公司路由器屏蔽视频广告不正当竞争案

“2014年度北京市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创新性案例”

——北大青鸟公司诉岳麓区华瑞培训学校特许经营合同案

北京市法院第二届知识产权裁判文书评比大赛“优秀裁判文书”奖

——大众点评网诉爱帮网“垂直搜索”不正当竞争案

第二届北京法院知识产权精品案例

——皇冠文化出版公司诉天津社科院出版社侵犯张爱玲作品著作权案

第二届北京法院知识产权精品案例

——“人民网”诉“中华广告网”时事性文章案侵犯著作权案

扫码0元听课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