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多次曝光各地存在的建筑垃圾违规倾倒、非法处置问题,一系列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睹之令人触目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环保督察在上海市发现的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杂倾倒问题,来源:生态环境部

从简单的堆填处置,到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在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建筑垃圾处置问题为何依旧如此之多?甚至连上海、浙江这样的“环保优等生”也未能避免呢?

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如何?

若问全国的建筑垃圾年产量,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翔实的的统计数据。

据2019年7月14日新华社电,在2019全国建筑垃圾与城市发展大会上,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张大玉估计,全国建筑垃圾年产生量约35亿吨。

据人民日报2021年12月9日报道,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20亿吨,全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约为40%,其中北京、上海、西安等35个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的资源化利用率约为50%。

韦伯产业咨询则在《2023年中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专题调研与深度分析报告》中估计,全国建筑垃圾年产量在21.82-41.07亿吨之间,再生利用率为5%,而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率已经达到90%以上。

不管怎么看,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现状都不太乐观,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建筑垃圾未得到资源化处置,绝大多数建筑垃圾未能实现再生利用。

但是,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政策力度却很大!

2020年,住建部印发《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建质〔2020〕46号),提出到2020年底,各地区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机制初步建立。2025年底,各地区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300吨,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200吨。

国家发改委2021年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要达到60%。

另外,全国多个省市也出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的政策或规划。

如安徽省提出到2020年,省辖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计划达到70%以上,县(市)建成资源化利用设施,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0%以上;

贵州省提出到2020年,各市(州)、贵安新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30%以上;

湖南省印发规划,明确至2020年全省规划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37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5%以上;至2025年全省规划建设相关基地60个,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至2030年全省规划建设相关基地75个,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在各地出台的建筑垃圾处置地方立法中,也出现了不少类似“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项目,优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规定。

看来,建筑垃圾资源化,不管是潜在市场需求,还是政策力度,都是足够的!

然而,在现实中,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却似乎不尽人意。

现实骨感,建筑垃圾资源化怎么了?

今年6月初,生态环境部集中通报了一批建筑垃圾违法处置案例,涉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七省市。

通报显示,上海市建筑垃圾产生量大,工程渣土和泥浆的产生量常年保持在1亿吨以上,混杂生活垃圾私拉乱倒问题突出,严重污染上海市水环境,部分水域水质超地表水Ⅲ类标准70.8倍和21倍。同时,建筑垃圾跨区域非法倾倒问题多发,2021年以来,仅苏州市查处的274起跨区域非法倾倒建筑垃圾案件中,就有243起涉及上海。

一方面是大量建筑垃圾被违法处置、随意倾倒,另一方面却是建成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无米下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建筑垃圾再生砖

仍据生态环境部通报,重庆市已建成建筑垃圾年处理能力995.7万吨,但2023年实际处理量仅329万吨,占总处理能力的33%。重庆环卫集团渝北、南岸两个建筑垃圾消纳场设计年处理能力共140万吨,2015年建成投运后,共处理建筑垃圾约55万吨,年均运行负荷不足10%。北碚区重庆循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年处理能力67.5万吨,2020—2023年平均处理量为17.2万吨,年均运行负荷25.5%。

反差竟如此巨大,着实令人不解!

笔者在与多家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投资运营商交流后发现,他们均表示这类项目“不赚钱”!至于为何不赚钱?可汇总出如下六点:

一是原料品质不稳定,企业无法把控。

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处于服务链条末端,只能被动接受建筑垃圾运输企业运来的原料。由于源头分类工作不到位,收到的建筑垃圾往往掺杂着泥及其他杂质,分选难度大、成本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拆迁现场,钢筋等物料根本不可能进入末端

另外,人人都知道建筑垃圾是“钢筋混凝土”,但现实中“钢筋”是完全没有指望的,早就在源头被收走了,就连纯粹的“混凝土”都是一种奢望。

原料品质不稳定不可控,如何能生产出质量稳定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

二是自身设备和运营管理不过关,进一步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

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大企业寥寥,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技术能力都偏弱,相关管理运营人才匮乏,导致项目管理水平低、自身盈利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进一步导致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销路。

三是市场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质量存在疑虑,市场接受程度低。施工方甚至担心一旦业主知晓房子是用“建筑垃圾建起来的”,就更加卖不出去了……

四是建筑垃圾再生建材没有显著的价格优势,用起来并不省钱。

五是适逢当前经济下行,房地产不景气,同时政府项目也大为减少,对建材产品的市场需求同步降低,这种情况下,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建材难以应付市场竞争。

六是地方政府承诺的很多政策,落实不到位。例如该给的补贴,一直拖欠着;承诺政府项目优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建材,但却迟迟未用。

甚至有企业发出“灵魂提问”,建筑垃圾资源化,难道竟是个“伪命题”?其市场需求真的存在吗?

在笔者看来,建筑垃圾资源化肯定不是“伪命题”,其市场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这个行业太需要进行一次“破冰”了!

一位建筑垃圾处置企业的负责人对笔者如是说,“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首先需要质量的利刃所向披靡,之后需要利用政策之手推动市场环境的改变,来让万众归心!”,对于这段话,笔者深为赞同!

一手抓产品质量,一手抓市场,两手都要硬!这也是所有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只有如此,才能让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逐渐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

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来说,或许不应该继续安于末端了,把服务端口移向前端的建筑垃圾分类,和中端的建筑垃圾运输,打造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全产业链,或许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编辑:zbl

发布:zbl

中环网声明

1. 凡标明“原创”或来源注明“环卫科技网”的文章,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2. 如需转载文章请联系:131 0541 5928(同微信);

4. 本作品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热线:0531-8260 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