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赛事的赞助席,从来都是观察全球经济的晴雨表
全球经济晴雨表
2024年欧洲杯共有13 家「全球合作伙伴」,其中,中国有五家,位列赞助来源国第一。
赞助企业并未透露投入,但根据过往数据粗略估算,每家至少向欧足联支付4000万欧—5000万欧元(约人民币3亿-4亿),商业权益包括赛场广告、赛事期间独占营销、以及欧足联今年力推的虚拟广告等。
尚无办法统计出有效的销售转化,但行业默认的公式是:50%的赞助费是无效的。此外按惯例,品牌要留出赞助金额的2-3倍,用以推广自己赞助商的身份。
为一个区域性赛事投入4亿到底值不值得?
本届欧洲杯的直播信号覆盖200个国家,预计吸引全球50亿观众。 即便被诟病商业开发远不如世界杯( 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总收入75 亿美元),但2023年年底离 揭幕战还有半年,欧洲杯就宣布完成主体招商,总收入约24亿欧。
本届欧洲杯13家官方赞助商
「你不能按一个市场来对待、操作欧洲市场,这也是它的难度,欧洲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难啃的骨头。 」海信国际营销副总裁韩建民曾说过。 海信赞助过三届欧洲杯,从2016年法国欧洲杯起,也是欧洲杯历史上首家中国赞助商。
中国品牌亮相全球体育赛事始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而大规模、系统性投入全球顶级赛事是这十年的故事,背后暗含全球经济的变化。
本届欧洲杯新晋赞助商比亚迪取代欧足联传统赞助商德国大众后,《德国之声》指出 这是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作为 2006 年后德国本土举办的最大规模赛事,汽车赞助竟来自一家中国企业?
文章的标题《欧洲杯在赞助商上看中利润而非爱国主义》也酸溜溜的: 「过多谈论金钱可能会侵蚀足球官员所依赖的商业基础。 」
据英国数据分析咨询公司 Global DATA 统计: 早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中国就以 13.95亿美元超越美国11 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赞助国。
全球顶级赛事的赞助席从来都是观察全球经济的晴雨表。
比亚迪取代的正是这两年被新能源汽车冲击的德国大众,据说,大众连竞标都没有参与; 而海信在2006年取代的是在海外经营不善的夏普; 再往前,海信取代索尼成为世界杯赞助商; 更早之前,三星取代摩托罗拉开始赞助奥运会。
日韩接棒欧美,中国取代日韩。
难怪有人说每一届赛事赞助商更迭背后是「新时代的到来,旧时代的翻篇。 」
为赞助欧洲杯算笔帐
赞助顶级体育赛事到底划算不划算?
要看赛事覆盖的目标市场受众是否匹配企业的需求,以及接下来的业务规划。
五家中国赞助商 海信、支付宝、速卖通、比亚迪和vivo对欧洲市场有相似的饥渴,但身处不同的阶段。
支付宝和比亚迪在新手村: 刚完成重组的蚂蚁金服把全球化列为重点,欧洲杯可以推广支付服务,一位在德国看球的朋友告诉我,赛场周边的很多德国商家都接入了支付宝服务;
比亚迪在2023年以300万销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但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市场所占份额不到1%,让欧洲接受中国新能源汽车,难度不小,但2024年,比亚迪志在出海。
第二次赞助欧洲杯的vivo常年在欧洲市场受专利诉讼的干扰,亟需建立更正面的品牌形象。
速卖通是第一次赞助欧洲杯,尽管已经成为欧洲第一大跨境电商,月活跃用户超过 1 个亿,身后是伺机而动的Temu,Shein ;它不 卡位,竞品就会赞助。
海信作为赞助过三届欧洲杯的资深玩家,在欧洲市场早就打下根基: 近万名欧洲员工, 5个生产基地,6个研发中心。 2023年,海信的海外市场收入从8年前占全年总收入的20%升到 43% 。 延续赞助是传统,也是近些年「品牌高端化」的策略。
海信还拿下了欧足联历史上首次开放的 VAR 显示独家权益。 比利时对阵斯洛伐克的小组赛中,比利时球星卢卡库两粒进球均被VAR判定无效,为2024年欧洲杯奉献首场爆冷。 欧洲杯51场比赛,裁判场均回看一次VAR,球迷对VAR的要求是值得信赖、关乎公平,这也意味着海信品牌与可信度、责任感联在一起。
长达一个月的欧洲杯,赞助商的收益估算还包括带有品牌Logo的比赛视频物料,可以投放到社媒、经销商和线下门店。
评估赛事收益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这是一个长周期的行销策略,至少投入5-10年,用户的心智认知是长期养成的。TikTok曾在2020年赞助过欧洲杯,时隔四年,不再赞助,也很少有人把足球和TikTok联系到一起。
连续赞助过9年顶级足球赛事的海信,估算收益比较有说服力:
2016年,海信 第一次赞 助法国欧洲 杯,平均每场比赛广告植入8分钟,直播镜头捕捉广告围栏累计3分钟,同年海信在法国销量提升300%,全球知名度提升6个百分点,
再以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为例,「中国第一,海信第二」的口号触达效果仅次于卡塔尔航空; 海信在海外的用户群体中有35%的人是通过本届世界杯认识的; 品牌关键词提升最快的是「国际化」、「技术创新」、「智能化」、「匠心精神」 ,尤其在阿拉伯地区效果明显。
盖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曾出过一份海信投放足球赛事的报告: 自2016年第一次赞助欧洲杯到 2023 年,海信在海外品牌知名度从 37% 提升到 54% 。
2023年,海信营收2000亿元。 其中,海外收入从 234亿元增长到858亿元,自主品牌占80%。 2024年一季度,海信系电视全球出货份额 13.6% ,稳居全球第二。
《将体育赞助纳入企业营销职能: 一项国际比较研究》一文指出:赞助体育赛事是品牌全球化最好的加速器。可口可乐、耐克、还是索尼、三星都曾通过与世界顶级赛事捆绑,实现品牌全球化。
身背百亿负债的三星赞助了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开始长达10届的奥运营销战略,而后打败索尼成为「全球第一」;
可口可乐超越百事可乐占据全球市场70%份额的关键一战,是从1950年赞助巴西世界杯开始;
以跑鞋起家的耐克,通过捆绑世界杯成功进军足球。 到 2003 年,耐克的海外收入超过本土。
一位海信负责海外营销的朋友告诉我,赞助欧洲杯这类顶级赛事的隐形收益还包括拓展客户关系,西方是体育大国,曾经有一个客户在犹豫选海信还是选另外一个品牌时,看到了海信赞助的赛事,一个品牌敢花大钱在欧洲打广告,是有实力,有远见的体现; 包括和各地政府的合作,赞助顶级大赛是很好的背书。
造船出海
2016年,海信第一次赞助欧洲杯,在脸书使用欧洲杯 logo发布内容,有不知情的海外消费者指责:这是侵权行为,你们知道吗?
那一届欧洲杯最大赢家是首次夺冠的葡萄牙,也是海信。 2016 年,海信在欧洲市场销量提升 65% 。
一个家电品牌与一个国际顶尖赛事的连接,是中国企业出海20年的剪影。
中国企业出海1.0阶段始于加入WTO,向全球输出低附加值的商品,换取外汇,拓展市场; 那时,以联想为首的中国公司尝试收购海外品牌,打入国际市场。 中国还是廉价制造的代名词。
出海2.0阶段在2013年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大批工具、游戏、电商类软件奔赴海外,掀起流量大战。
出海3.0阶段相较以往有质的飞跃: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海外再造一个中国」既是供应链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品牌的野心: 产能在地化,经营本土化,供应链安全化,品牌跨文化。
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品牌。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相继拿下拉美、东南亚市场; 成立两年的Temu是仅次于亚马逊的美国第二大电商平台; 蜜雪冰城海外开店2000 家;还有 更早在东南亚市场站稳的中国手机。
海信算完整经历过三个阶段的出海。2004年,海信全国销量第一,2006年确定「大头在海外」。
20年前,欧美主流市场被日韩产品占据,海信的海外营销费只有三星的10% 。 一位2010年加入海信,被派到美国的海信员工和我聊天说,最初海信在海外的战术是一个区域一个区域打,先拿大渠道,选什么渠道「看索尼进什么渠道,我们就进什么。 」
凌晨3点赶第一趟飞机,8点走进客户办公室介绍品牌,「人家连眼睛都不抬」,好不容易入驻像沃尔玛这类大渠道,觉得是里程碑,然而只是开始。
美国主流渠道对品牌的考核非常严苛,但凡有一个型号卖不好,第二年就要下架,「卖掉后能不能快速补货,售后问题造成退机,能不能第一时间处理? 当年没经验,对国外的渠道理解太浅了,没配备足够的渠道服务团队, 后来我们不得不从一个很大的渠道退出,仔细研究竞品怎么做,两年后再重新入驻。 」
大概摸索了十年,海信才覆盖美国90%的主流线下渠道。
海信曾在美国卖过一款在国内很畅销的轻薄电视,销量平平。产品经理走访后发现: 美国居住面积大,不像国内追求外观的轻薄、更喜欢硬朗风格,技术参数好的产品。
还有一个例子是冰箱。
海信在南非推出过过一款「奇怪」的冰箱: 机身挂镜子,中间打洞放饮水机,是当地的爆款。 南非主妇爱美,喜欢在厨房照镜子,同时爱喝凉水。
海信已经退休的董事长周厚健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海信出海就是「造船出海」。 国际化一定要把研发、供应链、产品、品牌全部放到海外。
这也是中国企业出海必须历经的三个阶段: 先把产品卖出去,再把研发供应链放到海外,最后塑造一个国际品牌。
从2008年赞助澳网,F1红牛车队、美国纳斯卡汽车赛,到赞助欧洲杯、世界杯,海信找到了一条以体育营销塑造品牌高端化的路径。
根据第三方调研公司: 约四成全球消费者认为海信是一个国际品牌。
2024年欧洲杯,海信的最新广告语「中国第一,不止于世界第二」。 从 「世界第二」到「不止于世界第二」,海信的野心背后是持续在海外投入技术、品牌,成为一个真正赢得全球口碑的世界品牌。
《海信史》写过一个小故事:1991年12月23日, 新上任的厂长周厚健清晰地记得老厂长临走时说的最后一句话:「在地图上点一点,这个愿望我没实现,愿你们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作出努力,在世界地图上点一个又一个点。」
那一年,海信还叫「青岛电视机总厂」,当年的一个老工程师在9英寸的海信电视前看完世界杯决赛后念叨: 「人就跟一个火柴棍一样,根本看不清。」
READMORE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