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这段时间,高考出分、录取工作即将展开,中考也将开始,可以说,这是社会最广泛关心教育,特别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时期。

今年与以往相比,对此话题的讨论可以说提前达到白热化了。这很大程度源于江苏涟水中专在读女生姜萍的励志故事所引起的“核反应”。

前面连续写了几篇有关高考、教育、成长等文章,可能是我浅尝辄止,或者表达不到位,一些网友明显没有真正读懂这些文章背后的深意。那么,今天,我沿着前面的文章,直接来探讨,说下我的看法。

说到高等教育,网上有相当的言论认为,我们国家,一流的人才去了国外,现在国内挑大梁的大都是二流人才。

我对这个观点不是很认同。我认为真正的一流人才,其实大部分还都在国内。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将部分二流人才误当作一流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真正的一流人才群体,往往是如“野生”般自然成长起来的。这些人中的相当部分,具备极佳的天赋与品质,勤奋且上进,有很多还来自普通人家。他们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很有感情。

但是,以早些年的情况,他们在教育资源和物质条件上缺少充足的支撑,大都以“璞玉”的状态成长,很多人以简单自然的方式,通过高考,更多地进入了国内次一流大学。这些人其实是真正的“学霸”,真正具有“一流人才”潜力的目标培养群体。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航天、军工、科技等重大领域,非常多的领军人物多毕业于“国防七子”等次一流大学(这里不做具体例述),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北大、清华等一流名校。

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天赋,在看似不那么耀眼的平台上默默耕耘,最终绽放出璀璨光芒,为国家众多领域重大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人才,也就是被很多大众一直认为的“二流人才”。好吧,也许是为了更好“保护”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被大家认为的“一流人才”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从天资、禀赋等方面来看,并非是国家最需要用顶级资源去精心打造的群体。但他们利用自身丰沛的教育和物质资源作支撑,谙熟各种规则和门道,后天用力精准训练,最终成功进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被重点培养。这等于挤占了一些真正的“一流人才”的成长机会。

对于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出现这样的情况,确实合规合理,国家也知晓,但却没有办法。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还是有差距的,人才选拔和培养也一样。

而最为尴尬的是,这些进入国内一流高校的所谓“一流人才”中的相当一部分,最后却选择远走他乡,成为他国的人才。这不仅是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更是对培养他们的这片土地的辜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到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高考制度。高考制度历经很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相当成熟,目前确实也没有其他制度可以完全替代它。

因为高考为众多学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理想的大学。如果这一制度动摇,那将会引发教育领域的巨大混乱,无数家庭和学子的未来也将陷入迷茫和不确定,将是社会的灾难。

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肯定和坚持正常的高考制度,就否定通过有关指定类别的竞赛等特殊途径的招考办法。诸如降分录取、单招等方式给特长生以快车道。如果这条“小路”不通,也将会导致大量的“偏才”或者特殊人才,无法得到合适的培养和发展机会,这对各个领域来说都是重大损失。江苏涟水中专在读女生姜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的经历引发了社会对于偏才或特殊人才培养的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偏才”在其擅长的领域往往有着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如果给予他们合适的机会和培养,他们很有可能成为该领域的顶级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偏才”成长为顶级人才的社会价值固然重大,但综合性管理人才、领军人才对于国家战略发展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仅有优秀的专业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具备德才兼备、能够集大成的优秀管理人才来统领全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他们的协调和指挥,优秀的顶级人才就如同散沙,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经国纬政的集大成的综合性人才更是不可或缺。他们能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国家的发展方向,合理调配资源,促进不同领域人才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国家需要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在人才培养的早期阶段,要注重发现和挖掘真正具有天赋和潜力的孩子,无论是在普通家庭还是特殊环境中,都不能错过那些“野生”的一流人才苗子。

其次,对于通过各种途径选拔出来的人才,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茁壮成长。同时,还要加强对人才的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减少人才流失的现象。

在教育制度方面,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高考制度,使其更加科学、公平、合理,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大学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社会文明进化,时代的持续进步,对于前述的“璞玉”般的、国家焦心以待重点培养的目标“一流人才”,正在不断迎来重大利好。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免费或者廉价教育资源和知识的共享利用范围不断扩大,任何学子只要他愿意,都可以得到很多最顶级的教育资源,与那种有大资源、强团队“训练包装”的群体,在教育和知识获取上的差距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德法兼治,舆论监督,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教育信息趋向均衡对等,这一改过去多少学子的高考盲撞和人生误行的无奈。

比如,6月17日,教育部首次上线“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免费向考生开放使用,帮助考生“选大学,选专业”。有这样的权威公开的大数据支撑,大家没有了信息差和信息盲区,无疑是考生的重大福音,有利于更加公平合理选拔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拔、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一个永恒的期望。今天,在复兴之路上驰骋,这一期望越来越迫切,也理应越来越有希望!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 微信公众号:zgmjply(评论员解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