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银行内部员工按照惯例在核查账目时,竟然发现周总理的名下竟然有一笔1.2万英镑的存款,换算成当时的人民币,这笔款项高达惊人的467000元,即便是放到现在,这笔存款依然令人咂舌,然而更令人费解的是,周总理一辈子清廉为公,为何名下还会有这么一笔巨额存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款项巨大,中国银行上报后,相关领导立即展开调查。

调查中,他们发现这笔钱是1967年存入的。经过反复查证,调查人员确定这笔钱来自中国银行总部国际部前副总经理刘本昆与他的夫人刘道蕊之手,可是他们为何要捐出这么一大笔钱?这笔钱又为何要存到周总理的名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道蕊原名多利史密斯,是一名英国人。1940年,二战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伦敦遭到德军频繁地轰炸,22岁的多利在战争中失去了工作。为了活下去,她来到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寻求一份工作。

在银行工作期间,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负责柜台出纳,并负责中国海员工资的发放。由于多利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且为人又十分热情,让她在同事中很受欢迎。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当她看到中国海员将自己辛苦赚来的工资在国民党的俱乐部里挥霍一空的时候,多利深感痛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是想到了自己曾经的遭遇,多利开始劝说那些任意挥霍的海员,劝他们将自己挣来的工资寄给国内的亲人。在她的努力下,很多中国海员不再挥霍。为了帮助他们,多利还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尽力为他们减免汇款所需的手续费。因此,中国海员们都很感激她。

随着国内抗日战争进行到末尾阶段,为了帮助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百姓,国民政府与红十字会都在伦敦分行设立募捐处。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却有人利用职权盗取捐款。多利的热心、正义与善良,很快为自己惹来了大麻烦,但也让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4年,多利发现管理国民政府募捐箱的官员,经常会从中盗取捐款。为阻止这些人中饱私囊,多利便将国民政府的募捐箱偷偷藏到柜台的下面。眼看自己的利益被触动,这些人便向银行方面施压,并以多利私藏政府募捐为由,要求将多利开除。

虽然银行方面很清楚多利的为人,但他们对这个诬陷却又无可奈何。就在多利即将要失去工作时,同在这家银行工作的刘本昆站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本昆,中国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原本在上海分行任职,后来因工作调动被总部派到伦敦分行工作。刘本昆被多利的正义与善良所感动,决定全力帮助她。在刘本昆的努力下,多利顺利留在银行继续工作。后来,经过越来越多地接触,两人逐渐被对方的人格所吸引。1949年,在亲朋好友及同事的见证下,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多利还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刘道蕊,也是在这一年,新中国成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刘本昆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不已,他想要立即回国,看看自己的家乡故土,可是此时他们却面临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保护中国银行在国外的资产。

新中国刚建立时,国内和国外的情况的均比较复杂,因此,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保护国家资产,周总理主持成立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同时通知各分行冻结资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远在伦敦分行的经理并不打算执行这一命令,他打算将国家资产转移到台湾。当得知经理的打算后,刘本昆等人决定起义,他们给中国政府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的同时,准备在银行内部推翻经理等人。

这一想法虽好,可是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时银行内部的员工基本上被遣散得差不多了,只留下了十余人。

在这十余人里,刘本昆他们那一边的只有5人。面临着敌众我寡的状态,刘本昆等人没有退缩也没有放弃,他们依旧与经理一方抗争。最后,在他们的努力下,他们成功地保护了国家在伦敦的资产,刘本昆本人也被任命为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几年,刘本昆与多利继续留在银行工作。虽然英国的生活很好,他们的薪资报酬也相对丰厚,可是刘本昆却一直想要回国工作。

也正是因为这个念头,刘本昆和妻子多利一直都在有意识地存钱。自从伦敦分行被新政府接管后,多利明显感受到了与以往国民政府管理下的不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大家都可以找组织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利打心眼里佩服中国共产党,她说:“对比两者后我感受到了共产党的伟大。”另外,在得知丈夫想要回国后,多利决定放弃英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

当时,给她办理相关手续的移民官非常震惊,他十分不理解多利的想法。在他看来,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要什么没什么,与其在新中国受罪,不如留在英国。毕竟当时的英国可比中国强太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多利不管对方心中所想,经过多番努力,她终于在1957年成功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一名中国公民。

与此同时,刘本昆也在积极争取回国的机会。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银行终于在1967年同意刘本昆调回国内的申请。

得到批准后,刘本昆欣喜若狂,为了能尽快地回国,他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变卖家产,很多东西都是半卖半送,就连住了没多久的公寓,他都以1.2万英镑的价格便宜处理了。

当一切准备妥当后,刘本昆和多利就带着8岁的儿子回到了国内。回国之后,刘本昆在中国银行总部任职,多利在进口部欧美组任职,负责单据的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不仅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也让国外势力虎视眈眈。他们派出了大量间谍查探我国原子弹情报,加上国内此时正处于特殊时期,周总理每天忙到焦头烂额。

这个时候,刘本昆夫妇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了,于是在他们回国内的第三个月,他们给周总理写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随着信件一同寄来的还有一张1.2万英镑的汇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这封信以及这张巨额汇票,周总理的内心瞬间燃起一股热流。不过感动归感动,周总理并没有收下这张汇票,而是命人调查捐款人,打算将款项退回去。

周总理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他认为这是个人存款不能收。况且抗战时期,那么艰难的日子都挺过来了,而现在情况有所好转,他身为共产党人,又怎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呢!不过,由于受到一些事情的影响,调查没能继续下去,而刘本昆夫妇还以为那笔钱已经用于国家建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这笔款项又为何会存到周总理的名下呢?

当年调查人员在调查时,因为某些事情被中断了,为了安全起见,调查人员便以周总理的名义,将这笔巨额存款存入了银行。令人没想到的是,那段特殊的时期过后,这笔款项就被人随之遗忘了。一直到周总理去世21年后,都没能找到捐款人。直到1997年,调查人员才调查出真相。

经上报,相关领导命令继续执行当年周总理的指令,把钱退给刘本昆夫妇。但当工作人员找到他们时,他们拒不接受。在他们看来,既然钱已经捐出去了,就没有再收回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刘本昆回国后,虽然后来被任命为中国银行总行国际部副总经理,但他们依旧保持着简朴的作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休后,刘本昆身患疾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因而他们的生活并不宽裕,只要他们接受了这40多万,他们的生活就能好很多。但多利却决定用这些钱以刘本昆的名义成立一个基金会,用以表彰银行的优秀员工。

次年,刘本昆病逝,儿子在香港发展,多利选择一个人继续留在北京生活。此时,她已经80岁了。

2007年,中国银行的员工为多利举办了89岁的生日会。在生日会上,她还满怀期待地表示能在北京迎接自己的99岁生日。然而,天不遂人愿,在她95岁时,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利的一生充满了爱心与奉献,她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