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最近的一件大事儿——欧盟又双叒叕要对我们中国产的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了!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的,咱们一起来扒一扒其前因后果。

先简单说一下事情的经过。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声明,打算从7月4日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17.4%到38.1%不等的临时反补贴税。

欧盟声称,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受益于政府的不公平补贴,这些补贴措施包括税收优惠、低价土地使用权、优惠贷款等,使得中国电动车企业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从而对欧洲本土电动汽车产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内信源来自(中国新闻网等),并掺杂部分个人观点,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这项反补贴调查早在去年10月就已经启动,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次调查并非由欧洲汽车行业主动提出,而是欧盟委员会自己发起的。要知道,发起反补贴调查通常都是应相关利益方的申诉,而这次欧委会却主动"出击",着实令人费解。

更让人不解的是,欧盟汽车行业对此次反补贴调查似乎并不"买账"。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首席执行官希尔德加德·穆勒就公开表示,欧盟此举加剧了全球贸易冲突的风险,可能给欧洲汽车业带来的潜在损害大于收益。

大众、奔驰、宝马等德国车企高管也纷纷发声,批评欧盟的决定是错误的,不仅损害双方企业利益,还会阻碍欧洲电动车产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这个消息,很多吃瓜群众表示一头雾水:不是说好的自由贸易吗?怎么说加税就加税啊?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汽车产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零部件在全球范围内采购、生产、组装已是常态。

在这种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动辄就给别国产品加税,无疑会扰乱全球产业链的运转。

退一步讲,就算欧盟真的对中国电动车征税,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也不应该是简单粗暴地加税。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显示,目前中国电动车的价格比欧美同类车型便宜约1/3,主要得益于中国完善的电动车产业链、规模化生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面对中国电动车的挑战,欧洲车企理应通过提升自身竞争力来应对,而非寄希望于搞"关门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电动汽车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去年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欧盟还信誓旦旦地承诺2030年将新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1年的基础上降低55%。

然而此次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征税行为,无疑与其减排承诺相悖,势必会影响欧盟电气化转型进程。

国际清洁运输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去年欧洲市场上约19%的电动车来自中国,今年这一比例预计将升至25%。

可以说,中国电动车为欧洲市场持续供应物美价廉的产品,为欧盟电动车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欧盟这种不合时宜的保护主义举措,中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中国商务部、外交部第一时间表态,强烈谴责欧盟的做法,指出这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主义,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和WTO规则,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最终也会损害到欧洲自身利益。

咱们中国向来是个明白人,该反击的时候绝不含糊!商务部没有就此止步,很快在6月17日就宣布对从欧盟进口的相关猪肉产品立案反倾销调查。

此举可以说教科书级别地精准打击,让人拍手称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欧盟是农业大国,对华出口农产品数量可观,其中猪肉就是重要品类。

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19年欧盟对华猪肉出口金额达到38.7亿欧元。

而在欧洲人不怎么喜欢食用的猪副产品方面,中国几乎就是他们的"救星"。

猪蹄、猪耳朵、猪尾巴等部位,几乎全部销往中国,要是中国一旦关闭进口,改从其他国家采购,欧洲养猪户恐怕真的要"哭晕在厕所"了。

更重要的是,此次立案不仅仅是一次对等反制,还向欧盟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中国捍卫自身发展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同时反对将贸易问题政治化。

面对动辄数十亿欧元的潜在损失,欧盟真的要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硬碰硬"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务部宣布立案调查欧盟猪肉,只是中方反制措施的第一步,连大招都算不上。

据知情人士透露,下一步中方可能还有大动作,正在评估对欧盟大排量汽车加征关税的可能性。

所谓大排量汽车,一般指排量2.5L以上的燃油车型,而这恰恰是德系豪华品牌的主力产品。

中国乘联会测算,2022年德国品牌在华销售的2.5L及以上排量乘用车总金额达1632亿元人民币,占其在华乘用车销售总额的64%。

奔驰、宝马、奥迪前三甲更是高度依赖大排量车型,占比均在七成以上。

一旦中国对这部分车型加征关税,德国车企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

确实,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2年德国三分之一的汽车出口额来自中国,中国稳居德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比第二名美国高出一倍还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奥迪CEO同时坦承,中国业务大约贡献了奥迪全球利润的一半。

倘若失去中国这样一个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支撑,德国汽车工业将遭受致命打击。

德国汽车工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大众、奔驰、宝马等巨头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还带动了电子、机械、化工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产业一旦受挫,德国制造业难免要一蹶不振,届时德国经济将全面陷入衰退,这是德国政府始料未及,也不愿看到的局面。

难怪就在欧盟酝酿对华电动车加税之际,德国总理朔尔茨"及时"访华,呼吁中欧保持良性互动,并对“关税”一事持反对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体更是披露,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有望在6月中旬率团访华,或将与中方就电动车关税问题进行磋商。

由此可见,德国政府和企业的焦虑非同一般。

其实不仅仅是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主要成员国近期也在积极评估对华关系。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与冯德莱恩通话时就强调,欧盟应与中国保持高层对话,避免切断联系。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更是直言,有意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计划于今年访华,估计也是想在华投资建厂的事儿。

从成员国的反应来看,欧盟内部显然在电动车关税问题上存在分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德国外,匈牙利、爱尔兰等国都公开表示反对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措施。

即便是向来对华强硬的法国媒体们,此次也选择了相对低调的应对。

这反映出,面对美国"以疆制欧"、俄乌冲突持续、通胀高企等诸多挑战,欧盟成员国都在重新审视自身利益,调整对华政策。

长远来看,中欧车企的利益是一致的,双方合作的空间远大于竞争。

欧洲车企掌握先进的整车设计和制造工艺,中国车企在电池、电驱、智能网联等方面优势突出,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前景广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宝马、奔驰、大众等德国车企不仅在华投资建厂,还与中国伙伴开展深度合作,联手开发纯电动平台。

中国的比亚迪、上汽等企业也陆续在欧洲投产建厂,与欧洲车企在新能源领域良性互动。

此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已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欧车企只有抱团取暖、携手前行,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绿色出行,而非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歧途上越走越远。

从这个角度讲,欧盟此次对华电动车征税,无疑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和欧盟同为全球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双方理应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守正创新的勇气,探索低碳转型的新路径,为全球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解决方案。

归根结底,中欧贸易摩擦的背后,折射出的还是中欧关系的新考验。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在此背景下,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全面战略伙伴,中欧如何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无疑需要双方付出更多智慧和诚意。

电动汽车贸易争端只是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更广阔视角审视,中欧经贸关系正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美国搞"小圈子"、搞"脱钩",不断向欧洲施压,逼迫欧洲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这对中欧关系构成了严峻考验;另一方面,受新冠疫情、俄乌冲突、能源危机等因素接二连三的影响,欧洲经济遭遇寒流,对华态度趋于审慎,个别国家对华观点出现偏差,也使得中欧关系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欧唯有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审视双边关系,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通过深化务实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才能推动中欧关系在正确轨道上行稳致远。

毕竟,中欧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