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前还只是流传的是考察名单,也就是说,苏博士当时只是以笔试、面试第一的名次,被作为考察人选,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这个不确定性,不是说苏博士考察的时候过不了。而是我们有预期这个考察基本上都能过,不存在什么竞争。但是我们还觉得,斯坦福的苏博士可能会放弃这个工作。

当然最后有一些惋惜,因为在拟录用的公示里还是看到了苏博士。

令人惋惜的地方,归根结底是一个斯坦福的名校博士,而且是一直品学兼优的情况下,最后可能选择了基层的公务员。这是一种比较反差的对比。

在这种惋惜之上,显然有更多的筹码。

比如从笔试面试成绩来说,我们看得出来苏博士是一位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与竞争对手相比,其成绩高出了几个分数段。

如果说面试过程中,大家也许会对博士学历抱有光环效应,那么笔试这种几近乎于全盲的信息状态下,苏博士依然比别人高出几个分数段,这就说明他是有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的。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最后导致选择了这个基层公务员岗位。

相比于其家乡来说,他所上岸的灵璧县虽属临县,但依然有一定距离。

可能是想离家更近一些方便照顾老人,也可能是厌倦了大城市的快节奏想回到小城市生活…诸如此类的猜测,原因我们也不得而知。

可惜吗?当然可惜。

前不久看了一个数据,国内高校培养博士的成本,每年大概在30万左右。

这其中包括高校对学生的后勤保障、薪资,为教育学生而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等。

我想,斯坦福的博士,背后对应的培养成本也一定不低吧,如果计算上相关的公派留学项目(如果有的话),那这个成本也会对应增加。

这么算下来,一个博士周期怎么也要有百十万了。这样的人才,流向了基层,是好是坏呢?

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尊重苏博士的选择。

投身基层,我相信苏博士去了不是为了躺平,反而他的光环和学历,会让他在基层找到更多空间。

有能力的人,在哪里都会显现出来,诸如此类的经历,也许更适合磨砺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