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鹅梨帐中香的制法可不一般……”

《甄嬛传》中的安陵容被广大甄学家们称为“化学学霸”,她凭借鹅梨中香争宠,最终也因香而失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剧中的鹅梨帐中香

这鹅梨帐中香,自然不是凭空虚构的。

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史学者孟晖曾科普过,帐中香是古代香品的一种,是古人认为适合睡眠时焚点的一类香品,有助眠或增益情感生活的作用。而鹅梨帐中香,据说是南唐宫廷中发明的,宋人称之为“南唐李主帐中香”。

鹅梨帐中香有不同的制香配方,《甄嬛传》中安陵容使用的配方,源自宋代《陈氏香谱》

又方:沉香末一两,檀香末一钱,鹅梨十枚。右以鹅梨刻去额核,如瓮子状,入香末,仍将梨顶签盖。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匀,久窨,可蒸。

——《陈氏香谱》“江南李主帐中香”之三

可见,《甄嬛传》能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剧中古典生活美学的真实细节。

再比如,主题曲《菩萨蛮》也传递了古代女性生活的雅致与美学,画眉、梳妆、屏风,女子娇慵的姿态,妆成后的寂寞空虚,如同一幅活色生香的生活画卷。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源自于《花间集》,这本词集《花间集》原为供歌伎伶人演唱的曲子词选本,成书于940年,是中国最早的词选集,词中多用艳丽的词句、光采的颜色描写女性的美态、装饰,表达她们的相思情绪。

诗词中的意境到底有多美?

今天阿信要强烈推荐的是作家、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学者孟晖老师的古典生活美学代表作——《花间十六声:全彩修订版》,翻开这本书,探寻古代物件的真实模样,重返唐宋精致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间十六声:全彩修订版》

孟晖 著

2024年6月出版 中信出版·大方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孟晖的《花间十六声》以《花间集》和部分晚唐、五代、宋代诗词中描写的十六种物件如屏风、枕头、梳子、口脂等为线索,以当时的造型艺术(纸上绘画、壁画、饰品等)为参照,兴味盎然地探考了千百年来的中国古人生活,从衣食住行到艺术审美,细梳文献,旁征博引,还原历史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的美与雅,不是用于凹造型的,是实实在在用于享受的。中国的传统美学,不仅在于诗歌书法,也在吃饭穿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活色生香的考据

重返唐宋精致日常

有读者说,“在孟晖这里,考据不再是一种令人生畏的东西,反而给人愉悦温婉的感觉,透过故纸堆,似乎嗅得到一股幽香。”

仅是友人一句“红袖添香”,便引得她作了4篇文章。细数红袖添香添的是什么香,如何制成;古人如何焚香,用什么器具,什么步骤……

实际上,古人熏香可不是如今我们常见的点一支线香,线香出现的历史相对较晚,在古代生活中,焚香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种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讲究一点的香饼,还会像做月饼一样,用花模“脱”成各种花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减少烟气,香味低回而悠长,因此焚香的方法更是相当繁复又讲究:

要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

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

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饼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慢慢让香芬挥发出来

不仅生活空间要有香气,古人更精细的是所用的衣服、手帕、被褥等都要借助熏笼慢慢熏上香气,那才叫讲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陈洪绶《斜倚熏笼图》局部

在孟晖笔下 ,万物有趣。从屏风绘画到山枕题词,让喜爱之物萦绕在生活的每一处角落;从添香到熏衣,日常小事也可以充满情趣和仪式感;从口脂到黛眉,小小的美妆用具背后是浩荡的历史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纳凉时的小屏风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

——《秋夕》唐·杜牧

孟晖说,再过两代人,要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大概就要发生困难了。这首诗讲的是古人夏夜露天乘凉的场景,如今身处空调时代的我们,这样的生活已经不复存在。

但仔细品味这首诗作,就会突然生出一个疑问,露天纳凉,为什么会有“画屏”也就是屏风呢?

答案就在宋人绘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人佚名作品《风檐展卷图》

从《风檐展卷图》《荷亭婴戏图》等传世画作中我们能更加直观地看到,在夏日,唐宋人喜欢在开敞的空间中过夜,安设一架碧纱橱,把藤或竹的凉床设在其中,铺上竹席,摆上石、瓷或竹的硬枕,就在这碧纱橱里午休、过夜。

在这种情况下,唐宋人都讲究在床头设一张小屏风,替头部挡一挡风。

再如,杨衡《春日偶题》中说:“就日移轻榻,遮风展小屏。”这非常明确地说,安防小屏风是为了挡风。白居易《闲卧》一诗也表达了完全相同的意思:“帘卷侵床日,屏遮入座风。”

孟晖通过诗句和画作中的考据让我们得知,在床畔张设屏风是用以挡风,是唐宋时很普遍的做法。所以夏夜纳凉时,古人把小屏风也一同挪到院子凉亭中,也就很好理解了。

《花间十六声》全本16篇通过古画、古诗词等细致考据,层层推敲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器物的真实模样和古人的生活细节。这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是对文化传承的致敬。

眉毛——古典女性最性感的部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感”是一种含蓄而丰富的美学追求,它不仅仅体现在服饰和发型上,更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从精致的妆容到随身萦绕的香气,从家中的陈设到使用的器物,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韵味的性感形象。

以前看《簪花仕女图》觉得里面眉毛很怪异,读过《花间十六声》后才知道,那可是唐代美女的象征,眉毛有时甚至可以作为通往后宫的门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为唐人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图》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面庞上最性感的部位,不是嘴唇,不是双眼,也不是面颊,而是眉。在五官相对平淡的面庞上,黑色的眉毛当然最容易引人注意。

在书中,孟晖根据考据,从眉毛延伸出了中国传统的“时尚观”,构成了一个时代对美的定义和追求。

对于“性感”的追求并非女性的专属,男性同样注重服饰、饰品以及个人形象的打造。

在书中提到的男性的“金钿带”“宝钿带”比女性的更加华丽,注重仪表的男性涂抹口脂不分季节,出行一定要穿熏香的衣服。

那些古人曾经的性感和意蕴,借由《花间十六声》回到了我们身边,为生命提供审美的滋养。

传统物质文化研究者孟晖

一半灵魂留在了古代

孟晖从小就对古代传统物质文化充满兴趣,一次过生日,她收到了父母送的一册黑白印刷的《簪花仕女图》,中国古代女子的华贵端庄瞬间吸引了她。

“这让我对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包括古代女性是怎么回事,产生了特别大的好奇心。”

孟晖曾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学习,后又去法国留过学,毕业后孟晖到北京艺术博物馆工作,近距离接触到了历代的文物,她对传统物质文化的喜爱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她开始了对传统物质文化的研究,探寻遗失已久的传统美学。

她从小物件入手,从古代女子用的化妆品,到男子女子头上的插花,文人士大夫的香谱等等,发掘这些物质背后的中华传统风雅,以及亟待传承的美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研究这些物质的时候,诸多细节,孟晖都到典籍古本中去查证考据,只有蕴含着历史的物质研究,才是有积淀与厚度的,才是禁得起推敲的。

孟晖曾在采访中说:“物质史研究绝不是风花雪月,看似日常的细节是会影响你大的历史观的。”

她的研究功夫自然深厚,但除此之外,我们从她的文字中又能看到一个女子对生活琐细的一片痴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晖作品《美人图》

孟晖虽考据的是物,但她看到的是物背后的人,尤其是古代的女性。无论是深宫寂寞的妃子、忙碌的宫女还是艺妓,孟晖总是对她们抱有理解之同情,配上她一针见血的文风,读来又颇觉得畅快:

“很有意思的是,在男性文人的笔下,焚香似乎永远与无所事事的女人形象联系在一起。立在香炉前的女人,无论是宫词中的失意嫔妃,还是《花间集》中的艺妓,都从来不用为生计操心,她们的全部心思,就是等待某个男人,或者满怀幽怨地思念他,为他的负心而痛苦。男性文人们显然非常喜欢这种想象,并且一次次地被这种想象深深打动。”

为了把自己的研究推广给大众,孟晖开始了写作。她先后出版了《盂兰变》《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画堂香事》《贵妃的红汗》《唇间的美色》《古画里的中国》《美人图》《中原女子服饰史稿》等等。

《花间十六声》是广受读者好评的一本作品,在初版面世18年后,这本全新的《花间十六声:全彩修订版》从装帧到内容均全面升级

封面烫金工艺,华丽优雅,装帧设计兼顾现代与传统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文中的150余幅高清图片,全彩印刷,色彩力求还原器物本真,让读者感受到书中描写的各个器物的细节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开《花间十六声》,细品唐宋美学极致。

《花间十六声:全彩修订版》

细致科普唐宋美学氛围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人图》

古典生活研究者孟晖48篇美学随笔

一场中国传统美学的文艺复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nd-

2024.6.19

编辑:Cellur | 审核:楚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