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的消息一出,瞬间点燃了汽车行业的“火药桶”。一辆售价8万元的电动车,可能一夜之间,就要涨到10万以上。
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上,好不容易站稳了脚跟,却要面临“巨额关税”的阻击。
长城汽车以“闪电速度”关闭了欧洲总部,裁撤全部员工。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反应出中国车企,对加税的担忧和无奈。
多年的努力,换来的竟是“一刀切”的关税壁垒。“雪上加霜”,让中国企业出海,变得更加艰难。
关税税率之争,牵动着每一个“造车企业”的神经。 10%、25%、50%,听起来只是数字的游戏,其实会直接影响到,很多车企的“生死存亡”。
头部玩家,还能凭借品牌和技术优势,继续“厮杀”,那些尚未站稳脚跟的“新秀”,恐怕要提前谢幕了。 中国车企能不能突围,靠的是真正的实力,而不是一味的“打价格战”。
当前的价格战,表面上看“你死我活”,其实每一家车企,都在透支未来。
一时的低价抢占,换来的可能是更大的反制和摩擦。只有打造高端品牌,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笑到最后。
为欧洲市场的投入巨大,中国车企只能通过,提价来止血,而这所有的一切,最后却要,由国内消费者来"买单"。
低迷的国内车市,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涨价潮。消费者的热情,恐怕要再次“熄灭”。
一、高额关税冲击
欧盟拿出的“关税大棒”,针对性十足。 10%、25%、50%,三档税率,影响各不相同。
就像一场"围猎",猎物虽是同一种,但猎人的火力有强有弱。 10%的税率,对于比亚迪、吉利这样的头部企业而言,不过"皮毛伤"。
它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和高端的品牌溢价,仍有足够的利润空间,甚至还有底气发起新一轮价格战。比亚迪的Seal U车型,在欧洲依然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这些"大鳄",自有它们的生存之道。可对于蔚来、小鹏等中小型车企,25%的税率是一记重锤。
这些企业在欧洲市场上,还没有站稳脚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待提高。在高昂的电价和新关税的双重压力下,这些"新贵"恐怕难以招架。
一场大洗牌,在所难免。如果欧盟真的祭出50%的"核武器",那将是一场灾难。
中国车企,无论强弱,恐怕都要面临全面溃退。 50%表示售价翻倍,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那些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可能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是一个行业的悲哀,代表着中欧贸易摩擦的全面升级。
两个经济体,两大汽车工业集团,或将陷入“你死我活的恶斗”。这场战争,没有赢家。欧洲建厂,原本是应对关税的办法。比亚迪、奇瑞等头部企业已经宣布在欧洲设厂,是为了规避关税壁垒,打通销售渠道。
但是,工厂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从选址、审批到建成投产,往往需要数年时间。眼下的关税大棒,却近在眼前。即便有长远规划,这些车企在短期内,也难以规避冲击。
它们必须要有承受阵痛、耐住寂寞的勇气。
再这样的环境下,吉利相对幸运一点。依托沃尔沃的“免死金牌”,吉利能通过内部调配,在欧洲实现当地生产,从而避开高额关税。
可对于广大中小车企而言,出路恐怕只能是寻求与欧洲车企合资,以他人之力撬动市场。
但合资谈何容易?又谈何自主可控?恐怕也是荆棘遍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考验的是中国车企的综合实力、战略定力和品牌内功。
盲目追求价格战、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恐怕会率先倒下。 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品牌效应和全球化运营能力的头部玩家,才能在这场残酷的角逐中突围而出,笑到最后。
二、欧洲对华加税或引发连锁反应
欧洲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波及面很大,后果很严重,恐怕远超预期。
海外建厂、营销网络铺设,每一项都需要巨额投入。如今,高关税无情地,为前进之路设下"路障"。出口受阻,资金回笼放缓,对于这些"出海探险者"而言,是“雪上加霜”的。
国内市场,同样艰难。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车市就笼罩在“价格战”的阴云之下。
各大车企你追我赶,优惠幅度一浪高过一浪。虽然销量有所回升,但利润空间,却被大幅压缩。
头部车企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自身体量较小的玩家? 价格战,成为他们的噩梦,困住他们的泥淖。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已自顾不暇,哪还有余力为海外市场输血? 眼下,恐怕只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不是"远观山色空流泪"了。
欧洲征税的连锁反应,并没有停下来。历史经验表明,车企受创,最终买单的往往是消费者。
企业为弥补利润损失,往往会选择提价,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就好比一场接力赛,当欧洲对车企"递棒"时,车企也会迫不得已,将"棒"递到消费者手中。
在不久前,吉利旗下的高端品牌极氪就公开表示,价格战导致,每台车的利润下滑6000元。比亚迪虽然一路高歌猛进,但财报也显示,近4年来利润增长趋缓,营收未达预期。
面对利润的下滑,这些头部企业,已经按捺不住,酝酿涨价。一旦他们打响"涨价第一枪",其他车企恐怕也会盲目跟风。
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车企们集体涨价,相当于“火上浇油”,只会加速需求的进一步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但是对于这些车企而言,他们别无选择。
涨价,有销量下滑的风险,不涨价,利润空间会进一步压缩。他们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进退两难。在这场博弈中,最终为企业买单的,恐怕只能是消费者。
一旦涨价潮来袭,消费者的钱包势必会瘪下去,他们的购车热情也会被当头浇灭。
当蝴蝶在欧洲扇动翅膀,形成的风暴最终会席卷国内车市,影响到千家万户。
三、价格战恐不是长久之计
价格战,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它能在短期内快速抢占市场,却也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对于中国汽车"出海"而言,这一点“尤为突出”。
德国汽车经济专家Ferdinand Dudenhöffer说,中国车企的崛起,并不是低价策略的功劳,是得益于整个产业链的进步。
从电池、芯片到智能座舱,中国车企在各个环节都已初具竞争力。这种"全产业链"的优势,才是他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压低价格,只会掩盖自身的问题,延缓转型升级的步伐。比亚迪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已然成为全球电动车的“领跑者”。
它在海外市场上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品牌形象,也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这是它敢于发起价格战的底气所在。
那些只知道"价格挂帅"的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又缺乏品牌号召力,注定难以长久。
信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需要企业在产品、技术、营销等各个层面的长期投入。 只有不断提升产品力,打造良好的用户体验,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过度依赖价格战,还可能引来贸易对手的反制。一旦形成恶性竞争,势必会加剧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给车企的出海之路蒙上阴影。
汽车产业向来是一个全球化程度很高的行业。中国车企需要,从过度依赖补贴,和价格优势的"低端制造"思维中走出来,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只有掌握了"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领跑者。
品牌形象的塑造,不能只是停留在广告语,和LOGO设计上,还需要从产品品质、服务体验等方方面面入手。每一个细节,每一次用户互动,都是在传递品牌理念,塑造品牌个性。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极致,才能真正让"中国制造",成为消费者信赖的标签。全球化布局也很重要,汽车产业的竞争,从来都是在全球市场展开的。
中国车企要想在这个大舞台上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能力。需要优秀的本土化的产品规划,和营销策略。
只有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才能真正发挥出"中国制造"的规模优势。 价格战,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对于中国车企而言,真正的出路在于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技术、品牌、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
结语
欧盟的关税壁垒,难道真的能阻挡中国车企的前进步伐吗? 靠价格战抢滩欧洲,就是他们的“制胜法宝法”?
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提升自身实力,才是唯一的出路。中国的汽车工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转发、点赞支持大家哦!
参考链接: 2024-06-12 路咖汽车《最高加税50%,如果价格战继续,会打崩中国车出海欧洲》 2024-06-14 招财猫《最高加税50%,如果价格战继续,会打崩中国车出海欧洲》 2024-06-13 青菀杳声闻《对华征收50%高额关税?欧盟为保本土车企,压制中国电动汽车》
举报/反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