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太宗,高祖高宗,世祖世宗都是庙号,所谓的庙号就是皇帝去世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至于说为什么有中宗而没有中祖,这就要跟掰扯掰扯庙号了。

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商朝31王仅6个有庙号。两汉加起来28位皇帝仅7人有庙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

自隋朝开始,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因此除了个别的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的皇帝外,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而庙号的含金量也就降下来了。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庙号常用某某祖或某某宗,自汉朝开始,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都称为宗,如唐太宗、唐中宗,但是也有例外,如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却称成祖,这主要是因为朱棣本来是太宗的,嘉靖帝给他改成了成祖。清朝的顺治帝也不是开国皇帝,但是因为他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将清朝从地方性政权变为全国性政权,因而得到世祖的庙号。

而在诸多的庙号中,太高中世是又是最高级的四个庙号。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世代祭祀曰“世”。所以太高中世便组成了太祖太宗高祖高宗、中祖中宗、世祖世宗八个庙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宣帝

纵观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除了中祖以外,其他七个庙号都有。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达到中祖的标准太高了,既要力挽狂澜中兴王朝又要有开创之功。

西汉第十位皇帝宣帝刘询有中兴大汉之功,由于武帝连年对匈奴用兵,大汉的国力逐渐下降,宣帝继位后励精图治,将西汉的国力达到顶峰,有中兴之功,但是他不是开国皇帝,所以庙号是中宗,而非中祖。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王莽篡汉后又建立东汉,他当时的国号就是汉,不过是为了区分刘邦建立的汉朝后世才区分的西汉和东汉。所以刘秀的庙号必然会是祖,不过刘秀已经不是西汉皇帝的直系后裔了,所以给了他世祖的庙号,世又有世系转移的含义。

如果刘备能够北伐成功,统一三国,必然会得到中祖的庙号,因为他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也是刘邦的后世子孙,太祖和世祖已经分别给了刘邦和刘秀,而高祖也是给开国皇帝的,所以刘备很大概率会得到中祖这个庙号。

另外如果宋高宗赵构北伐成功,不称世祖,必称中祖;如果光绪维新成功,励精图治,君主立宪,强国富民,必称中祖;如果哪个亡国之君突然觉醒并带领王朝重回巅峰也可被给予中祖的庙号,当然了这个难度属于逆天的了。

所以历史上没有皇帝的庙号是中祖是因为标准太高了,真有哪个皇帝得到中祖的庙号那么他必然是非一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