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有很多家长会不解:孩子既然会有那么多分离焦虑情绪,那就不要分离了嘛!比如不送托,不送幼儿园,自己能陪孩子多久,就陪多久,能不跟ta分开就不分开是不是就没问题?
我想在这里跟所有人明确一下,我们学习依恋关系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不分离,也不是让孩子被动独立,而是提供一种平衡——平衡婴儿对安全的需要和对探索经验的需要。也就是让孩子能在安全感支持的基础上,能够自由的向外探索,发展出更加强大的自我。
孩子的不安全依恋,并不完全是因为分离体验造成的,而是来自早期依恋关系的互动体验造成的,也就是孩子在人生之初的头几年,ta是否获得了回应,回应的方式和内容是怎样的。
最近几年,我也一直在回应式照护的实践应用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反复的实验,也产生了很多的思考。最大的感受就是追根溯源,大道至简,总结两个字就是回应。
在孩子任何一个年龄段,任何时候,回应孩子,回应ta的哭声,回应ta的情绪,回应ta的表达,回应ta的需求,因为回应代表了,“我”是存在的,我是有意义的,我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孩子生而为人,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内核。
这个内核稳定了,孩子才能更加积极安全的向外探索,才会有作为父母从现实层面所期待的各种各样的能力发展出来,否则即使我们再努力的培养孩子这种那种的能力,也只是打开了各种美颜滤镜的自我欺骗而已。
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进入到学龄后的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必须中断学业。那些令家长痛苦的当下,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只是一直没有被重视,被看见。
如何回应孩子,如何通过回应式照护去支持处于不同分离焦虑情绪的孩子呢?
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孩子
这一类的宝宝在经历分离体验的时候,是有着一定的安全能量去接触新的照料者的,所以新的照料者和原有的照料者,需要以尽量相似的回应方式,去帮助孩子无痕过渡这一时期,让孩子感受到新的照料者也是能够回应自己需求的,可值得信赖的,也是能够带给自己熟悉的安全感的。
回避型依恋类型的孩子
面对这一类型的宝贝,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因为他们没有明显外化出来的焦虑情绪而不去重视对他们的关注,而恰恰要有更多主动的情感表达,积极关注,鼓励认可。
比如Emma好喜欢乐乐啊,Emma为乐乐感到骄傲。那么,他们的冷漠和冷静的外壳,就会被一点点融化,就像是原来很迟钝的情感接收器,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跟新照料者的互动也会越来越和谐,社交互动、合作协作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抗拒焦虑类型的孩子
这一类的宝贝也是情感比较被动,但是又渴望关注,靠近ta时又会表现出抗拒。作为新的照料者,遇到这样的宝贝,我们一定要坚定的、以一个ta能接受的距离陪伴着ta,让ta知道,你一直在,随时都可以给ta支持,直到ta能接受你的拥抱和安抚。
比如我在去到很多园所做跟班培训的时候,如果一个孩子哭泣,我通常不会直接去抱ta,我会说:宝贝怎么了,需要Emma抱抱吗?如果孩子拒绝,我会说,那我坐在这里陪着你,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在这里。当孩子感受到你的善意之后,几次询问尝试之后,孩子就能接受你的安抚了。
混乱依恋类型的孩子
这一类型的宝宝是最不安全的那一种,ta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因为一直在糟糕的关系中成长。所以我们需要作为新的照料者,为孩子们重新建一座花园,去滋养他们缺乏生机的心灵。
如果把ta们的原生家庭比做一间摇摇欲坠的房子,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能让ta在另外一个地方感受到温暖、阳光与呵护,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意义的,是重要的。
这对新的照料者来说,是有一定的考验的。因为,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会松弛下来,变得有孩子的样子,会淘气,甚至会有试探底线的一些潜意识行为。
我们需要做的是持续的坚定,让ta感受到温暖。多亲近的叫他的名字,多表达对他的关注,真实的表达感受,这需要老师有一定的能量,我们稳定,他们才会稳定,才会引领他们逐渐走出混乱。
虽然我用很复杂的理论去讲述依恋关系,但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它其实很简单。
只要成人能够做到通过积极的回应给予孩子持续的、稳定的、确定的安全体验,那么孩子就能体验到安全的依恋关系,ta们就会发展成为积极的,有能量的个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