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科技创新迸发城市动能-周城雄|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全国工商联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谋定论道·中国企业家论坛 哲商对话·中国儒商大会 赢在商道·中国营销企划 健康中国·大健康医药产业网 国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 国研政情·谋定论道-经济信息智库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国稻种芯·药食同源-健康产业论坛 万赢信采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即将收官,这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成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今年,成都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有哪些经济数据值得关注?值此年终岁末之际,看度新闻推出“活力成都风景正好”看度深观察系列人物专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成都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研读表明:现在,一座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中心已然崛起,“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成都的代名词。

政策如何为助推科创发展?科创投入的增加意味着什么?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如何推动产业建圈强链?本期,看度新闻记者专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战略问题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城雄

政策保障

强力助推科创发展

政策支持是科创发展强有力的保障,今年以来,成都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印发《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提出10方面共28条具体政策措施,有力有效推动了创新成果就近就地转化。

其中,在提升企业成果吸纳转化能力方面,《政策措施》支持企业购买国内外高校院所等单位的科技成果,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就地交易转化科技成果,并给予资金补助。仅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就支持252家企业购买转化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329项,推荐7家企业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目前,成都市已启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专项,征集重大成果转化项目8个。“在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方面,我尤其关注到对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带科技成果在蓉创办领办科技企业等给予支持以及对国家科技奖成果在蓉转化给予配套支持等。”周城雄指出,这些“真金白银”的政策都很实在,非常有力度,即使放眼全国也是领先的。

“这些措施对于成都的长远发展是很有价值的,它可能在短期内不一定见效,但是在三年、五年、十年后,效果就会显而易见。”12月7日,《成都市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这是继7月《政策措施》发布以后,成都就科技成果转化再度发力。

该《方案》聚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释放高校院所创新动能、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加强创新要素保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5个方面,提出了28项重点改革任务。从企业、高校院所、科技人才等多方面,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同时,成都还将目光投向全国,走向了国际。今年11月,全球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在线发布《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公布了全球领先的科研城市及都市圈的最新名单,其中成都排名第24位,较去年上升6位。

此外,成都还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全球城市创新指数排位从第56位上升至第29位。周城雄表示,除了提升城市地位以外,更加重要的是参与到国际中,吸引人才、创新资源、产业资源。

汇聚人才

科创引领城市发展

2月,“科创中国”成绩单发布,成都位列全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第二位,位列副省级城市之首。随着科技创新不断发展,产业动能蓄势突破。近年来,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成功落户,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建成投用,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增至139个。前三季度,成都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新增高能级公共平台210个。

据周城雄观察,成都市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显著提升。2022年成都科研经费投入达七百多亿元,增速达16%,同年,成都远超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增速10.1%。在投入结构中,成都基础研究占比7.23%,应用研究占比18.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周城雄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都是难度高的研究,通过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深入考察,可以看出,成都对于科创发展十分重视。

今年,成都的科创投入持续加大,众多科研项目和科研机构纷纷落地,为成都的科创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成都本地高校众多,这就意味着人才供给充足。”周城雄表示,以前成都的人才资源都是流向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现在成都也能吸引到东南沿海的人才。在他看来,成都和美国的硅谷一样,是一个机会之地。

近年来,成都创新推出人才新政,深入实施“蓉漂计划”,吸引66万青年人才落户,评选命名“成都工匠”2467名,人才总量达622.3万、居全国城市第4位,相较于2020年的433.5万,两年内成都吸引了近200万人才。为保障人才住房问题,成都市特地优化完善住房供给,筹集人才公寓9.9万套,新增租赁住房57.5万套,房价收入比保持同类城市低位,从生活上给予“蓉漂”人才满满的幸福感。

建圈强链

产业串联动力引擎

在成都科创版图上,每个企业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仅今年上半年,全市登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79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达17家,居中西部首位。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到街头巷尾的小微企业,成都关注大企业的蓬勃发展,也注重小微企业的创造活力。“成都对于科创的发展很有眼光。”周城雄说道。

2023年1-6月,成都多项科技创新指标稳步向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7020.94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环比提高3.3个百分点;全市登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79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达17家,居中西部首位;技术合同成交额778.97亿元,同比增长26.2%;发明专利授权13624件,较上年同期提升14.6个百分点。

近年来,成都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建圈强链,一大批创新平台、研发机构相继落户,一大批科技成果从设计到落地,科创发展不断迸射出新的活力。“如果只有科技资源和人才,而没有与之对应的产业链配套,产业体系是建不起来的。”周城雄指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建圈强链中发挥关键作用,成都除了一手抓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科技投入,更抓紧产业链。

在成都市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诺普”)厂房内的各类工业机器人正在不停“工作”。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大学生创业公司,已多年蝉联国产机器人控制器销量第一,是国内少数拥有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的企业之一,客户群体包括富士康、格力、比亚迪等。卡诺普的研发重点在于控制器,当掌握机器人核心技术以后,公司开始尝试整机生产,于2018年12月发布首款焊接机器人。

2019年,卡诺普进入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名单;2021年,又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从最初的大学生创业公司到现在产品批量应用于全国各地,远销德国、越南、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卡诺普的焊接机器人在机械加工、电力能源、汽车制造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周城雄坦言,面对未来,他期待看到一个更加繁荣、更具活力的成都,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绘就更加美好的图景。

引领科技创新迸发城市动能-周城雄|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新闻中国采编-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http://www.xwzgcb.com/v.php?info_id=17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