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时候,李鹏在北京病逝,这个消息曾让很多人感到悲伤。在人们的印象中,李鹏一直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好同志,对我国的科技、教育、国防、环境保护等等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而鲜为人知的是,李鹏还曾和周总理夫妇有着非一般的亲密关系,那李鹏是怎么和周总理夫妇熟识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邓颖超同志和李鹏同志及夫人朱琳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合影。

周总理夫妇的爱情与亲情

一直以来,周总理与其夫人邓颖超的爱情故事为大家口口相传,其模范夫妻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对于这一点,有着相当多的事例可以作为佐证。

就比方说在1942年,那时候周总理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结果因为操劳过度而病倒了。

期间,周总理就时不时地和邓颖超一起“鸿雁传书”,纵然已经是结婚十多年的老夫老妻,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恩爱如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5月,日机轰炸后,邓颖超和周恩来在重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门前留影。

在邓颖超写给周总理的信里,起笔用的称呼就是“来”,信中一再诉说挂念之情,而结尾说了一句颇为浪漫的话,即“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最后的落款是“颖妹”。

这样的浓情蜜意,让人恍惚间还以为这是两个小年轻的悄悄话呢,而浪漫从来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周总理夫妇即是如此。

后来的1954年,周总理曾以外长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一去就是八十多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

独留西花厅的邓颖超看到院子里的海棠花开了,顿时思念起远在异国的爱人,于是就剪下一朵海棠放进书里压平,随后又找来一片香山红叶,再与一纸“红叶一片,寄上想念”的寄语一起装进信封托人捎给了周总理。

总理在收到信后,内心也是思绪摇曳,于是就回信说:“你还是那样热情与理智交织着,我愧不及你。”

说到这,很难不让人为周总理夫妇的爱情所动容,他们之间的这种互相体贴、互相爱慕的情调,很多人都望而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和邓颖超

然而,命运却和周总理开了一个玩笑,这样让人陶醉的爱情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实——周总理并没有孩子。

周总理和邓颖超是1925年结婚的,他们也的确在随后的日子里有了爱情的结晶。但让人遗憾的是,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邓颖超擅自把孩子打掉了。

虽然后来邓颖超二次怀孕,但她又遭遇了难产,婴儿最终夭折了。此后,邓颖超就再也不能怀孕了,他们夫妻也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和邓颖超合影

有一封邓颖超在1950年写给周总理的信,里面是这样说的:“特寄三枝(水仙)给你,望分一枝给女儿,把我的想念和祝福托花儿带给她。”

这就很奇怪了,周总理明明没有孩子,怎么又出来一个女儿呢?事实上这个女儿并非周总理夫妇所亲生,她的名字叫孙维世,是革命烈士的后代。

没错,尽管无缘成为一个母亲,但邓颖超将自己的母爱分给了那些革命遗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颖超和革命后代合影

孙维世就是其中一个,她的父亲孙炳文曾是国民革命军的政治部秘书,也是黄埔军校的教员,和周总理是很亲近的同事。后来孙炳文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遇害,导致孙维世辗转流离。

直至抗战中,孙维世才来到八路军办事处,然后与周总理重逢,此后她就一直与周总理夫妇生活在一起。

周总理夫妇收养过的烈士后代有很多,但只有孙维世一个称呼他们为“爸爸”、“妈妈”,周总理夫妇亦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庆祝25周年银婚纪念日,与养女孙维世(左一)合影。

在1958年邓颖超写给孙维世的一封信中就这样说:“亲爱的闺女——维世:匆促地看了你,未能尽所欲言.....衷心地望你能重视我的话,祝福你早日痊愈健康!——你爱的、爱你的妈妈,手书。”

从此就可以看出,邓颖超对于孙维世真正是当女儿来看待的,其母爱同样深情和博大。

除了孙维世,邓颖超对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同样十分看重,犹如亲生女儿一般。周秉德是周总理的弟弟周恩寿的长女,也是他六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

因为养活不了这么多孩子,然后考虑到哥哥膝下无子,周恩寿就把长女寄养在了周总理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邓颖超和周恩来的侄儿女们合影。

从十二岁开始,周秉德就住进了中南海,直至大学毕业。这期间周总理夫妇一直对周秉德视若己出,而周秉德也称呼邓颖超为“七妈”,一家人的感情十分深厚。

后来周秉德嫁给了沈钧儒的孙子沈人骅,邓颖超带着礼物登门祝贺,还让沈家十分惊讶,而邓颖超却不以为然地说:“嫁女儿,我能不来吗!”

可见,邓颖超对晚辈的爱从来都是很诚挚的,而这也让她深受大家的敬重。

“邓妈妈”初见小“兰兰”

至于李鹏同志,他和周总理夫妇也有着很深的联系。李鹏的父亲就是李硕勋,曾是中央军委委员、江苏省委秘书长,是在党的历史中具有重大作用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6年8月,李鹏同志的父亲李硕勋和母亲赵君陶在上海结婚

至于他的母亲赵君陶,其哥哥赵世炎是周总理在法国留学时的同学,而赵君陶和姐姐赵世兰同时是党内很有名望的老党员。

就连邓颖超和蔡畅都要称呼赵世兰为“大姐”,足见其资历之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鹏同志的三姨赵世兰和母亲赵君陶(左)

李鹏是在1928年出生的,本来这是一件喜事,但对于革命家庭来说却也意味着风险。

李鹏三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李硕勋赶回来看他,结果就被特务得知了踪迹,因而李硕勋不得不在危急时刻带着襁褓中的儿子跳窗而逃,由此就可见当年形势之严峻。

直到1931年,由于叛徒的出卖,李硕勋在海南遇害,赵君陶不得已带着儿子回到四川老家生活。

然后是抗战时期,赵君陶受到组织召唤前往重庆工作,留下上小学的儿子继续生活在成都的外婆家。不久后成都遭到日军轰炸,生活在这里的李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君陶与李鹏(右)、李琼合影

1939年五月份,随学校搬到温江的李鹏收到了来自成都家中的消息:“家里来人了,你赶快回去。”

此时的李鹏还不到十一岁,但他清楚的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肯定是组织派人来找他了。

于是,李鹏就拿了一点妈妈留给他的钱搭乘人力车前往成都,直奔他在西御西街的外婆家中。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独自跑这么远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坎坷多磨的生活让他早已学会了自立,也就不觉得什么。

回到家后,李鹏看到屋子里坐满了人,而一个中年妇女在看到他后笑意盈盈地走上前来,嘴里还说:“兰兰,你都长这么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李鹏与母亲赵君陶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合影

兰兰就是李鹏,之所以他会有这么一个小姑娘似的小名,是因为赵君陶曾和赵世兰约定:不管以后生男生女,都会取名兰兰,以示不忘姐妹之情。

至于这个喊着李鹏小名的妇女是谁?不消说,正是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同志,她此刻正是带着对赵君陶的承诺来接李鹏的。

得知要和母亲团聚,李鹏也是十分高兴,当天就和邓颖超等人一起乘坐一辆华侨捐赠的救护车离开了成都,众人连夜赶往重庆。

抵达重庆后,李鹏被带到了位于曾家岩的周公馆,即嘉陵江附近的一座小院,这是周总理租来在重庆落脚的地方。

不过,周总理这时候并不在周公馆,他已经回延安去了。邓颖超带着李鹏进入周公馆安置,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悉心照顾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邓颖超和李鹏合影

然而周公馆并非久留之地,因为在这座院落的对面就是军统的间谍站,院子里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戴笠的监视,这种环境不适合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必须另做打算。

于是在一周以后,李鹏又被送到了吴玉章老先生在北温泉的住处暂住,他还在那里认识了吴玉章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儿子吴震寰,并听后者讲了很多水电相关的知识,没想到竟让李鹏与水电结下一生之缘。

李鹏在吴玉章家里住了一段时间,然后众人开始商议该送他到哪里读书,原本是要送到赵君陶所在的保育院,但考虑到其工作繁忙,还是决定送到由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就此重新开始学校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行知和育才学校的学生在一起

和“周伯伯”一起的日子

李鹏与周总理夫妇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就在他来到育才学校一年后,也就是1940年,他再次收到了要搬走的消息,而这次是去延安。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李鹏经由八路军办事处被送往延安。

也是在八路军办事处,李鹏第一次见到了周总理,当时总理颇为兴奋地说:“这孩子都长这么大了,越来越像硕勋了。”

看到李鹏有些驼背,周总理还拍着他的背,嘱咐他挺起胸膛,并说:“这样身体才健康。”

对于周总理,李鹏是十分敬重的,他称呼其为“周伯伯”,而他对待邓颖超则更为亲切地称呼其为“邓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颖超和李鹏(后排右)在延安杨家岭窑洞前合影

正是李鹏的这份浓浓情意,让邓颖超对他颇为在意。于是在前往延安之前,邓颖超还特意与李鹏合影留念,如今这张照片也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

抵达延安后,李鹏长期生活在那里,他先是被安排在了自然科学院,后来到延安中学读书,直至抗战结束。在延安生活期间,李鹏鲜有机会与周伯伯重逢,但也还是能见到。

有一次大课间的时候,外面传来汽车飞驰而过的声音,同学们都说是周总理回来了,因为延安很少出现汽车,大家出门一般都是骑马或者驴。

李鹏听到这句话就坐不住了,当即一路小跑到了位于杨家岭的周总理住处,这里的警卫都认识他,也就没有阻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延安杨家岭周恩来旧居

李鹏进屋一看,还真是周总理回来了,于是兴奋地喊着“周伯伯”。周总理看见是李鹏,脸上也是挂满了笑容,而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你还驼背吗?”

说着又拍了他的背。一旁的邓颖超笑得合不拢嘴,也说:“兰兰长大了,也长高了。”

然后,周总理还拿出一份《新华日报》,要李鹏为他读报上的内容,这也是为了检验他的学习心得,周总理在听完后也夸赞了他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延安杨家岭周恩来旧居内陈设

之后的日子里,李鹏还曾多次到周总理这里玩耍,这期间有两件事让李鹏对周总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是李鹏到周总理家玩的时候,顺手取下书架上的《堂吉诃德》翻看,然后随手放了回去。

周总理找不到书,还以为是李鹏拿走了,差点误会了他,于是周总理就对李鹏说:“你应该把书放回原来的位置,这样我就不会找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堂吉诃德》

第二件事,李鹏多次碰见周总理接待来访的干部同志,看着他认真地记录问题,并详尽地向同志们说明情况,其负责的态度让人心生敬意。

这两件事对李鹏触动很大,帮助他形成了严谨细致、认真求实的工作作风,李鹏的成功一部分就来源于此。

抗战胜利以后,李鹏响应组织的号召去了东北,后来又被送到苏联学习电力技术,回国后就职于丰满发电厂,这期间他就很难再见到周总理夫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李鹏同志在丰满发电厂留影。

但周总理夫妇还是一直挂念着他,他们有一次来到丰满发电厂视察,还特意问起李鹏的境况。

得知李鹏调动到电管局工作后,周总理就邀请他到宾馆会面,并准备了一桌“忆苦饭”。

此时的李鹏已经三十四岁,也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了,可周总理见他的第一句仍然是:“你现在还驼背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李鹏和朱琳结婚照

这一句直接把李鹏的思绪拉回到了十多年前,那时的周总理正年轻,而李鹏还是少年。往事历历在目,故人依旧如昨,一股热流顿时从李鹏的心窝涌出,让他感慨不已。

往后的日子里,李鹏与周伯伯、邓妈妈依旧保持着联系,他们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正因如此,后来周总理去世,对李鹏也是一个重大打击,悲痛之感有若丧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2月,邓颖超同李鹏见面

等时间来到1992年,据邓颖超的秘书赵炜回忆,邓颖超临终前,用微弱而沙哑的声音吐出了最后两个字:“李鹏……”

结语

周总理夫妇没有子嗣,但他们养育了不少革命烈士的后代,对他们就像亲生孩子一样。

诚然如李鹏所说,他们很多人都管周总理夫妇叫“周伯伯”、“邓妈妈”,他却并非周总理夫妇的养子。但就周总理夫妇对李鹏的感情来说,还是远比对待一般的后辈要亲近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夫妇

而在与周总理夫妇的相处中,李鹏的收获远不止是亲情,周总理夫妇的训导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养成,这对他的裨益是无穷尽的。

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海外网:《邓颖超临终呼唤"李鹏"》

人民网:《周总理的两个干女儿》

澎湃新闻:《李鹏新书:我是周总理养子?这不正确》

环球时报:《李鹏同志逝世。他曾这样记录自己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