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25日,纽约曼哈顿的联合国总部,一场意义非凡的投票正在进行。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的会场内,灯光明亮,庄重而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们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手中的投票器代表着他们国家的立场。

“结果即将公布。”联合国秘书长乌·丹特安稳地说道,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整个会场。随着他的声音落下,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显示屏上。

屏幕上,数字迅速跳动,最终定格在一个惊人的结果上——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

中国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回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会场顿时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忍不住露出了微笑,他与周围的同事们紧紧握手,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欧洲唯一的一张反对票竟然来自一个地中海上的小国这一批票虽然没有对结果产生任何影响,但依旧让人们感到疑惑。

这个地中海上的小国,为何要在几乎全欧洲都支持中国的情况下投下反对票呢?

艰难的回归之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联合国在旧金山宣告成立,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被赋予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然而,内战的阴霾很快笼罩了中国的天空。

1949年,新中国成立,蒋介石退守台湾。在国际社会的舞台上,中国的代表权问题成为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必须回到国际舞台,赢回我们应有的地位。”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坚定地说道。他的目光坚定,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然而,现实却异常艰难。美国扶持蒋介石,试图用他来对抗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骤然紧张,联合国成为美苏冷战的另一个战场。

联合国总部大厦会议室内,各国代表济济一堂。苏联代表马林科夫面色冷峻地站起来,“我提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回荡在大厅的每一个角落。

“反对!”美国代表杜勒斯几乎是立刻起身,态度强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争论,在之后的20年里反复上演。尽管如此,中国并没有放弃。周总理和外交代表团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外交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返联合国。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西北的荒漠中,一道蘑菇云腾空而起,震惊了世界。这一刻,中国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向世界宣告,中国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事务,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尽管有了原子弹和国际支持,中国的重返之路依然充满荆棘。每次投票,美国都会拉拢其盟友,想方设法阻挠中国回归。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国内的问题日益严重。越南战争的泥潭让美国焦头烂额,国内的反战运动愈演愈烈,经济也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这让中美关系开始出现缓和的迹象。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这次会晤为两国关系带来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经波折,峰回路转

1971年10月,联合国总部大楼内,正举行着一场举世瞩目的会议。此次会议的焦点,是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

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和团队紧张地坐在会场一角,等待着最后的投票结果。

“赞成,赞成,反对...”每一个字仿佛都在心头敲打。终于,最后一张选票被揭晓,中国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提案。

“我们成功了!”乔冠华激动地站起来,紧紧拥抱着身边的同事,眼中闪烁着泪光。

会场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代表们纷纷起立,为中国代表团送上祝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场投票中,美国弃权,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投了赞同票,少部分弃权,唯有一个国家投了反对票——马耳他

唯一反对票的背后

马耳他是位于地中海中部的一个岛国,国土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口大约50万。就是这么一个大部分人几乎都没有听说过的欧洲国家,投了反对票。

这不免让人深思,为什么马耳他要投反对票?

事实上,马耳他从1815年到1964年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一直到1964年时才宣布独立,并成立马耳他共和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的土伦舰队在马耳他靠岸,并强行占领了马耳他。1800年,英国继法国之后进驻该地,并在1815年,依照《巴黎条约》的规定,将马耳他据为己有,一直到1964年,马耳他终于实现了独立。

所以,1971年,当马耳他在联合国投下反对票时,这个国家也不过才刚刚获得独立7年。这此期间,中国不曾与这个国家发生过任何摩擦或产生矛盾。因此,马耳他投反对票大概率是受了别国的影响。

虽然马耳他在1964年已经实现了独立,但长期的殖民统治,致使该国短期内很难摆脱此前殖民统治的影响。

它在经济和军事上深受欧美等大国的影响,因此这张反对票,实际上是部分欧美国家意图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关系本就存在许多复杂的因素,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压力。不管马耳他是出于迫不得已,还是想向他国示好,这一张反对票无法撼动中国以压倒性优势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一天不仅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一步。在这条重返之路上,中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结语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投票的那一刻,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回归。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见证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崛起与不可忽视的地位。

马耳他的选择,虽然与主流意见相悖,但也揭示了小国在国际舞台上所面临的困境与压力。尽管如此,这并未动摇中国坚定不移的步伐。中国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在国际关系中展现出智慧与包容,用行动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重返联合国,不仅仅是对自身权利的恢复,更是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调整。它昭示了一个曾经被压制的民族,在漫长的奋斗中重新崛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光辉时刻。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国际关系中的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着深远的历史与现实考量。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那段艰辛的岁月,更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无论面对多少反对和挑战,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走向未来,继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细节》——吴妙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