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气势磅礴的明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宛若一条巨龙蜿蜒起伏,中交路建承建的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承德至平谷段6标项目经理贾玉站在山坡上,自豪地说道:“我们的每一次爆破影响力仅相当于在明长城上跺了一下脚,爆破振速成功控制在每秒2毫米以内,完全符合文物保护标准,我们如期打赢了这场‘保卫战’。”

承平高速项目是G95首都地区环线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线全长59.1公里,桥隧比高达67%。其中,项目重要的控制性工程之一——龙门隧道的正上方,四百多年历史的明长城巍然矗立,垂直施工距离最近处只有81米,加之隧址区地质结构复杂,稍有不慎就会给山顶的长城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经多方专家论证,得出了“隧道爆破作业时每秒的振速不能超过2毫米”的结论。面对高难度挑战,项目团队以必胜决心作足了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设伊始,项目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通过借鉴典型案例成功经验、邀请专家多次实地踏勘论证,采用隧道超前地震波预报技术及超前钻孔进行地质预报,在与龙门隧道地质近似的杨家窝铺特长隧道进行爆破实验。然而,首次试爆的监测数据却不尽如人意,振速数据超出了预警值,一时间团队士气低落。

短暂的失落过后,项目总工程师文佳带领技术团队重振旗鼓,展开周密测算及模拟论证,立志走出传统爆破技术产生的振速较高且震感强烈这一“雷区”。设计爆破方式由单孔爆破变为多炮孔小药量的群控爆破,同时以延期精度更精准的电子雷管替换普通雷管,通过精准微爆破减轻震动,将振速降到最低。经过反复监测对比延时爆破实验的振动波形,确定了该地质条件下电子雷管最优排间及空间延时爆破时间,成功将振速降了下来,隧道施工步入正轨。

随着隧道进尺的不断增加,掌子面顶距离明长城越来越近,监测数据也在持续上升。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振速就会达到预警阈值,好不容易放下的“石头”又悬起来。项目团队决定对爆破参数进行动态调整,根据实时数据减少单次爆破的装药量,振速虽然降低了,但爆破效果却不理想,施工方案急需再次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搬不动”的石头山,文佳犯了难。“要是能将爆破作业面产生的能量‘分解’开就好了。”看着墙上反射的阳光,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文佳的脑海闪现,他带领技术人员利用数字模型构建了石头“棱镜”,对爆破进行动力分析。验证可行后,项目团队沿隧道开挖轮廓线钻凿了大量的减振孔,再利用液压冲击锤在隧道中心进行破碎作业,形成大量临空面。爆破瞬间,这些岩石的临空面反射了大部分冲击波,在不降低能量的基础上达成了减振效果,有效降低了爆破作业对明长城的影响。

随着施工工艺的不断精进,工效也越来越高,项目施工进度推进愈发顺利。“我们现在可以说是,‘悄无声息’地穿过明长城遗址。”文佳笑着说。(中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