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夏日,位于岐山县城中心的太平塔文化旅游街区,花木葳蕤,街区中的宋代古塔古韵悠悠。仲夏夜,凉风习习,华灯璀璨,街区喷泉广场、几条步行街上,人们三五成群,感受城市商业的便利并纳凉休闲。来到这里,人们可以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古与新的碰撞中,探寻岐山的古风今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悠久的古塔

医祖岐伯的故事

今年初,太平塔文化旅游街区入选第三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近日,记者来到该街区,感受周原故地深厚的文化。我们如今看到的岐山太平塔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据资料记载,这座古塔始建于宋代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因为当时位于太平寺而得名。古塔在历史上曾多次经受大地震,塔身虽有轻度裂缝、倾斜,却未有大的损坏;2006年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因为汶川地震对塔损伤严重,所以进行了加固维修,并增加了青石护栏,相关部门也实施了常态化的监控、监测。

太平塔是陕西关中地区遗存的标准宋塔之一。塔体通高28米多,平面呈八角形,共九层。塔身第一层南北两面塔壁有贯通塔心的小门洞;从第二层起,每层有假窗及栏杆,檐下均饰以斗拱。整个塔身斗拱繁密,形体别致,显得特别秀丽。在塔基西侧,有《重修太平寺碑记》石刻一通,为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所立,保存至今。太平塔周围是一方广场,广场外围绿草如茵,几棵松柏繁茂苍翠。塔周围的空地,有不少休闲座椅,可供人们停坐休憩、仰望古塔。阳光下,古塔与蓝天、白云相映成景,白云千载悠悠,古塔千年矗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太平塔呼应的是街区里古色古香的岐伯纪念馆。岐伯是中华医祖,故里在岐山。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形式写成,因而后世以“岐黄”代称中医、药学。步入岐伯纪念馆,五个展厅依序布局,讲述了岐伯对华夏医学发展作出的诸多贡献。纪念馆的建立,既传承发扬了传统优秀中医文化,又实现了中医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让国粹绽放出新的光芒。

多项非遗融合

青铜工艺增色

从岐伯纪念馆出来,向东便步入了街区的非遗项目传习所。目前,这里已有岐山擀面皮制作技艺、臊子面制作技艺、农家醋制作技艺、岐山剪纸、泥塑和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以及岐伯传说七个非遗项目,丰富了街区的文化体验。依托这里的各个传习所,街区会定期举办非遗传习、非遗研学活动,并且联合县文化馆及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相关宣传活动。

记者在这里的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传习所,见到了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于安君。他传承家学,熟练地掌握了雕制青铜器、拓印金石文物等技艺。在于安君的传习所内,记者看到各种各样的模具整齐堆放,陈列架上展示着复制精美的各类青铜器,大到几米高的铜鼎,小到几厘米的鸟兽器物,有模有样、形神兼备,令人目不暇接。于安君告诉记者:“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历史久远,主要复仿商周时期的青铜文物;完整地复制出一件形神兼备的青铜器,要十多道工序,是匠艺加匠心的艺术。”他说,2010年,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被列入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到寒暑假,他还会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讲青铜器复仿制研学体验课,以此传播岐山的青铜文化和周文化。

文旅商共同发力

“古今游”妙趣横生

游客们从街区的几个非遗传习所出来,不管是饿了、渴了,还是想再逛逛街,在这个街区里都可以得到满足,可谓是一站式“文旅商”体验。

来自西安的游客李蓉赞叹道:“我们是一家人一起慕名来太平塔这里的,我老公是中学历史教师,他喜欢在这里研究学习,我喜欢这里的商业布局,有可以逛的时尚服装店、大品牌的饮品店,还有孩子可以玩的游乐场。我父母喜欢这里的戏楼,还有一条美食街,太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区的正门有一座题刻“太平市”的大牌楼。太平市得名来源于太平塔,也有天下太平的美好寓意。整个街区的建筑色彩为青灰色,这是关中传统民居常见的设计,同时又加入了仿明清古建筑的风格,并结合了岐山地域性特色。街区在氛围营造上注重细节,有岐山常见的拴马石、宝鸡的文物代表——石鼓的工艺品,以及本地方言立体字等小品景观,随处拍照打卡都非常出片。

据太平塔文化旅游街区运营总经理马培军介绍,这个街区占地77亩,自2017年底开始施工建设,在2020年8月逐步运营。这里所拥有的业态形式,对岐山县城周围的商业进行了补充和升级。“目前,这里可谓是本地居民及外地游客文化体验和生活休闲的好去处,夏天游客量日均有1万多人。逢年过节会有一些非遗展览、体验活动,游客量增加到日均3万多人。”马培军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塔文化旅游街区里的美食街,名叫“咥街”。没错,就是宝鸡方言中的“咥”,是说大口吃饭,吃得很舒服的样子。这里不仅有岐山特色美食臊子面、擀面皮等,也有符合大众口味的品牌连锁美食。

历史文化的传承,在人间烟火味中,不会淹没,会更加活跃、灵动,太平塔文化旅游街区便是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