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涟水“天才数学少女”这几天热度高涨。推崇数学天才,是中国的传统,在科技竞争激烈的当下,更是如此。而质疑、愤怒,则是社交媒体时代的新民俗。这不,又有人质疑上了姜萍,认为她是假造的天才。

网上有人翻出了一些图,疑似姜萍中专数学考试成绩并不好;还有人说,这是开卷考试,说不定她老师王闫秋帮了她,或者AI作答。总是,他们用各种“证据”去推断,姜萍是假造的天才。

如何判断?先说正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关于数学的专业质疑,其实大多数人都看不懂,很容易陷入陷阱,但哪怕不懂数学,仅凭社会常识,稍微想一想就不难发现,姜萍造假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事情往往有利益动机。造假这种不光彩甚至违法的事,更需要利益动机。那么,判断是否有造假,只需要想一个问题:姜萍的老师王闫秋,把一个连中专数学课程成绩都很一般的学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捧上去后,又有什么好处呢?

曾经有纸包子的假新闻,轰动一时,最后,新闻是假的,并没有人用纸去冒充肉馅。还有一个新闻,视频中某知名大学的教授,说鱼肉片是塑料做的,花纹都是画上去的。这也是一个假新闻。

为什么这些新闻是假的?因为这样做没办法赚钱。买包子吃到满口的嚼不烂的纸,你不会去找摊主吗?一桌子吐出来的嚼不烂的塑料,你肯定要去找卖家,卖家找批发商,批发商再找制造商,肯定要退款。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生意做不大。

所以,造假,起码要维持不容易被发现,才能维持可持续的造假,才能赚钱。不容易被看出来,换个说法,就是标准不那么明确。假烟、假酒、假包,就不是人人能分辨的。

一些行业的评价标准,没那么明确,捧上去,有了知名度,大家也认,就能持续获益。

文学、表演、唱歌,这些行业,标准是开放性的、不明确、模糊的。会有人评价,唱功不好,没有演技,甚至发生假唱这类事情。但是,只要人一旦被捧上去了,有了知名度,这些都不重要,你不喜欢,她也多的是粉丝。所以,在这些行业,的确存在大量的包装、操作。所谓造星,某种程度上,和造假是类似的。

文学、小说之类也是如此,所谓“文无第一”,有些人觉得好,有些人觉得不好,但一炮走红之后,总会有市场,有持续性的利益。

相对表演、唱歌之类的行业是公开演绎的,注重的是表演的过程,是一种“公开交付”,文学是结果导向的,只需闭门在家,“私下交付”,拿出结果即可,更容易造假,也可以长期辅助。这最终甚至发展出一种商业模式,那就是团队创作。

这些行业现象的商业逻辑是,所以,当一个行业判断标准模糊时,就会讲究知名度,名气的作用大过实质能力,于是,就可能存在不正当的造假,或者正当的团队创作。

但数学不是。数学有很明确的标准,可以说没有什么领域的判断标准,比数学更明确了。标准明确,能力就是很容易被验证的。一道题,一个问题,会就是会,对就是对。不仅要求结果,也要求论证过程。所以,在数学领域,名气是没有什么用的。一个不知名的数学研究者,可以一夜爆红。这就意味着,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可能默默无闻,帮知名编剧写剧本,但能帮姜萍取得如此高分的人,完全没有必要借助姜萍的名气,而埋没自己。反过来说,姜萍进了大学,学习数学,纵然有再大的名气,一问三不知,完全跟不上同学,考试不及格,这都是可以明确判断的,不会被名气所掩盖。

现在社会中,的确很多比赛项目存在造假现象。实际上,中小学生科创比赛中,“成人参与”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甚至成为产业链了。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家长帮助孩子操作课题;有不少培训机构参与这个业务,宣称名校博士生帮助,甚至高校教授,从实验到研究报告,全过程提供帮助。培训机构还承诺“保奖”,“如果第一年不获奖,第二年免费再参加一次。”

但这些造假现象严重的比赛,都是一锤子买卖,一次造假,一次得奖,终生获益,那么,很多人就会有造假动机。比如,各种青少年科技大赛,各种作文比赛,在父母,以及各种人脉的帮助下,得奖了,获得了资质,就可以用于升学、简历。之后,并不是必须在这个领域持续研究下去。形成这个商业模式的前提,就是升学和得奖的内容无关,升完学就可以弃之不用了。

姜萍获得了这个资质、这个荣誉,将来只有研究数学才有用,那么,这就不是一锤子买卖。她即便被破格招入大学,也必然是在数学、物理这些专业。如果她实际资质平平,将来一定会非常吃力,跟不上教学进度。最后连工作都找不到,她和她中专的数学老师又能获得什么好处呢?

如果说,他们师徒什么目的都没有,单纯造假,有没有可能呢?当然也有。但一个事情,没有好处,还去造假,我觉得概率非常非常的小。

到此为止,你如果相信姜萍没有造假,肯定觉得我说得很对。

但别慌,还没完。

二,

其实,上面的内容是我一开始写的内容,本来只想发公号,但后来想在媒体上发。有媒体告诉我,担心反转。后来又有人告诉我,王闫秋仍然在从事数学培训行业。

于是,我的判断有了一些改变。

因为,如果你觉得我上面的分析框架是对的,我也坚持自己的分析框架,那么,同样利益动机角度看,造假的动机就出现了:老师获得比赛初赛名次,不足为奇,但教出了一个进入决赛的学生,对老师来说,是极大的加持。

在姜萍这边,她和她的老师都在强调数学是b计划,服装设计才是a计划。那么,如果初赛之后,获得了加持,某种程度上的破格升学,但不是学数学,而是学服装设计。那么,就成了“一次比赛,终身获益”。

动机有了,也有操作的空间。

48小时的答题时间,不准“禁止与他人交流题目相关问题”,但实际上是没有监督的。而此前,王闫秋也参加过比赛,他的妻子也参加过,而且分数一样。王闫秋的确可能,也可以利用这个初赛。至于老师比她分数更低,也完全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他们并没有想到会如此轰动,初赛荣誉只在小圈子传播,也可以为老师带来加持。但在达摩官方号发布视频之后,举国议论,事情失控了。

通过两年的自学完高中课程,超越大学数学本科,可以视为天才。

板书上的错误再不应该,也可能是笔误。

数学月考成绩并不理想,也可以解释为没有认真。

这些质疑都不是决定性的。

但另一方面,即便质疑显得很刻薄,无论如何,客观地说,动机和操作空间,都是存在的。

网传达摩研究院最初也不信,派专家去现场重新考了一次,相片也是在这个时候拍的。这个传言,表明公众抱有质疑,这是很正常的。不过,有媒体就此事问询,达摩研究院表示,并未有再次复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复验一次,可以理解,毕竟其他选手是一步一个脚印,而姜萍没有这个印迹。这就像招聘要求学历一样,不是歧视。不复验,也是对的,是达摩研究院基于良善的信任。同时,这也意味着,这种信任是没有错的,没有责任的。

这里,谈一个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在姜萍爆红之初,很多人指责高校没有松口破格录取。一方面,这反映了高校微妙的态度,另外一方面,作为公立教育系统,本身就应该严守公平底线。否则今天这个比赛,明天那个比赛,高校必将穷于应付,也必将滋生出各种灰色操作。

那些非常规方式出现的天才,交给社会即可。曾经中国社会舆论普遍呼吁更发达的社会,达摩研究院也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而成。当中国社会更加发展,诸如曹德旺办的大学成功运行,中国社会必将更好的接纳各种各样,甚至稀奇古怪的天才,中国的创新也将更加活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与此同时,社会始终是灰色的,这本身是社会活力的另一面。而民间社会组织,自己筹资,以自身公信力运行,具有更大的弹性应对这些灰色的东西。失误,纠正,再失误,再纠正,去伪存真,这不是恶意,而是一个活力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

所以,不管姜萍是真是假,这样的民间比赛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应该更多,而不是更少。这样的企业应该更多,而不是更少。

三,

现在,决赛在眼前,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不过,决赛更难更专业,成绩不好,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决赛虽然规矩更严,但也不像高考那样,是集中闭卷考试,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一种“私下交付”,只看结果。

所以,比决赛成绩更关键的证明是,姜萍不放弃数学这个b计划。只要她继续热爱数学,她就不难证明自己。

接下来,进入暑假,按照正常情况,她必然会受邀参加很多公开的交流,不管是去商业培训机构的奥数夏令营有偿讲讲学习经验,还是无偿的专业交流。这对于她改善家庭生活,提高数学水平,完成她的热爱,都是非常好的事。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公开交付”,而数学的标准是非常明确,非常好判断的。但如果她放弃热爱,就非常令人惋惜了。

所以,不必急于下结论。保持善良,保持质疑,并行不悖。因为,这毕竟是数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已开快捷转载,欢迎转载

已开过白名单的公众号,转载请遵循转载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欢迎关注更多深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