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刻意练习,掌握多种思维方式,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

推荐几个我长期使用的思维方式:一是:模型化思考、二是立体思维和线性思维、三是黑匣子思维、四是计算机思维。

1、模型化思维是很重要的一个思考工具。

虽然模型化思维不会把我们带向什么真理,但是它真的有助于我们把握陌生世界。

人类的大脑本能地要用模式化的方式思考世界,凡事都想追问一个原因,我们在直觉上很难理解「随机性」。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思考?

我见过一个很简洁的描述,思考就是把性状从思考对象身上剥离下来,剥离下来什么呢?是概念。

大脑通过概念的组合、推理去理解世界。

这个过程就是思考。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能把性状从对象身上剥离,抽象成概念。

比如说,两只苹果。

其实仔细去看,世界上哪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苹果呢?

但是我们人类不管,把最基本的性状剥离出来,抽象成了「苹果」这个概念,我们在思考中把它们认为是同一件事,这就是模型化。

抽象出来的概念,还可以进一步再抽象,再模型化。

比如说等号,你别小看等号,这个符号发明出来,意味着人类模型化思考能力的飞跃。

2+1=1+2,对吧?

请问这个等号是什么意思?它代表左边和右边相等,是一回事吗?不对,等号的意思是说,有些东西不重要,我们要选择忽略它。

比如2+1=1+2,意思就是我们只关心结果,我们不关心次序。

2+1怎么会等于1+2呢?

次序不一样,但是加了这个等号,我们就忽略次序,只看结果。

我们在日常话语中用到「等于」就是这个含义。

比如我们经常说「谦虚过度就等于是骄傲」。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不是说谦虚就是骄傲,而是在说,我们忽略表面上的态度区别,你看起来像是谦虚,但是背后的实质就是骄傲。

「等于」这个词是强调要忽略些什么。

所有的思考都是模型化、模式化的思考,所有的思考都一定要把真实世界模型化、模式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潜台词就是一定要把真实世界丢掉一部分。这是不是很反常识?

思考的深化居然要靠对世界认知的残化来实现。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其实,人类大脑的进化不是用来发现真理的,而是用来获取生存优势的。

大脑不是用来求真,而是用来求存。

这种模式化思考方式的好处是可以节省大脑的认知资源。它不见得正确,但是有效。

我曾翻到过一本书,叫《日本新论——墨家学说与东瀛文化》。

它的核心内容讲的是,日本从中国学了很多文化,但是它继承的不是儒家文化,而是在中国已经基本消失的墨家文化。

我刚看的时候,觉得这个观点有点牵强。墨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点像传说,只有很少的一点记载。

有人说日本文化继承了墨家文化,有什么依据吗?

有什么史实吗?考证过吗?墨家文化什么时候传过去的?谁传过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承的源流是什么?这些史实都没有,下这样的断言,不是荒唐吗?

把这本书翻完之后,就会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

日本人虽然从唐朝开始就大规模地学习中国,但是大家发现没有,学去的是建筑、文字和宗教,当时中国觉得最宝贵的精神内核、文化中的力量——儒家文化,日本并没有学去多少。

比如儒家特别讲究权利义务的对等性。

孔子不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当国君该有国君的样子,当臣子才有臣子的样子吗?

国君无道,在儒家看来,甚至可以干脆推翻,天道都不眷顾他。

孟子甚至把这个学说发挥成「民贵君轻」,老百姓比君主还重要。

这一点日本人就完全不接受,日本天皇万世一系,怎么可能推翻呢?

从儒家文化这个根上,日本就不肯接受。

再比如制度安排,儒家的科举制度,日本人也没有学。

儒家最强调的孝道,日本人也没有。

有日本人这么说:「中国的儒学到了日本就跳海自尽了。」这就造成了我们中国人理解日本文化特别困难。

看起来文字、建筑各个方面都很相似,但是一旦深入文化的细节,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和日本人,有太多不一样。

这是因为我们用儒家文化这个模型去套日本,发现套不上。

但是,刚提到的这本书突然提醒我们,中国有很多的文化模型,这个套不上,可以换一个试试,儒家套不上,可以用墨家文化模型去套套看,很神奇,一套一个准,居然还严丝合缝。

随便举一些书中的例子。中国的儒家其实很讲究享受生活。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但是墨家就特别讲究节俭,吃穿住用都很简单。

「摩顶放踵」这个成语就起源于墨家文化,意思是从头到脚都被生活磨伤了,不辞劳苦,这是一种苦行僧般的生活状态。

大家发现没有,日本人的生活有一种极简的风格。

就以吃饭举例,相比于中餐的繁多花样,日餐其实非常单调。

中国人讲究请客吃饭要剩菜,日本人就完全没有这种习惯,餐后很少剩下食物。

再比如说,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不太相信鬼神。

但是墨家则主张「尊天事鬼」。

在「鬼」的问题上,日本人的看法确实和中国人差距很大。

在中国,鬼的形象通常很可怕。

而在日本人的心目中,「鬼」这个字充满褒义,有「强大、令人敬畏」的意思。

比如「鬼才」这个词,就是从日本传来的,它在日本是最高级别的表扬,是说这人不但才华横溢,而且精力充沛。

再比如说,儒家比较讲究个人的独立精神,并没有形成严格的组织。

但是墨家一开始就有严密的组织形式,有点早期的江湖帮会的意思。

墨家的首领叫「巨子」,墨家弟子在各国当了官,拿到的俸禄和薪水也必须奉献给团体。

日本人后来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到后来的军国主义,是不是有点墨家团体极端化的意思?再有,墨家当年讲兼爱,就是要平等地去爱所有人。

听起来这个主张没问题,但在当年问题可就大了。孟子就说,这怎么可能平等地爱所有人?

爱一个路人甲能和爱你的父母一样吗?这样的人,无君无父,不孝,还能叫个人吗?孟子说,这是禽兽啊。

儒家对墨家讲平等之爱、不讲天性之爱、不讲孝道的思想,批评得这么厉害。

当年儒家和墨家的争论,这是一个核心的争论点。

日本学中国时,在「忠孝节义」这几个字中,「忠」也讲,「节」也讲,「义」也讲,独独就是不讲一个「孝」字,称他们是墨家传人,确实不是冤枉他们。

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牵强附会?

日本文化无非是在表面上和墨家文化有大量相似的地方,怎么能说他们就是墨家的传人?

没有证据。我也觉得这说法有点牵强附会。

但是这不重要,我们用儒家这个简化的模型,理解不了日本文化,而一旦改用墨家这个简化的模型,就可以很容易地解释日本文化的各种表现,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认知工具。

模型的好处是,我们知道了对象的一个特点,就可以根据模型推知它的其他特点。

这当然就节省认知资源了。

这本书说明模型化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思考工具。

虽然它不会把我们带向什么真理,但是它真的有助于我们把握陌生世界。

2、立体思维线性思维。

立体思维能力,构成了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谈到「制造业为什么重要」这个话题时,都是在强调制造业有各种各样的好处。

制造业的好处不是关键,这些好处服务业也能带来。

关键在于,制造业发达与否是国家治理水平的晴雨表。

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发展的优劣。

强化制造业,本身也是倒逼国家治理水平的一种方法。

我们要来理解一个现象: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线性思维」,另一种是「立体思维」。

对线性思维方式有很多解释,我们这里的含义是指,认为事物之间只存在单向的、直线的因果关系,看不到事物之间更多方向、更复杂、更曲折的因果关系。

如果能突破线性思维方式,建立起立体思维方式(或说多元思维方式),你对世界的认识就会深入得多。

我们一直在介绍查理·芒格的名著《穷查理宝典》,这本书里强调的「多元思维模式」,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一篇就用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一下立体思维方式。

比如,有人抱怨中国学生学英语,花了那么多时间,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却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这不是浪费吗?

看上去这种抱怨好像很有道理。

确实,很多人的工作中用不到英语;少数用到的,用翻译软件也足以应付。

大多数企业招聘时,似乎没必要考查应聘者的英语水平。

学生把时间节省出来,学习其他更有用的知识,不是更好吗?

其实不然。

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考查他的英语成绩,很有必要。

这不是因为英语本身重要,或者日后工作中要用到英语,而是因为通过了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考试,表明这个学生在上大学时没有荒废学业,在大概率上,他是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要知道,从中学开始就有这个规律,一个学生如果无心学习,很快就会有两门学科跟不上——英语和数学。

这两门学科的特点是,落下一段课以后,后面的课就听不懂了。

听不懂就更加没有学习兴趣,就落得更远,最终就是彻底放弃。

相比数学和英文,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情况就不同了。

即使落下一段,后面的课也还能听懂,临时抱佛脚也能应付考试。

大学的文科系也有类似的情况。

文科水平的优劣,很难用考试成绩判断,这就容易让有些人滥竽充数。

如果再没有英语考试,实际上,学生往往不是用腾出来的时间学习其他更有用的知识,而是什么也不学,混日子直到毕业。

企业招聘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考试,不是为了英语,而是为了确保应聘者是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英语合格,证明他曾经在大学里认真学习过,这样的人,在工作中也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如果没有其他更便捷、更可靠的选拔办法,企业有必要坚持这个要求,这才是明智之举。

再比如,有人长期跟踪、对比喝红酒和不喝红酒的人,发现他们的健康水平有明显区别,喝红酒的人更健康。

于是有人得出结论,红酒有利于健康。

这同样是犯了线性思维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