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青年准备“零彩礼”结婚,新娘母亲却临阵“反悔”,要向新郎索要一份“特殊的彩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6月14日,青县“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走进陈嘴乡石泗河村,评剧小戏《特殊的彩礼》中出现的这一幕,让现场观众的心跟着悬了起来。

原来,剧中开明的母亲只是开了个玩笑,她口中“特殊的彩礼”,不是礼金,也不是房子车子,而是一份“心意”——对党要忠心、工作要热心、对社会要奉献爱心;工作要让群众满意、为人民服务要全心全意。

短短十几分钟,一台“小戏”唱罢,留给村民的,是关于“天价彩礼”的深刻反思。

目前,青县“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已经走进14个村庄,《特殊的彩礼》凭借鲜明主题、情节反转、精湛演技,成为抵制高价彩礼、倡导文明婚俗的“王牌节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评剧小戏《特殊的彩礼》正在石泗河村演出。傅新春 摄

《特殊的彩礼》唱“火”了乡村

“如果家家户户都能像这台戏里一样,结婚时不要彩礼,该多好啊!”看完《特殊的彩礼》,石泗河村村民于桂超说,农民挣钱不容易,“天价彩礼”、买车买房对于他们来说,真是很大的负担。

于桂超是一名共产党员,谈及移风易俗工作,她表示全力拥护和支持。“我今年47岁,有个小女儿,将来我女儿结婚,我也愿意新事新办,给大伙儿作个表率。”于桂超说,希望这样触动人心的节目能被更多人看到,带动更多人加入新事新办的行列之中。

“相信这个节目演完,我的工作更好做了!”70岁的石泗河村妇女主任郭秀芬,一直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而奔波。作为村民们颇为信服的“老大姐”,她坚持进门入户,倡导零彩礼、低彩礼,为树立良好村风、助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郭秀芬的引导和劝说下,村民的文明意识普遍增强,有的村民在女儿结婚前主动减少彩礼份额,一股文明新风在村里悄然兴起。

“今天已经是第14场演出了,先前在小流津村、苗庄子村等地演出,也引发了强烈的反响。”青县文广旅局局长马锐说,不少村民在看完节目后,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天价彩礼”是陋习,这对进一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很有帮助。

演出期间,记者还了解到一个有趣的“花絮”——在《特殊的彩礼》中扮演“准新郎”和“准岳母”的两位演员,现实生活中是一对夫妻。“我今年53岁了,和我爱人结婚的时候,哪有天价彩礼这么一说,简简单单办个婚事,就把媳妇儿娶回家了。这些年我们感情一直很好,两个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一块和和睦睦比啥都强。”演员陈润林说。

 沧州青县:一台“小戏”唱响时代新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沧州青县:一台“小戏”唱响时代新风

“小戏”作者也是“零彩礼”践行者

唱火了的“小戏”《特殊的彩礼》,剧本由青县文联原主席、作家韩雪创作。

“近些年,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吹进乡村,带来喜人变化,但参加一些红白事,仍能看到摆排场、索要高额彩礼等现象,这给群众带来极大负担,也毒害着社会风气。”这像是扎在韩雪心里的一根刺,让他的内心很不是滋味。

“我希望用手中的笔,为推进移风易俗做点事情。”韩雪以移风易俗为主题,写下了《卖锅记》《特殊的彩礼》等作品。其中,《特殊的材礼》以“零彩礼”为主线,讲述了一件践行文明新风的正能量故事,也反映出人们对净化社会风气的美好期许。

“梅若兰、高如松,是剧中两位主人公的名字。这两个名字象征着纯洁、正直,寓意婚姻要回归感情本质,不掺杂攀比之风。”韩雪告诉记者,剧中的男女青年都是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坚持用“零彩礼”婚姻为村民们作表率,希望这个故事可以鼓励更多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群众转变观念、践行文明新风。

韩雪对“零彩礼”的支持态度,不仅写在了剧本里,也写在了自己的生活中。2022年,韩雪的女儿结婚,他与亲家达成一致,孩子结婚时新事新办、取消彩礼。“我坚决反对高额彩礼这件事,两个孩子生活幸福,就是最大的财富。”韩雪说。

“我还会继续聚焦社会热点,坚持创作关于移风易俗的文学作品,让老百姓在故事中产生共鸣,转变思想观念。”韩雪下一部作品正在构思之中。

好剧本遇上好团队造就“一出好戏”

一台好剧的演出成功,离不开整个创作团队的通力合作,剧本、导演、演员、编曲、布景等,每一个环节都十分关键。

承接这台“小戏”的,是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县百花评剧团。“《特殊的彩礼》这个剧本,早在2022年就已经创作并录制,最近‘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启动,我们这个节目作为抵制高额彩礼的‘重头戏’,又经过了精心调整和打磨,力争把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团长沈秋祥说。

“《特殊的彩礼》主题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一拿到韩雪老师的剧本,我们就决定尽最大努力把这部戏排好,在普及评剧艺术的同时,传递新时代文明新风。”沈秋祥说,剧团聘请了业内知名导演邢建强和作曲家黄兆龙,分别为《特殊的彩礼》执导拍摄、作曲,两位老师的帮助,让这部戏的表演、编曲更具感染力,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入戏”。

参演这部戏的刘庆焕、陈润林、刘桂霞三名演员,都是身经百战、能力出众的评剧演员,都登上过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绝对有戏》栏目并获得好成绩。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对评剧表演驾轻就熟,三位演员排练起来却没有丝毫放松。他们不断排练、磨合,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反复琢磨,有时候因为一个小的细节,要反反复复排练十几遍,只为把最好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上。

“随着这部戏到不同的村庄演出,我们的台词也会及时进行调整。有时候演员会根据演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现挂’台词,这样会让表演显得更真实、更生动,也更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韩雪说。

以戏曲传递文明新风,是沈秋祥一直追求和坚持的事。“近几年,我们以评剧小戏的形式,进行了不少演出。”沈秋祥说,相比于传统的评剧形式,评剧小戏融合了现代戏的表现手法,更容易让基层群众产生共鸣。

“这个剧团对创编新戏的追求让我感动。”韩雪说:“这么多年,我知道他们每排一部新戏,都要自己垫资,很不容易,他们对戏曲的情怀感动了我。”

让文明新风吹拂每个人心田

“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是青县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缩影。“近年来,青县把移风易俗作为文明实践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硬约束和宣教软带动,引导人们摒弃旧观念和生活陋习,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了民风、文明了乡风,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青县宣传部二级主任科员敬桂甫说。

“我们正在开展线上专题调研,遴选征集、联手创作打磨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依托‘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等载体,将文艺创作精品转化成下基层、下乡村的文化产品,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引导大家共同抵制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马锐说,目前他们正在打造一个农村养老题材的作品——《姐弟争爹》,希望作品上映后,能够再度掀起移风易俗的热潮。

立足于积极发挥德治的引领作用,青县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实践活动,在各村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乡贤议事会等群众组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丧事简办、新事新办。

在青县金牛镇陈辛庄村,有一个占地240平方米的婚姻小礼堂,供举办婚礼的年轻人免费使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倡导年轻人婚事简办、减少铺张浪费。”陈辛庄村相关负责人说。

设立村规民约的同时,青县各村还积极利用大喇叭广播、微信朋友圈等,加强对移风易俗工作的宣传和引导,使村民的文明意识越来越强。“以前办事比的是谁排场大,现在比着看谁孝敬老人、谁家日子过得和睦顺当。”流河镇人和镇村村民申忠和说。

孝老敬亲,也是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为此,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成立了“孝老食堂”,以社会力量解决农村独居老人“吃口热乎饭”的问题。目前,青县常态化运营的“孝老食堂”达到140多家,《青县:“孝老食堂”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在基层绽放》作为优秀案例在全省推广,河北青县“孝老食堂”志愿服务项目入选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如今的青县,移风易俗氛围浓,文明新风进万家。在广泛开展文艺精品进乡村的同时,青县充分利用各媒体平台发布《移风易俗弘扬新风倡议书》,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践行文明新风。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王汝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