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新”向“质”

蚌埠动能满格

仓丰廪实,沃野生金。6月的蚌埠,处处热潮涌动。淮河之畔,打包成捆的“麦秸秆”摇身变成了日用品、能发电的光伏玻璃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组装调试、360度无死角旋转的机械臂被远销海外……在这里,一批批项目向“新”而行,向“质”攀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9日《蚌埠日报》一版)

PART.01

从“生态包袱”到“生态产业”

一根秸秆实现“七十二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蚌埠市怀远县秸秆打捆现场。通讯员 桂文斌 摄

“现在秸秆用处可大了,还有人专门来地里收。”固镇县种植大户任启良笑着说,没想到以前一烧了之的秸秆,如今成了宝贝。

在距离任启良麦地20多公里的安徽丰原集团秸秆制糖联产黄腐酸高效有机肥工业示范线项目现场,新鲜收割的农作物秸秆正源源不断地经过传送带投进自动化生产线,经历一场从“生态包袱”到“生态产业”的华丽转身。

“这些秸秆里蕴藏着绿色财富,我们在做的就是点‘秆’成金。”秸秆制糖联产黄腐酸有机肥示范线项目负责人贾辰告诉记者。

在这条示范线,约2.5—2.7吨秸秆可以生产出1吨秸秆混合糖。利用丰原集团的驯化菌种,秸秆混合糖可替代化石资源和粮食资源,产出生物材料聚乳酸和生物能源燃料乙醇。

去年,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丰原集团的“农作物秸秆高效制糖联产黄腐酸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进行评价,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木质纤维素复合酶生产技术、两步法综纤维素酶解糖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走进丰原集团低碳体验馆,犹如进入一个“秸秆制造”绿色环保产品体验店,家用餐具、各类服饰、床上用品等聚乳酸制品琳琅满目。

“这就是聚乳酸,屋子里的所有展示品都是由它制成的,秸秆制糖使农作物秸秆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贾辰拿起一颗半透明的颗粒告诉记者,“聚乳酸在堆肥条件下8-25周即可降解,即使在自然条件下3—5年也会完全降解,而传统塑料降解的时间在一百年以上。”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年来,蚌埠市锚定“制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聚力攻坚突破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累计实现产值近千亿元。

PART.02

为高楼穿上“发电外衣”

一片玻璃“创”出新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国芯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操作各类设备。

一片玻璃怎样“创”出一片新天地?走进凯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各色的铜铟镓硒发电玻璃让人目不暇接,一个个机械手臂有序协作,智能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公司生产的薄膜太阳能发电玻璃,拥有太阳光吸收率高、吸收光谱广的优势,仅需晶硅的1%厚度即可有效吸收太阳光,在漫射光及日出日落条件下也可以持续发电。”该公司研发人员用手机的闪光灯为记者做了一个小实验,展示发电玻璃的发电性能。

作为一种可发电的绿色建材,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可替代现有建筑外饰面材料、立面幕墙面板材料及一体化屋面系统板材,其产生的绿色电能可替代火力发电能源,降低碳排放。蚌埠体育中心、三馆、8.5代TFT-LCD玻璃基板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等是我市比较有代表性的光伏建筑。

2015年落户蚌埠的凯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目前拥有标准电站型产品、替代建筑外墙材料的建筑一体化产品,同时开发出十多种彩色组件、透光组件、仿古平面瓦组件以及高档大理石饰面板组件等高档产品,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要。其中,凯盛光伏所生产的30cm×30cm尺寸发电玻璃转换效率已达到20.3%,刷新了世界纪录。

光伏建筑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具体举措。市住建局建筑节能与科技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蚌埠目前已初步形成光伏建筑‘材料-生产-安装-运维’的全产业链发展链条,集聚了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凯盛光伏等一批龙头企业,光伏建筑一体化将光伏组件与建筑有机结合,对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PART.03

机械臂加速“出海”

360度旋转实现“手到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安徽国芯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生产的机械臂正在进行工作演示。

在蚌埠,机器人的“手”能有多“巧”?“只要十分之一秒,这些机械臂就能够移动50米,速度领先同行业近10%,可以实现360度无死角旋转。”安徽国芯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立新自豪地说。

走进安徽国芯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来回穿梭忙碌地操作着各类设备,加紧研发、生产四轴、六轴机器人、伺服控制器等产品。

“这种智能机器人被广泛运用于搬运、包装、装配等行业,其中80%左右的技术由企业自主研发、独立生产,月均生产量在500台套左右,一半以上销往海外。”姚立新介绍,高精度的齿轮和自主研发的电控系统是实现机器人又快又准的两件法宝。

“去年1月份签约,当年9月份投产,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姚立新感叹,当地政府的招商政策好,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大,仅仅是房租和装修,政府就帮企业节省了1000多万元。

建平台,提升创新策源牵引力;产成果,提升创新发展驱动力;育梯队,提升创新主体竞争力。近年来,蚌埠激活科技创新资源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去年,蚌埠新引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25个,新增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获批省重点实验室3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000件、增长33.4%,科技成果转化率78.7%、全省首位。全市按照“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路径开展梯度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029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90家,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

向“新”向“质”,向未来。下一步,蚌埠将锚定我省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和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特色产业等比较优势,锻长板、补短板,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皖北地区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来源:蚌埠日报社 融媒体记者:尤靖文 文图 编辑:周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