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

近日,有网络自媒体爆出的视频显示,北京某悬挂使馆牌照汽车停车堵路,当事人与拍摄者产生口头纠纷,频频说出“使馆车”、“外交豁免权”等内容,引起社会广泛热议。

有细心网友发现,该车辆牌照与我国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有关,当事人还疑似为组织某工作人员,属于航天系统内从业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开资料显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国家参加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其主要职能为国际空间合作,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等内容。

图/网传当事人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网传当事人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人员

事件本身的对错结果,已有交通管理部门介入,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其背后折射的内容,才更需要关注,也更值得航天人思考。

近年来的现象之一:与航天从业者相关的新闻(非正面或存争议),很容易演变成舆情事件。

从2018年的“张小平事件”,到前两年的航天投资党委书记“打人事件”,再到今天的亚太空间组织人员的涉嫌纠纷……无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类似热点容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一方面是事件本身的矛盾冲突点,另一方面则是带上了“航天”这一标签。

长久以来,航天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事业,航天人的工作也充满了挑战与未知,受到普通人的关注与仰慕。“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均是航天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图腾。

很多航天从业者在职业和生活上展现出的低调、谦虚、严谨等优秀特质,也成为一代代人的记忆。

而近年来的一些新闻事件中,“航天”这一标签被叠加后,加上网络平台的关注流量,导致矛盾被放大,进而形成舆情。

张小平的“离职问题”上升到“影响中国登月”、“航天人才流动”;航天投资领导“打人纠纷”被广泛关注的更多是前四个字……今天发酵的“使馆车堵路事件”也被网友深挖、解读为与航天有关。

首先,必须明确,“打人”、“堵路”等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序良俗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这是行业乃至社会的反面教材。

其次,类似事件更应引发的,是泛航天领域(包括航天上下游、各类组织机构等)对于行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反思。

当今社会环境下,航天可说是高度“敏感”行业之一(本文敏感定义:与传统新闻关联+被网络平台发酵后,易发酵舆情),与之相关的单位、机构、企业更应重视相关教育和培训,

有些事,看似是普通矛盾纠纷,被放大后则可引起一场舆论风暴。

赓续传承航天精神,不仅限于航天专业人员(研发、生产、发射等),还应包括各专业领域。

提高道德和公共意识,也不仅限于“8小时以内”。

希望航天新闻“刷屏”,更多是因为成绩。

参考及引用:

https://weibo.com/1662214194/5046528785515632?wm=3333_2001&from=10E5393010&sourcetype=weixin&s_trans=7874225359_5046528785515632&s_channel=4;

为分享有价值的观点发布,并经过排版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难以确认原始出处,请作者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