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记的文学功能

第八届全国日记文化座谈会,我在《浅谈日记文化的新时代作用和价值》一文阐述了“日记能作为从生活中学哲学、悟哲理的工具”等论点。那么,第九届全国日记文化座谈会我重点论述“日记的文学功能”。

日记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写作形式,实际效用很大,但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重视,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国内现存最早且完好的日记是西汉初年王世奉日记牍(1980年4月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出土的木牍片)。此后,历代文人学者均非常重视日记写作,很多人长期坚持书写,有大量作品传世。梳理我国两千余年日记写作传统,深入辨析与之相关的文论观念,可对日记文学的特征和审美价值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段时期,人们把“日记文学”与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为主体的“正统文学”相区别,单纯从私密化角度来看日记写作,好似裹了“小脚”的女人,处于隐私化、庸俗化的尴尬境地。至南宋,陆游改变了日记简陋粗疏的特征。陆游在沿长江入蜀赴任过程中,以富有诗意的妙笔对长江两岸风物人情进行栩栩如生的勾勒描绘,写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极具魅力的日记《入蜀记》。《入蜀记》等作品提升了日记的文学价值,使之成为一种更具活力的新型文学体裁。此后,日记不再只是生活的琐碎,它涉及到人们对于艺术、自然和生活的感知和评价。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从来不缺乏高水平的认知、感受和记述。春风雨露悄滋润,遍地尽开自由花。由于写日记比较自由,因此它在体裁上是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用诗词歌赋的体裁来表达日记的内容,把日记和诗词歌赋结合起来是完全可以的。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范培松说过:“日记是一种弹性很大的文体,写日记诗也好写日记散文也好,都可以。”老诗人吴奔星认为,如果你真正发现生活中的诗意的话,是可以把日记写成散文诗或格律诗的。

中外作家们用诗来写日记的,大有人在。例如葡萄牙著名诗人米格尔·托尔加就有以诗歌和散文写成的日记12卷,内容包罗万象。意大利现代著名诗人维多里奥·塞雷尼,他的诗作大多采用日记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对社会的矛盾心理,描写细腻,想象丰富。俄罗斯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山外青山天外天》,更是以旅途日记的形式描写从莫斯科到远东旅行的见闻。我国当代著名诗人胡世宗在结合自己的诗创作经验时,曾谈到他在日记里也写过诗。那是他的未婚妻远行南方,他每天都写一首日记小诗表达怀念的心情,一连写了 20 多天的“日记诗”。后来他去西沙,上老山前线,走长征路,也写过这样的“日记诗”。他认为“日记和诗可以同时进行。诗就写在日记之中,是日记的一部分。诗可成为日记的精华或点缀。”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生前赴内蒙参观时曾写有日记,在日记的记叙之中又写有诗歌。他用诗热情讴歌内蒙人民用勤劳双手修建水库改造自然的气概和丰收的硕果。作者在日记中写诗不仅丰富了日记的内容,又增加了写作的情趣。有一部分中学生喜欢用诗歌的表达方法来写日记,并且部分日记诗写得颇有韵味。这些日记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反映了充满生机和乐趣的校园生活,表达了中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探索和对理想的追求。如上海的沙细、陕西的张春喜、江苏的朱珠等同学的日记诗就是这样。这些充满了激情的日记小诗,宛如一朵朵清新艳丽的小花,艺术地再现了心灵美,表达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歌颂。虽然有的写得比较稚嫩,不太成熟,但真诚地袒露出他们的心声。郑州市42中教师赵渝,鼓励学生通过日记这一“练笔”的好形式,练写些篇幅短小,抒情言志的日记小诗。还有些较有名气的中青年诗人如河南苗纪道、江苏陶文瑜、湖南蓝戈等,也很喜爱写日记诗。他们都善于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日记的内容,把日记和诗结合起来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以上举例足以说明,用诗歌的表达方法来写日记是可以的。精练简洁的词句,使日记语调铿锵,含义丰富。如将诗的要素融于日记,你会发现自己的日记含有诗意,非同一般,就会更加喜爱自己的日记。一般来说,日记诗的句子较短,容易一挥而就,适宜记录一时的激情,利于捕捉生活中一瞬间个人独特的感受。老一辈诗人们说过:“青春和诗是联在一起的”“青春,是属于诗的”。一些青年人喜爱写日记,又对诗歌有所偏爱,往往把诗和日记结合起来,用诗的语言将生活中的激情和灵感闪光在日记里记录下来,抒写自己的心曲。这正是青少年朋友喜爱写日记诗的原因之一,也是可以理解的。青少年朋友这种高雅的爱好,应当给予肯定和支持。

如果我们再大胆一点,放大我们的思维,诗词歌赋记录抒发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这何尝不是一种优秀的日记呢?自古以来,诗词歌赋都是高度浓缩的“生活美”,是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比如对于人生态度的抒怀记述,境界之高远首推东晋陶渊明。他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置身于尘世喧嚣之中,却恍若隔绝于车马嘈杂之外。是何缘由?原来,心若远离尘嚣,自然身处何地皆能得一片宁静。置身其中,却超脱其外,万物之声皆不得入耳。随手在东篱之下采摘一朵盛开的菊花,悠然自得间,南山之景便不期而至,映入眼帘。这般闲适与自然,实乃人生一大乐事。山间云雾缭绕,夕阳余晖洒落,美不胜收。此刻,群鸟归巢,似我归心于自然,重获那份久违的宁静与自由。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谛,我深感其中定有深意。然而,欲要言明,却已忘却言辞。只因这真意,需用心去感受,非言语所能尽述。正所谓“得意而忘言”,此中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犹如一幅细腻而绚丽的画卷,展现了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画面如诗如画,朴素而自然,无丝毫矫揉造作之态。然而,当你闭上双眼,那画面便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上演,“美”得令人心醉。

再比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阕咏节令,写别愁;下阕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她的作品通过对情感、人性和文化的探索记录,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也使得她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不仅得到了后人的推崇和赞誉,同时也成为了不容忘却的文化遗产。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我本人也曾尝试用各种文体记述生活,比如我在游历邢台商朝故宫博物馆过程中思绪万千、感想颇多,产生了创作《商朝故宫博物馆赋》的冲动。我在赋中写到:“商朝故宫博物馆之盛况兮,有宫殿裙楼气象之宏伟。拾阶而上势陡增兮,顿觉人生之微末。抬头望之兮,檐牙高啄。直接霄汉兮,中分天日。覆压千里兮,吟啸且徐行。叹龙鱼之腾邢兮,乃帝王之气运!”我感叹于博物馆的气势宏伟,通过直观的描述、渲染为古商朝璀璨的文化遗产出场做好铺垫,竭力使文章的高度与内容相匹配。在结尾部分我写到:“美哉美兮,商朝故宫博物馆!紫气东来兮,云蒸霞蔚。晴云挂空兮,神驰九霄。雄哉壮兮,商朝故宫博物馆!枕太行而襟黄河兮,势镇东西而涛撼南北。矫然独步兮,终始无双。来兮来兮!争相先睹之为快兮,非亲临无以感怀矣。”再次烘托商朝故宫博物馆的“美和雄壮”,旨在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思,从而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

朋友们,日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思考并勤于记录,不管是哪一种体裁,我想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观察、思考和记录始终伴随着我们成长。当我们老了,再翻一翻看一看我们的过往,我想您一定非常感动!

让我们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诗词歌赋也伴随我们一路成长,我永远支持你们!

作者:陈家芝二零二四年五月

浅谈日记的文学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浅谈日记的文学功能

上图:作者近照

编辑:孔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