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还是更糟?”

你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十分荒诞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的常识里,还有谁不想过更好的生活呢?

但常识也往往出错,许多人虽然表面宣称自己想要前者,但潜藏在意识之下的认知模式反而将其推向后者。

积极心理学家、可能性心理学创始人、哈佛大学心理学系首位女性终身教授埃伦·兰格在新书《无意识顺从与觉知》中,采用半自传的形式,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实验、日常事件向我们阐述了背后的原因,而这足以颠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引领我们真正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为什么不成功?

——无意识顺从的典型思维

兰格教授提出我们的思维具有3个层级。

拥有第1级思维的人凭感觉看待事物。这一级思维的人想到什么就去做,而不考虑任何风险。

拥有第2级思维的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理性的,并且只能从这个角度看待事物。这一级思维的人可能会把人生的很多事情当成理所当然,比如“一旦我能挣到一个小目标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在无法达成目标时就会产生负面情绪。所以他们经常出错,但又不知道错在哪里;经常失望,但又不知道怎么不失望。

拥有第3级思维的人会多角度地看待事物。这一级思维的人会去探索人生的各种可能性,能够接纳生活的不确定性,也能尽最大努力去让当前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与积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模式基本上都属于1、2级思维。

这两级思维就是兰格教授所认为的无意识顺从(mindless conformity)思维。它是一种固有的认知模式,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许多表现、行为等。

我们常说“想到”和“得到”之间存在鸿沟,但是有意识的“想要”和无意识的想要也存在巨大的差距。无意识顺从就是一种无意识下的想要。

我们确实能够意识到自己想要更好的生活,然而遗憾的是,1、2级思维中的无意识顺从却将我们推向了让这种向往的对立面。

无意识顺从的日常表现

1.原来这些都是无意识顺从?

那么,我们会对日常生活中的什么无意识的顺从呢?

先来看一项研究。医学上规定血糖水平高于5.7%的人具有患糖尿病的直接风险,将其称之为“糖尿病前期”。假如你的血糖水平被诊断为5.7%,你会如何反应?你可能认为你将立马行动起来改善自己的健康。

但实验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通过对血糖水平为5.6%和5.7%两个群体为期5000天的观察,结果发现5.7%的人群在此之后的血糖水平不断飙升,而5.6%的人群却始终低于5.8%。

仅0.1%的差别却能带来截然不同的反应,因为我们认为5.7%是区分我们是否患有疾病的边界。然而实际上,内分泌专家认为5.6%和5.7%的血糖水平差异在医学上并不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我们做出不同反应的逻辑是什么呢?兰格教授在书中提出是因为我们无意识地顺从了“规则”。

我们根据已经被我们内化了的规则给自己贴上某个标签,然后在这个标签下,设想自己应该做出什么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对规则的顺从是自然发生的,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到这并不对。

除了健康状况以外,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自己的人格、外貌、智商、颜色偏好,甚至群体贴上的不利标签,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但是,规则是谁制定的?当规则给我们带来危害时,我们还需要严格遵守吗?我们无法摘掉规则所赋予的标签吗?

看过兰格教授的书后,你会有一个清楚的答案。

2.在什么中无意识顺从?

无论何种决策,本质上其实都是猜测。 之所以后悔,是因为我们过于重视决策结果。 人不可能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做出决策,而做出的决策也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

但我们在无意识中顺从了决策一定会带来预期结果的结论,并认为当下就是确定的。这也是典型的第2级思维,使用理性来进行判断。

然而现实是,生命中固有的是“不确定性”。不能认知到这一点的人会无意识地顺从现状,幻想当初的自己做出了另外的决策,与此同时就无法看到未来的其他“可能性”。

因此与其臆测另一个决策的结果,不如从现在开始接受不确定性,意识到决策的主观性。“不是做正确的决策,而是让做的决策正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兰格教授在书中还探讨了其他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的无意识顺从过程,例如“控制”“社会比较”等。

你可能会大吃一惊,“我们所经历的无意识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

怎样才能不后悔?提升觉知水平

无意识顺从使我们本来期望更好的生活变得更糟,那“我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就能更好吗?”

答案自然是可以。

兰格教授提出,“觉知”(mindfulness)就是摆脱其负面影响,带领我们走向更美好人生的关键因素。

觉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即“主动注意事物的变化”,它可以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时刻。但我们总是因为缺少觉知而错失生活中的许多美好。

兰格教授也用大量的篇幅为我们提供了几种提升觉知水平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转变思维

多角度的第3级思维带我们走出泥潭,从其他角度来觉知我们当前的处境。第3级思维是对抗无意识顺从的思维形式,只要我们觉知到血糖水平、及格线、智商分数等只是一个可以变化的数字,并不是某种不可更改的标签,就能摆脱对其的无意识顺从,更加积极地去维持健康。

2.身心合一

身体与心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慢性疼痛会带来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也能导致身体疾病。尤其主观意念的影响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刻。下一次减肥,想象自己正在大快朵颐,这也能产生饱腹感。

3.关注变化

生活具有“不确定性”,但我们往往会对这样的变化“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试想一下当你的朋友问你,昨天你们见面时他穿的什么衣服时,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吗?可能需要犹豫很久努力思考,结果也可能是想不起来,因为我们往往不会主动地去关注细小的变化,而是停留在“确定”上。但未来蕴含在当下不确定的变化之中,去觉知身边那些微小的变化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觉知传染

觉知能够传染。在观看体育比赛时,往往能看到运动员遇强则强、遇弱则弱,觉知也一样。与觉知水平更高的人待在一起,我们也能自己提高自己的觉知水平。寻找身边觉知水平更高的人,观察他们,并向他们学习。

小时候的我们也许都相信世界上存在“超能力者”,他们能用自己的意念做到任何想做的事情:隔空让铁勺弯曲,能预知未来,读心等。

随着成长,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超能力”都是魔术或者暗示。最悲哀的是,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都无法单纯依靠意念做到。

但令人欣慰的是,兰格教授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这个发现并不对。

我们只是在无意识中顺从了他人制定的不合理规则、顺从了自己僵化的负面思维模式、顺从了无法接受生活本身就是具有不确定性。

一旦我们能够升级思维,看到其他“可能性”,提升自己的觉知水平,我们就可以摆脱对自己及生活的认知局限,依靠自己的主观性过好这一生。

我们还有这些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nd-

2024.6.20

编辑:楚旂 | 审核:Y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