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诗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

爬上吊塔的讨薪者

——用蓝鸿诗题

文/曲有源

莫非薪水就是

薪在水里

于是他

爬上

俯看着

涌动的人海

以自己身体为饵

抛掷下来

垂钓

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赏析

今天分享的是鲁奖诗人曲有源的诗《爬上吊塔的讨薪者》,读这样的标题很有冲击力,离现实世界非常之近,恐怕许多人会感同身受,引起共鸣。笔者曾经也遭遇过欠薪,只不过没有采取极端行为讨薪。而诗中的讨薪者,是以生命为代价在讨薪,想想欠薪之人是有多可恶可恨,也许讨薪者的家里正等着米下锅,若不是事出有因,谁会走极端。本诗描述讨薪者,在诗歌结构和修辞上非常有个性,特殊的比喻造成了结构上的异化,很好的将事件融入其中,造成语言和视觉上的双重冲击效果,特点明显。诗歌的内容与诗歌的外形结合紧密,相得益彰,诗味也特别的浓厚。下面,一起来感受下这首诗的特别之处。

首先,诗人针对的是典型的社会事件 ,极端的行为进行创作。这本身就构成了诗歌的独特性和非一般的意义,也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问题。诗人的选题紧跟时事,对推动问题的解决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体现的是文字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小觑文字的力量。

再看诗歌的修辞。诗人非常巧妙的拆解“薪水”二字,用“薪在水里”来突出事件的主因,从而导致讨薪者走向极端,“他爬上吊塔”“以自己的身体为饵”“抛掷下来”,这一系列的动作,讨薪者不断变换着身份,一会儿是讨薪者,一会儿是饵料,一会儿是垂钓者,不同身份的转换,唯一的目标就是水里的薪。诗人把如此严肃的事件,写得如同钓鱼一样,感觉气氛不那么紧张了,但是感觉到了讨薪者的辛酸。为了讨薪,用生命作鱼饵,或许钱有了,但是人没了,生活在这里成了无形的推手。生存的困境,总是让走投无路的人崩溃。诗歌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现象,底层弱势群体用生命维护生活的希望,越想越觉悲愤。这个只有当你急等着钱用的时候,才会感同身受。

接着是诗歌的结构。诗人特意将“吊塔”“能够活下去”几字单独分行,一是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语义,引起读者的重视,也使得诗歌从外形上变成了垂直的吊塔和垂钓的模样,不仅形似,神也似。这是诗歌所独有的结构形式,诗人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来增强诗歌的内涵,对诗歌的内容起到推动作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最后,多诗歌意义上来说,我们为讨薪者感到辛酸、悲悯,对欠薪者感到厌恶、可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周边人身上的事情,离大家都非常近。因此,关注这类群体,就是关心自己,从事情上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有效避免这样的风险。身在职场的打工人,应该深有体会。

这首诗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展开联想和想象,有意识地把事件逐步推向矛盾的中心点,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不易,生存希望的渺茫和困境,或多或少对社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这首诗就是对特殊群体生存和生命的揭示,让他们成为创作的主体,就是对他们最切实的帮助,这或许就是文人回馈社会的方式之一,值得借鉴和学习。这样的题材也是检验诗歌创作者的试金石。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曲有源(1943年——2022年),男,汉族,吉林省怀德县人,祖籍山东蓬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著有诗集《爱的变奏》、《句号里的爱情》、《曲有源白话诗选》、《曲有源绝句体白话诗集》、《删繁就简》。诗歌《关于入党动机》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1979-1980);诗集《曲有源白话诗选》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往期诗评

关注格命草,一起读经典

赠送您诗集《读睡诗选》

《格命草诗评(第一辑)》

《格命草诗评(第二辑)》

《格命草诗评(第三辑)》


格命草诗评(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历时大半年,共收录诗评300篇,44万多字,目前头条阅读量90多万次,微信公众号阅读量100多万次,百度阅读量40多万次,时机成熟会正式出版。欢迎收藏阅读。关注格命草微信公众号,阅读最新诗评,如需付费评诗,付费推广诗歌,付费写诗评集,可加格命草微信:gemingcaoa详谈)。

格命草主编出版诗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