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航天科技进步的好消息不断,嫦娥六号的“太空包裹”即将送达地球,我国载人登月火箭已经试车成功,第四批次10名航天员确定,估计就是要执行载人登月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外媒却在热议,嫦娥六号之后,欧空局(ESA)可能终止与中国的探月合作。

这就奇怪了,欧空局(ESA)才刚在中国的帮助下,完成了一次探月并且在联合任务下完成了月球背面采样,采样完成后还发表了祝贺,莫非这就要变脸?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最近这些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说嫦娥六号“打水漂”回地球。

完成月背采样的嫦娥六号,按计划再过大约一星期就会回来,预计6月25日回到地球。

这次,嫦娥六号返回舱将以独特的“打水漂”方式进入地球,听起来确实挺奇特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嫦娥六号要重返地球怀抱时,它的速度将逼近每秒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以这样的高速再入大气层,它要承受的气动加热效应极其剧烈,外部温度直逼惊人的3000℃。

所以嫦娥六号需要应用“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也就是我们说的“打水漂”。

这一技术让探测器两次穿越大气层,如同在水面上跳跃一般,有效减缓了速度。首次进入大气层时,它在距离地球约120公里的高空,借助大气的力量巧妙弹回太空;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次下降,第二次拥抱大气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两次优雅的“跳跃”,嫦娥六号的速度就会从接近第二宇宙速度降到第一宇宙速度,即每秒约7.9公里。随后,它在大气层中燃烧,距地面约10公里处打开降落伞,最终会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降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嫦娥六号任务顺利进行的同时,我国载人登月火箭研发也迎来了重大节点!

6月14日,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首次系统级大型地面试验成功完成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

这枚为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的新火箭,总长92.5米,起飞重量约2189吨,起飞推力约2678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27吨,还具备一级火箭的可重复使用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载人上月球的飞船,航天员的人选也很重要!

目前我国已经宣布第四批次航天员,新一批10名航天员确定,其中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值得一提的是,港澳地区各有一位作为载荷专家入选第四批航天员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批航天员将进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接受全面系统的训练,选拔范围更广,第四批次航天员选拔结束之时,我国也公开宣布了该消息,就是全面为我国载人登月做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成为载人登月航天员可不容易。

需要具备更强的自主工作能力、决策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能够在月面特殊的重力条件下行走和操控月球车,担负科学考察与样品采集任务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执行载人登月任务的航天员,整个任务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很多。

航天员在飞行和返回时因为承受巨大重力,要消耗很多能量,并且在着陆和返回过程中也要防备意外。

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1/6,登月航天员需在月面行走和操控月球车,对于协调性、操作性等方面的能力自然有更严格的要求,体力消耗要及时获得能量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特殊情况都需要一种食物来支撑航天员执行任务,因此我国自主研发了航天员能量餐,以此作为航天员执行任务的保障。

航天员能量餐可快速充能持久供给,营养均衡安全健康,还有抗疲劳作用。从杨利伟乘神舟五号上天到现在,每次任务都有航天员能量餐的见证,相信载人登月任务也不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欧空局ESA翻脸的事情!

嫦娥六号任务中,我国带上欧空局/瑞典的国际有效载荷,并使得欧洲具有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了结的历史成就,使用月球表面负离子(NILS)仪器的欧洲团队确认其科学任务取得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道理来说欧空局应该继续和我们合作,但是却有外媒报道指出,欧空局国际关系主管卡尔·伯格奎斯特对SpaceNews表示,在嫦娥六号任务之后,还没有决定继续在嫦娥七号或八号上进行合作。

这种反常现象背后,可能又有美国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嫦娥六号开创了人类踏足月背的新历史,美国却无力登上月背,自然相当觊觎嫦娥六号带回来的样品,不止一次表示希望中国能无偿赠与,并且公开研究数据。

可笑的是,美国自己制定的《沃尔夫条款》不允许我们和他们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嫦娥六号有合作关系的欧空局,免不了被老美施压。

因此,欧空局不情愿才发表这样一番言论,但仔细一看,欧空局给Space News的话说得模棱两可,用的词语也是could,明显就是说给美国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他们怎么做的,实际上参与嫦娥七号任务还是有欧空局(ESA)成员国。

我国已宣布嫦娥七号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将搭载埃及、巴林、意大利、俄罗斯、瑞士、泰国、国际月球天文台协会等7个国家、国际组织的6台载荷,共同飞赴月球,开展相关科研工作,这里面有欧洲成员国。

所以,欧空局(ESA)的说法夸张了,除非嫦娥七号彻底没有欧空局(ESA)成员国,再这样说才行。

不过,欧空局已经明确不会参与中国主导的国际月球研究站(ILRS)项目,原因是该项目有俄罗斯的参与。

总的来说,虽说咱们胸襟博大,航天事业一直希望与所有国家合作共同发展,但是从长远来讲,也要避免随时“放鸽子”的问题出现,不然这样会影响任务的执行。

不过,无论欧空局(ESA)会不会与中国进行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合作,影响都不大,因为航天器要我们发射,他们就是“蹭个车”,搭个载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