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提示:本文中提及到的MQA和CD对比资源,仅在耳机大家坛对应帖子的二楼提供链接,广大坛友可以下载比对,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说说自己的对比听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真,在2024年,我确实没有想到过,才子伴乐谈还会有一期专门谈及CD机的节目,今天的主角,是曾经在成都展上报道的,来自山灵的CD机新品MCD1.3。在分享机器的试玩感受之前,我们先说说CD本身的话题,我个人作为一个老CD党,虽然这些年一直坚持多系统多平台兼修,但是从音响系统搭建上,才子依旧将最多的资源倾斜给了CD系统,很多器材试玩的比对参考,也是基于自己的CD系统,一方面这是一种情怀,另一方面,CD依旧是相对比较可靠和容易调教的音源。我承认流媒体已经是主流,承认高码率音频文件已经是主流,承认黑胶的复兴,更承认在以上的基础上,CD的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窄,但是架不住CD系统它相对简单好声啊,这个世界依旧要为懒人留一片园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续偏题,当下这个阶段,对于音响发烧友来说,入坑CD是合适的吗?估计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众说纷纭了,我的回答是:对于非常确定自己需要什么音乐,以及有持续性预算的玩家来说,入坑是可以的,对其他玩家来说,以CD为主修的入坑已经过了性价比最好的时代了。看起来似乎是废话?听听我的三个理由。首先,追新的玩家是不大适合CD的,因为最近这些年的新专辑,尤其是通俗音乐,大多数都是线上数字化发行,入坑CD意味着玩家的听音品位往往会具备一些怀旧的属性。其次,市面上可供选择的CD唱片数量依旧是非常多的,但其价格差距非常大,单价从个位数到成百上千,良莠不齐,需要一定学习成本。预算充足的玩家可以直奔动辄单张大几百甚至更高的名盘名版而去,有专门的精(J)品(S)店服务此类玩家;新手入坑且预算有限的玩家,大多数是需要用时间换价格空间的,沙里淘金的眼光一定是伴随失败经验的,这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既痛苦也有趣,恰似恋爱。其三,听音乐虽是私密的事情,怎么听别人管不着,但主流趋势不可抗拒,抱残守缺是会让人纠结的,CD唱片和其他来源的音乐的互相补充,更容易圆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分享,铺垫比较长,但都是掏心窝子的话,能耐下心看到这里的乐友,我们继续。CD唱片是1982年附近出现的,规格是16比特44.1Khz采样率,发展到1995年的时候,出现了一类采用新技术的分支,叫做HDCD,进步之处在于利用光盘中的数据冗余区,存放了额外的音频数据,用普通CD机播放就是16bit的规格,如果用带有专门解码芯片的CD机播放,则可以还原为20bit的采样率,量化精度变得更高,才子当年用的马克36解码器就搭配了这样的功能。但HDCD并没有成为主流,作为一个高码率的兼容性版本逐渐淹没在历史之中。然后在最近几年,另一种高码率且具备兼容性的音频技术出现在我们眼前,叫做MQA,这种编码技术最早是解决流媒体传输带宽不足的问题的,后来也被用于生产MQA-CD,用以在CD中存放更高码率的音乐。和HDCD同样,这也是需要硬件支持的,而今天要说的山灵MCD1.3,正是一台支持MQA-CD的高码率CD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K上正菜,说说MCD1.3的配置,山灵这两年真不容易啊,CD类别的作品一口气出了许多,令人食指大动。MCD1.3是前阵子SACD机SCD1.3的平行版本,型号前缀M表示它支持MQA-CD播放。在转盘部分采用的是SAA7824伺服器+DA11的配置,在内置解码的部分,则是采用AK4191+AK4499EX的常见旗舰方案,TPA6120模块负责耳放放大,MUSES8920负责线路输出。从机器背面的输出端子上看,MCD1.3支持同轴、光纤、USB三种数字输入,同时也可以做数字转盘,进行同轴、光纤、I2S三种数字输出。这并不是一台纯粹的CD机,本地U盘播放和网络推送功能MCD1.3也都是支持的,在模拟输出方面,6.35mm耳机输出和RCA/XLR(解码或者解码前级)一应俱全。作为一台桌面级CD机,MCD1.3的体积和体重算是适中的,对得起它接近7k的售价,经历过飞利浦/马兰士巅峰时期的玩家都知道,体积和重量往往也是CD机档次的一种体现。机器的线条比较圆润,山灵不经意间又秀了一把金属加工的技术示范,我个人对机器顶盖的那块玻璃偏爱有加,盘起来手感绝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许多走精简路线的数播网播不一样,MCD1.3的机器正面,安置了不少操作按钮,这是刻意的设计,强调了机械转盘的存在,而五寸大屏又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是一台次时代的CD机,很多操作也是结合触屏实现的。屏幕的右边有一个MQA标识小灯,如果播放到MQA音频或者MQA-CD,这个小灯便会亮起绿色或者蓝色的光(颜色不同码率不同)。对于机器的转盘部分,虽然档次比不上飞利浦CDM系列作品,声音容易偏薄,但是新系列转盘的读盘和纠错能力会胜过前者许多,且声音的厚度靠后续的解码部分也是可以补强的,毕竟是AKM家的旗舰方案。在试玩的过程中,我也时常感觉到,MCD1.3很像是一台中后期的CD转盘,和一台时下最新的解码的合体。其实如果直接将MQA音频文件通过网络或者U盘输送给MCD1.3,就可以点亮MQA小灯,不过出于对MQA-CD这种载体的好奇,我还是专门去买了两张,一张是歌手艾敬成名之作《我的1997》,另一张是环球唱片的古典精选集(MQA/普通CD双版本)。下面说说MCD1.3的表现,对比的平台是MCD1.3平衡xlr直出给后端的Linear Acoustic(黄金一瓦)的功放LA-V60II驱动Audiomis(唐韹)的MC5书架箱(喇叭线是TAD)。同时单端rca连接凯音HA-2A胆耳放驱动水月雨大都会和斯维嘉P2pro这两个平板大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上场的必然是环球唱片的古典对比合集,这是日本环球唱片在2018年出版的小双张,包含一张普通CD和一张MQA-CD,两张唱片的曲目是一模一样的,是环球旗下的DG以及DECCA在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黄金时期的7段古典音乐录音。选曲有理查斯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前奏日出、贝多芬《命运》第一乐章、莫扎特第40交响第一乐章、肖邦钢协一号的第三乐章等等,指挥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卡拉扬、小克莱伯、伯姆、索尔蒂、库布里克等等大牌。简单来说,这个小双张就是要用最大众的选曲去凸显MQA和普通CD的区别。在MCD1.3身上,两张不同制式的CD区别还是挺大的,比较容易分辨,MQA-CD的声音密度和动态都会更大。那有没有可能,MQA版人为动了手脚?本着控制变量的原则,我在另一台不带MQA解码的CD机上做了对比,结果是,两者区别极小,反正我是没听出差别。然后如你所见,我将这两张CD抓了轨,各自对应曲目的文件大小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如果作为网络推送到MCD1.3的话,MCD1.3身上的小灯是可以向我们提示MQA版的,也就是说,大小一样,但是文件内容有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音频文件的分析,就不继续进行了,这些不是我擅长,相对来说,我更关注MCD1.3在播放普通CD和MQA-CD过程中,声音上的共性,因为这是MCD1.3的音质体现。环球古典小双张的曲目都是自己非常熟的选段,来回听几遍,MCD1.3的秉性也随之浮出水面:这是一台走“厚声”路线的CD机,声音上的能量分布是偏传统的金字塔形,在中低频段能给人非常安心和稳定的依靠。聆听肖邦第一钢协的第三乐章,大提琴部和管乐部交织出厚实温暖和充满微动态的声底,将灵动的钢琴稳稳地托在手心,更重要的是,MCD1.3在乐器结像的分离度上做得相当不错,中低频的丰满丝毫不会影响钢琴行云流水的发挥。从这套小双张可以听出,MCD1.3的声场宽度比深度更为瞩目,听众大概是在观众席前十排内的距离。这么说吧,即使不考虑MQA小灯是否亮起的对比,单是听普通CD版,MCD1.3作为一台中等水准CD机的表现是值得票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张出场的则是流行人声,艾敬《我的1997》,这张唱片名气很大,我就不搬运简介了,一句话概括,如果不是有一定江湖地位和录音水准,厂家也没这个底气出MQA-CD版是不是?(顺道一说,这张唱片的MQA-CD版竟然还是带烫金编号的)。才子选择购买这张唱片的理由也很简单:自己手里有这张唱片1992年日本发行和压制的首版CD。所以依旧可以像前面的小双张一样做一个直观的对比。结果你猜怎么着?这两张人声CD的声音差异也很大,但和古典小双张是完全不同的方向。环球古典小双张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动态和密度,两张唱片的基本音色是一致的,说的直白一点,古典小双张的音频文件是“完全同源”的,区别只在于MQA解压后的码率差距。而《我的1997》的头版和MQA-CD版,听起来并不是同一个混音版,MQA-CD版的电平首先就更高一点,其次是整体能量重心会向上移,中高频的亮度和延伸更明显,再者是人声的距离会更近一点,口型更大一点,但音色会更“飘”一些。虽然依然有小蓝灯亮不亮的区别,但已经不是重点了。这么说吧,两张《我的1997》因为并不是“完全同源”,因此MQA-CD的对比优势并不大,不过意外地展现出MCD1.3对于不同版次唱片的揭示力还是挺不错的。可惜就可惜在,同首版相比,MQA-CD版的《我的1997》声音自然度落了下风,算是翻车了,沦为了本文开头提及的“失败经验”。下面是吐槽段落,稍稍跑个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本文开头,我们讨论过当下入坑CD的种种现状,其中一个情况是:你会发现很多名家演绎的名版CD,头版和再版,价格差异非常之大,许多经典华语音乐,也是因为引进版和台版港版的区别,拉开了很大的价格差距,其原因便是很多唱片再版的过程中经过了重新的remaster,在这个过程中,头版趋向于黑胶的审美被改变,再版的声音就会变得薄、亮、不够自然,当然,再版在音质上逆袭的案例也有,EMI的FDS系列就是典型,只不过FDS系列的价格也不遑头版了。所以,如何解释《我的1997》头版和MQA-CD版之间音质和风格差距,当中过渡的一环就是这张唱片曾经的CD再版。我猜测和MQA版“完全同源”的其实就是再版的CD,如果说头版CD的音质是100分,那么到了remaster的再版,可能就只有80分,那么即便MQA-CD在此基础上把分数拉到90分,依旧是敌不过首版的。这就是你会发现很多CD老玩家越来越钟情首版、老版的缘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说到CD的话匣子我就容易收不住嘴,跑题结束,文末,才子从两个方面来说说我对MCD1.3的感受,其一,不要因为MCD1.3支持MQA-CD,就把聆听的重点刻意放在MQA身上,在MCD1.3身上,编码技术的升级确实会有加成,但MQA最终能否成为主流?并不好说,在我来看历史的是意义在于它是会不断复现的,当年如日中天的HDCD还在沙滩上呢。比起选择余地还不算大的MQA-CD,我更看重MCD1.3播放普通CD的效果,从聆听手边的其他CD来看,物有所值,符合它作为中档CD的身份;其二,尽管CD已经没落,但只是其载体形式跟不上网络时代而已,CD本身的魅力和仪式感从没有减少过,使用MCD1.3去聆听唱片,其实不仅仅是挑选一台播放器,更像是选择一种听音和生活的方式,这一点上,老司机山灵绝对是懂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