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熙熙攘攘的第十届上交会,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罗马尼亚、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伊朗等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人,800多项发明创造齐聚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成为了近日上海的科创热议盛会。

普陀区桃浦镇选送的,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上海文达学校、新杨中学的三组学生自主发明创造历经层层选拔,最终入选决赛,经过展览会现场专家评审,最终取得了两银一铜的好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现场

科创种子”从此发芽、成长

“我以后想学理科,这次参赛的经历,对我而言,让我的‘科创种子’发芽开花了!”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的七年级学生陆辰菲告诉记者,平日里学校就有一些科学普及课程,如果说,学校的课程让她种下了科学创造的“种子”,那么这次的参赛经历则让她的“科创种子”真正开始发芽了。

而这一切,要从三个月前在桃浦镇东部片区参加的“为小科学家筑大科学梦”的赛事海选活动说起。陆辰菲是其中一员,在现场,她“社牛”的属性发挥到了极致——“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我们可以一起组队做发明创造!”很快地,她找到了志同道合、能力互补的小伙伴,来自同校的校友秦宛云和花恺泽。

随机组队,自由发明创造,是这群“小科学家”们走上国际级赛事、国家级展会的第一步。“以桃浦镇东部片区为基点,我们在这里为孩子们提供科学课程讲座、培训,指导老师带教的青少年科创‘孵化’服务。”桃浦镇东部片区负责人沈晓庆告诉记者,经过层层选拔,由最初的21人7组项目,遴选出3组项目登上了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的决赛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辰菲和团队成员向评委介绍项目

陆辰菲的参赛项目很有童趣。她和伙伴们用Mixly软件设计了一款可以通过光信号、音信号等多种提示进行下课提醒的自动智能控制装置,以确保学生和教师能够在紧张的新教学安排中保障课休时间。“虽然初衷就是想要老师们别拖堂,十分钟课间休息很宝贵。但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我跟着指导老师学习到了如何去使用编程的方式实现目的、串联场景。而这种类似的装置还可以举一反三应用到像农场喂鸡喂鸭等更多的场景中。”陆辰菲感慨道,科学技术的作用真多!

儿童友好深度融入区域发展

其实,这次赛事是桃浦镇打造“家门口的青少年科创阵地”的一项服务,也是普陀区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的一处缩影。“儿童友好理念要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鼓励引导青少年儿童参与到议事共建、社会发展,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中。”桃浦镇社发办主任佘峰表示。

今年3月,普陀区正式印发《普陀区推进儿童友好城区建设行动方案》,在“构建儿童友好政策制度”“完善儿童友好服务体系”的两大重点建设任务中分别明确提出要推动儿童参与公共事务、丰富校外活动资源,推动科技互动、科技创新进学校进社区等等。

这一点,在此次赛事中也可见一斑。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的吴思宸和小伙伴一起参赛的项目“自行车制动发电系统”就体现了这群“小科学家”们对生活的观察、对大众需求的洞悉和关切。

“骑行爱好者、路上扫个共享单车接驳的人常常会遇到一边看导航手机很快就没电了,挂个充电宝在车上晃晃悠悠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吴思宸向记者阐释项目初衷:“但我们并不想做一个可以充电的自行车,而是想要在绿色环保的前提下做一款可持续的能源,于是就想到了将动能转化为电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思宸和小伙伴带着参赛项目在场内巡游介绍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吴思宸和队友卢昊坤、杨颖澄开始着手设计发电系统的方案:制动时动能转化电能并存储到充电宝中,再通过光敏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实现骑行夜间照明,充电宝可拆卸,不骑行时可储电用于其他装置。经过测试,在20公里/小时的骑行速度下,骑车4.8公里可以储备500毫安的电量。

“目前我们采用的装置比较小,储电量也相对有限,下一步想改进增加储电量。将绿色出行的能量真正存储起来实现再利用,助力节能减排!”卢昊坤是这个项目的“机械工程师”,他告诉记者,科技发明创造既要便利生活,也要保护地球,保护生态。

谈及发明创造的热情,他和伙伴的眼里熠熠生辉。

(来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