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人糕》是目前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爸爸与孩子的对话,交代了一块看似平常的糕中,融注了各行各业、高达千人的劳动,传输出的是一种对劳动支撑的人类价值体系的尊重与体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人糕》看似平常,却通过文本中人物的一番谈话,让人醍醐灌顶,发人深省,所以,它颇受教材青睐,也曾经出现在其它版本的课本中。

在苏教版中,也曾经收纳《千人糕》这篇课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与目前部编版里是通过一对父子对话来阐述价值理念的设计不同,苏教版里是以母亲与孩子的对话,来阐述大同小异的道理。我们看看苏教版的原文:

重阳节的中午,妈妈端出一盘热气腾腾的米糕,笑着说:“今天过节,咱们吃千人糕。”我说:“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怎么说是千人糕呢?”

妈妈说:“怎么不是!你想,做糕要有米粉,米粉是米磨成的,米是稻子碾成的,稻子是农民种出来的。从种稻到磨成粉,该要经过多少人的手哇!”

“还有呢,”妈妈接着说,“我们蒸糕,需要锅,需要煤,就离不开厂矿的工人。蒸糕的时候还要用布垫在下面。一说起布,就会想到种棉花的。摘棉花的,纺纱的,织布的,还有制造纺织机的……真不知道还有加上多少人呢!”

听了妈妈的话,我明白了,哪怕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米糕,也是成千上万人劳动的成果呀!

那么,《千人糕》的作者是谁?最早出处在哪里?

目前,部编版教科书中注明的出处是:“本文选自商务印书馆《基本教科书国语第六册》,编纂者沈百英。”

这里提及的商务印书馆《基本教科书国语第六册》,我们从版权页上,可以看到它于1931年初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务印书馆版

在这本教科书里,相关的课文标题叫《一块糕》。其全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24课《一块糕》

一块糕

宋儿吃了半块糕,把剩下的半块丢在地上。母亲看见了说:“你为什么把糕任意糟蹋呢?你知道这糕是多少力量做成的?”宋儿说:“我想小小的一块糕,只要一个人一下子就做好了。”
母亲说:“唉!你说得太容易了。做成这一块糕,算是一千个人的力量,恐怕还不止呢!”宋儿一呆,接着说:“我不信!我不信!”母亲说:“你且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做糕要用粉,粉是米做的,从种稻到磨米成粉,要经过多少人呢?蒸糕要用蒸笼,蒸笼是用竹或木做成的,从伐竹伐木到做成蒸笼,要经过多少人呢?再推想开去,农人种稻要用铁器,工人伐竹伐木做蒸笼要用铁器,从开矿到做成铁器,又要经过多少人呢?其他像磨粉的石磨,做味的糖类,燃烧的柴料,又不知要费却多少人工,才得济事。细细想来,说这糕是一千多人的力量造成的,并不是夸张呀!”
宋儿听到这里,便对母亲说:“我以后绝不会再把糕糟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原文里,多了一个后来课文里没有涉及的讲述千人糕的动机,那就是文中的小主人公“宋儿”不爱惜粮食,才激活了下面母亲讲经论道“千人糕”的内涵与意蕴的触发点。

可以看出,现在的课文与沈百英编撰的教材里的课文,虽然主题相似,但在细节处理及谋篇布局上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

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很多网络上的教辅文章,都把沈百英看成是《千人糕》的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究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我们经过一番爬梳,发现《千人糕》的文章,最早出现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印行的《少年》杂志1925年第4号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千人糕》的最早出处。杂志中的原文是一个两幕小剧本,全文972字,作者署名为王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因为原文完全借助于剧本的对话模式交代主旨思想,才使得后来的各个版本的课文,也是以对话来完成整个课文的构成。

我们看看《少年》杂志上的原文:

第一幕 叔父与侄儿吃早饭

布景:一个中等人家的屋子,家长坐在当中,傍立着一个仆人(阿贵)

叔父:阿贵,今天各学校都要放春假,我的侄儿也必定没有事情,你去请他来这吃食饭吧。
仆人:是,(下,复上,侄儿在后头跟着,一见叔父,行一个礼。)
叔父:今天你没有事情,我叫你在这食饭的。
侄儿:(很喜)谢谢叔父!
叔父:在这春假的期内,你打算做什么?
侄儿:我的先生,出了一个题,叫我们编戏稿呢!
叔父:你先生给你出了一个什么题呢?
侄儿:戒鸦片。
叔父:咱们吃饭吧。
侄儿:听叔叔的便。
叔父:阿贵,去盛饭吧!
仆人:是,是。
(叔父和侄儿吃饭)
叔父:我明天还要请你吃糕;这糕,是一千多人制成的。
侄儿:叔叔,这个糕有多大呀?
叔父:明天你就知道了。
侄儿:那么,我就要去啦!
叔父:再玩一会吧。
侄儿:我走啦;我要去编戏稿呢。
叔父:那么你就走吧;明日吃罢早饭来吧。
侄儿:很好,很好。(就走了)[闭幕]

第二幕:吃糕
[布景同前]

(侄儿见叔父行一个礼)
叔父:吃过早饭了?
侄儿:早已吃过了。
叔父:阿贵,去看看饭熟了么?
仆人:饭熟了。
叔父:饭熟了,你为什么不盛呢?
仆人:是,是。
(叔父与侄儿吃午饭)
侄儿:叔叔,糕还不熟么?
叔父:一会就熟了,你先吃饭吧!
侄儿:叔叔先吃吧!我等吃那一千多人制成的糕咧!
叔父:那你既然不吃,我也不吃了;阿贵,把饭端去吧!看看那糕熟了没有。
仆人:那一千多人制成的糕没有熟,我一个人做的熟了。
叔父:去端上来吧!不要瞎说了。
仆人:是,是。(就去端来了)
侄儿:叔叔,这是昨天所说的糕么?
叔父:正是的。
侄儿:叔叔昨天说的,不是一千多人制的么?
叔父:你先吃些,然后取石板,石笔,算一算。
侄儿:那我也不吃咧!咱先算吧!
叔父:阿贵,取石板,石笔来。
仆人:是,是。
叔父:我的侄儿!做糕必先用粉,粉是从米磨成的;米是从稻舂成的;稻是农夫耕种得来的,耕种还得犁,制犁必用铁匠、木匠,制粉必用磨;磨必用石匠,还有果子,是远地运来的;种果的,运果的,贩卖果子的,侄儿有多少人呀!
侄儿:已经一千多人咧!
叔父:我的侄儿,我还没有说完的,蒸糕必用煤,煤必用煤工,又得矿工,铁工,供给我们的铁锅。蒸糕还得用布,衬在下面,就想到植棉的,采棉的,纺的,织的,及制造织布机的,侄儿,你想这造糕的人多不多呢?
侄儿:人真是不少呀!我从此以后,知道吃这块糕,好不容易呀!并且不但吃糕不容易,无论吃什么都是不容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童画报》1933年版上的插图

发表这篇原文的《少年》杂志,我们看一下介绍:

1911年3月创刊于上海,月刊,属于青年类刊物,刊物英文名为“ the youth’s magazine”。刊物早年是由无锡孙毓修担任编辑,其后则改由殷佩斯、朱天民等人担任,早先编辑地址不详,后在殷佩斯担任主编时,正式设在上海闸北宝山路五三八号。刊物由上海商务印书馆负责发行并印刷,地址位于上海北河南路北首宝山路,后迁至上海闸北宝山路五零一号。停刊时间和停刊原因不详,现馆藏最晚一期为1931年12月第21卷第12期。

该刊首版版式设计极为有趣,中部配有色彩鲜艳、搭配均匀的图案,反映了青少年昂扬向上的生机与活力,颇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该刊并无专门固定的栏目,就其所刊文章的内容来看,其一,该刊注重刊登常识类文章,侧重介绍各类日常生活常识,普及日常生活中的科学观念和价值理念,传播现代卫生和科学理念,代表性文章有《鼠疫预防法》;其二,该刊还比较侧重刊登各类社会新闻和政治新闻,介绍新近政坛发生的热点和敏感时间,强调少年应具备世界眼光,关注社会和国家变化;其三,该刊还较为注重从时代出发探讨青年的时代作为,号召青年应具备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修养,树立远大目标,利用一切时间,绝不荒废时光,奋发有为,实现人生理想。

《少年》作为青年类刊物,现存刊物数量极为丰富,且在发行时间上较为连续,能够接续清末和民国两个时期,是反映近代中国少年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也为研究者分析近代以来社会对青少年的知识期待和应具备的常识素养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史料。

值得注意的是,《少年》杂志上的这篇小剧本,在转换成沈百英主编的教科书版本里,有了较大的变动。

不过,这篇小剧本受到民国期间各个版本教材的青睐,得以保留更多本来的面目,收入多本教科书中。

1933年,中华书局出版、朱文叔主编的《新课程标准适用,小学国语读本:高级第二册》中也出现了一篇类似《千人糕》的变体课文:《一千多人做成的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书局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版本,基本承袭了《少年》杂志上的原文版里的人物设置:叔父与侄儿。

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教育部审定,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国语读本:第七册》中收入了一篇名叫《千人糕》的课文。这一个版本里,没有叔父与侄儿这两个互动角色,而是描写一群孩子们聚会,听取其中一个拥有更为成熟思考的男孩的讲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书局版

到此,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期间,三足鼎立的三大出版社,即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分别在它们的教科书里都收入了《千人糕》这个主题的课文。

现在的部编本教材标明是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材中取入了《千人糕》,但实际上,我们回顾一下人教版的各套教材,会发现一个吊诡的现象,那就是人教社从第一套教材一直到现在的部编本教材这一区间的不同时间段,曾经分别选入过民国期间出版教材的三家出版公司课本里的不同版本体系。

也就是说民国教材中的三个版本,被人教社在不同时间里分别移植过。

这也意味着,在人教社的课本里,出现过三个同义不同腔的《千人糕》版本体系。

我们先从人教社的第一套教材说起。

实际上这是一个改编本,改编的源头,分别是华北版与上海版(也可以称为华东版)。

当年,人教社开始成立的时候,时间过于紧迫,还没有充裕的时间,独立编写教材,所以人教社的第一套教材是将已经使用的华北版与上海版教材进行收编,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作为人教社的救急课本。

而《千人糕》则出现在上海版的教材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版原版

也就是说,《千人糕》早在人教社收编之前,就存在于上海版的教材中。

上海版教材的版权页上标明是1949年8月初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版版权页

在这一版教材里的《千人糕》,我们细读它的内容,会惊愕地发现,它是移植了1935年世界书局首版教材中的《千人糕》。全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人糕

许多小朋友,在方山家里开了一次茶话会,桌子上放着一盘鸡蛋糕。方山站起来说:“请各位尝尝这千人糕滋味怎么样。”一位小朋友说:“什么叫做千人糕?” 方山说:“因为这糕是一千个人做成,所以叫做千人糕。”

小朋友们听了很诧异,都说:“这普通的鸡蛋糕,怎么会是一千个人做成的?”

方山笑道:“蛋糕是用麦粉做的。种麦要有农人,磨粉要有工人,制糕要有厨子,这是做糕的三步手续。先讲农人种麦要用锄头,那么打锄头要用铁匠,装锄柄要有木工,从矿里挖出铁来要有矿工,……用火车装运出去,那么造铁路的工匠,管理铁路的站员,和开车的机匠,算起来不知要多少人呢。!“

方山喝了一口茶,接着说:“再讲磨粉,要用石磨,那当然要有许多采石的工人,和凿磨的石匠。粉磨好了,要用筛子筛,做筛子要用竹丝和细绢,请问种竹、劈竹、养蚕、织绢、做筛子的人,该要多少呢?最后是制糕,要用的材料、器具多得很。我们约略算一算,做发酵粉、打蒸笼、铸锅子、砌灶、砍柴的人,又该要多少呢?

这时候,大家听呆了,忙止住方山说:“够了,不要说罢!” 方山笑道:“我还只说了一半。。这糕里边有白糖,鸡蛋黄,你们想:种甘蔗,制白糖,养鸡,那一件不要许多人?这样说来,制成一块糕,恐怕还不止一千个人呢!”

这一个版本,与世界书局版本一样,孩子们都是聚在一起吃蛋糕,其中高谈阔论的孩子,世界书局版里叫“吕杰”,而上海版里则是一个叫“方山”的孩子。

上海版教材被人教社收编之后,继续保留了这个方山的孩子姓名。

对收编的这个上海版教材,人教社每年都要进行大规模修订,这样,每年的课本都不一样。

有意思的是,1952年2月,人教社完成了第五次修订,在这个版本里,将前面的四次修订本里的《千人糕》男主角“方山”换成了“万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版,主讲人换成了“万成”

1953年3月,教材进行第六次修订,一个巨大的拐点在这一个版本出现:那就是从这一个版本起,《千人糕》被架空式置换,原先雷同民国世界书局版、吃蛋糕、由小男孩主讲的场景设计被连根拔掉,而换成了1933年中华书局出版、朱文叔主编的那套教材里的文本内容,也就是通过叔侄对话,来揭示“千人糕”命名的深刻意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看1953年出现在人教社第七册中的这篇课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天下午,我到叔父家里去玩。叔父告诉我:“明天下午,我请你吃千人糕。这糕是经过上千人的手才做成的。”我想:上千人做的糕,一定比房屋还要高大。就问叔父:“这糕什么样儿啊?”叔父说:“你明天来了,就知道了。”

第二天下午放学后,我很快的跑到叔父家。进了门,就一直留心着:那上千人做成的糕,叔父究竟是怎么样准备的,可是毫无动静。我很奇怪。我要到厨房去看,叔父说:“不用去,糕早做好了。”真的,一会儿,糕就端出来了。那只是一块很平常的枣儿糕,并不特别高大。

我说:“这就是你昨天说的千人糕吗?”叔父说:“正是。”我说:“叔叔,昨天你不是说这糕经过上千人的手才做成的吗?”

叔父笑着说:“要做糕,先要和面。面是用黍米磨成的。黍米是用黍子碾出来的。黍子是农民种的。你想:种黍子,碾米,磨面,不是要经过很多人的手吗?耕种必须用犁,制犁必须有铁工和木工。碾米必须用碾子,磨面必须用磨,造碾子和磨必须有石工。你想:这中间不是又要经过很多人的手吗?还有,枣儿是从山地运来的。种枣儿树的、运枣儿的,不又是许多人吗?还有……”

叔父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抢着说:“好了!好了!已经有不少人了。”叔父说:“我还没说完呢!我们蒸糕,又必须有矿工供给我们煤,铁工供给我们铁锅。蒸糕的时候,因为要用布衬在下面,又想到种棉的、摘棉的、纺纱的、织布的,以及制造纺织机器的……,真不知道还要加上多少人呢!”

我说:“是,是。我相信:做成这块糕,的确要经过上千人的手。”

为什么在1953年,抛弃了从上海版里带过来的文本,而回归了民国期间中华书局版的情节模式?

笔者私下忖度,建国初期,曾经在民国中华书局时代编撰教科书的朱文叔继续负责人教社教材的编写,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教社的教材刻录了深刻的痕迹。比如,小学课本里的《开国大典》一文,就是出自朱文叔之手,这一篇对历史大事件的描写,在细节处理上非常生动,超过了许多当时记者撰写的现场实录,即使今天看来,这一篇文章也是同题材历史回溯中的佼佼者。

之前,笔者认为小学课本里一直保留着的经典课文《雷雨》也是出自朱文叔之手。

朱文叔在编写人教社教材的时候,他很可能施予了个人的影响,把他在中华书局编写教材时代亲自操作的《千人糕》版本,给带到了现行教科书中,而挤走了他认为并不佳的来自于世界书局版的那个吃鸡蛋糕的《千人糕》版本。

这样也意味着,这之后的《千人糕》版本,更像是对《少年》杂志上的剧本进行散文化处理的改写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教社的第二套教材,仅仅出了1-3册,根本没有出到第七册,所以,肯定不存在《千人糕》。

到了1955年,人教社开始自己组织力量编写教材,这也是人教社的第三套教材,在这一套教材里,也收入了第一套教材里的定型的《千人糕》课文,出现在“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五册”中,这个版本从1957年首次投入使用,文本内容没有多大变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初版

人教社第四套教材于1961年开始试行,这一版教材标明“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继续保留了《千人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课文出现在第三册中,从第一套教材出现在第七册,第三教材里出现在第五册,第四套教材则下降到第三册,可以看出《千人糕》呈现出下沉趋势,越来越降格到供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层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版

这个版本里的《千人糕》也与时俱进,把场景放在了公共食堂里,讲述千人糕道理的主人公变身为食堂阿姨。

这位阿姨讲述的道理,与上一版教材中的叔叔的滔滔不绝高度吻合,不过,糕点在之前的版本里,都是一种作为优待的待客方式而出场,而在这一版里,竟然成为食堂里的大众食品,未免有一点违悖常理,使得这一版里公共食堂讲述万人糕的道理,显得与环境有一点格格不入。

可以看出,人教社第一套教材中的后半个版本、第三、四套教材的版本,都是直接在《少年》杂志上的原文基础上进行改写的,因此可以看出,《少年》杂志上的原文剧本,是目前《千人糕》的决定性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部编本课本里的《千人糕》,根据时代的特点,在原意未曾改变的情况下,作了创新设计。

原先版本里的谈及“千人糕”的时代,食品生产,多依赖于手工作坊式的制作模式,所以过去课文里讲述“千人糕”的制作原理的时候,涉及到的生产环节,在今天看来,有一点时过境迁了。

毕竟第一篇论及“千人糕”的最早文本,出现在上世纪的1925年,与今天相隔整整一百年了,继续沿用一百年前的生产模式,来解释劳动中的掺合的各行各业付出的辛勤,有一点与当下的时代不相匹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目前部编本里的课文,更侧重于宏观上论及千人糕背后的劳动含量与体量,从大的方面,也就是从糕的“米粉”部分与“甜蜜”部分来论及这两个分支后面的劳动分布,之前课文里详加论及的生产细节,在现行课文里作了最大程度的删减。

毕竟,当下时代,对人工因素的压缩,已经成为生产力提高的一个标志性存在,这也意味着“千人糕”必须在新的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当下时代,给予这后面的人力维度,以新的解释与说明。

但是,《千人糕》里面融通的致敬于人类合作精神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隐性价值体系,永远不会存在过时与摒弃的危机。

即使人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日益有被取代之势,但作为替代品的人工智能的新质生产力后面,同样有着人类的智慧劳动与实现人类设想的体力劳动的着力与加盟,一份人类创造的看似简单而普通的产品后面,同样会像“千人糕”一样,始终集束了各个环节的人类劳动与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千人糕》里张扬的价值与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且会在新的科技昌明发达的时代里,以新的形式展现出互助的合作精神会升格成一个更为宽阔的维度,闪烁着永不泯灭的精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