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伶仃洋上一条绚丽的彩虹

党建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伶仃洋上,一条彩虹飞扬港珠澳三地,泛起斑斓星光……

当你乘着汽车行驶在55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上,迎着爽爽的秋风,体味着飞越大海的感觉,那是何等的心潮澎湃、梦幻诗意:海豚在水面上排列着追赶车流,鹭鸟则在一旁飞翔——这是今天我们在伶仃洋上谁都能享受到的美景与通途。

稍稍了解一下港珠澳大桥的与众不同:首先是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在海洋上建过如此长的大桥;整个工程最大的建造难点是中间有段6.7公里长的潜入海底深处的隧道,以及连接主体桥梁与这海底隧道的深海之中的两个人工岛。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不破坏伶仃洋的海洋生态、不影响珠江口的海上航运及不改变香港飞机场的空中航运路线。这样的工程难度在世界海洋建桥史上前所未有,许多技术必须独创。中国人行吗?全世界同行都瞪大了眼睛……

造桥的第一大难点是要在大海深处筑建两个人工岛,有了人工岛才能把海底隧道联结成海底通途。然而大海之上的“人工岛”到底如何建?

在海上竖起一排18层楼高的大钢圆筒,每一个大钢圆筒高50米、直径22米,重达550吨,然后将它们排列成珍珠项链形状的两个大圈子,由此实现快速筑岛——敢想敢为的中国工程师如此设计。

可如此大的钢圆筒在哪制?谁来制?大且不说,质量要求绝对世界一流,还须确保120年的使用寿命。最后找到了上海振华重工。

然而“振华”也是头一回遇到如此“大活”:用什么办法将厚达1.6厘米、高50米、宽70米的巨型钢板焊接起来,这也着实难为了大家。

“振华”还是有招:动员企业内部所有干过20年以上焊接工作的能工巧匠齐上阵。于是,人们看到一群老匠师蹲在地上,手持火焰熊熊的焊枪,将一块块将近半个足球场大的大钢板曲卷,焊接成大桥所需的巨型钢圆筒,然后又把这些大钢圆筒一个又一个竖起来,总共120个。“太壮观!”“振华”人乐滋滋地讲起这一幕。

超大型钢铁结构物,有时仅仅多出一个技术指标,就可能是一道世界级难题。制造好的120个大钢圆筒,运达千里之外的伶仃洋造桥的施工现场。但工地上遇到了另一个难题:怎么将这些大钢圆筒在海洋中结结实实地插放好,状如“篱笆阵”,并能牢牢地固定在深海而达到筒与筒之间不渗水。这一工序在技术名称上叫“密封止水”,它的材料结构叫“副格”。

会开了几天几夜,仍无结果。

虽为副格,但个头上必须同是50米高,体形上则如弧形的钢铁“翅膀”……世界上没有可资借鉴的技术,一切都得靠中国工程师自己创造与制造。年轻的工程师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他们来到基地后迅速投入了为大钢圆筒铸造钢铁“翅膀”的紧张工作。

年轻的基地,年轻的心。这群80后、90后青年甩开膀子与天、与海赛跑,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善了厂区设备和生产条件。在完成第一个副格成品之后,又调整战略,创建双线并发的生产线,从而使一日产两片副格提高到一日七片。时任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得知后,亲临制作现场。当看到昔日一片荒滩转眼间成为13万平方米预制厂时,他不由得心潮澎湃。

大钢圆筒筑岛的复杂性仍在一步步升级。现在,他们迎来将大家伙插入海底的工序,这一工序在工程上叫“振沉”,即通过强大的振动力量将其沉下。想象一下,眼前有一个18层楼高的钢铁巨筒,要把它往下沉压几十米,你有什么办法?大家或许会想到用千斤巨锤。但这般千斤巨锤又由谁造?千斤巨锤真的能把如此巨大的钢铁大筒压入海底吗?怕是牙签掏水泥地,一点儿用都没!

怎么办?工程师们有办法,他们想到了用一种振沉器。用电流振荡的力量代替千斤顶或巨锤,将如此庞然大物下压使其沉降。最后的方案是:采用8台振沉器,合力而作。

试验地放在天津。领队的孟凡利带领团队在试验时一下列出100个难题,这些难题都得在试验场上解决,否则一个18层楼高的大钢圆筒放到海洋深处,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

试验是1∶1的,18号人对付几十吨的一个钢铁“大疙瘩”,光翻腾一次,就得累脱三层皮。副格已经试验近百次了,这样的倒腾还要有多少次?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孟凡利辗转难眠,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和试验人员一起想到了试验失败可能的症结所在:振沉器有密密麻麻的齿轮——是不是因为齿轮没有调对所致?想到这儿,孟凡利等直奔试验现场,随即与在场的一群工程师工作了起来……这一动手果真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一对齿轮差了两小格。就这么一点儿小毛病,差点毁了120个“钢铁巨人”的诞生和整个大桥的人工筑岛计划!试验成功的那一天,孟凡利团队的18名工程师喜极而泣。

若干天后,伶仃洋上的人工岛关键之战——大钢圆筒入海围岛工程开始。“那场面才称得上惊天动地、气势恢宏呵!”孟凡利这样形容。

在大海中用8台大锤进行组合联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工艺,近千吨的“大锤”系统,必须做到步调一致、分毫不差。

2011年5月15日清晨,伶仃洋等待已久的筑岛工程正式拉开战幕——

“振沉开始!——”现场施工指挥孟凡利一声令下,大钢圆筒顶上的8台联动大锤轰鸣,那十几层楼高的大钢圆筒以999‰的精确度垂直而下,直插大海深处……

“报告林总:首振大钢圆筒圆满成功。请指示!”10分钟——似乎是眨眼的工夫,孟凡利便向林鸣报告。

“太棒了!热烈祝贺!”林鸣兴奋地拥抱孟凡利,说:“大孟,第一个做得这么好,以后,每一次振沉都要当作第一次,稳扎稳打,才能做到最好!”

“是!每一次都当成第一次!”

正是靠着这种信念与要求,西人工岛工程战斗拉开帷幕之后,大钢圆筒振沉从一日一筒,到一日两筒,再到一日四筒……最后,整个人工岛工程比计划快了两年之多!

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最难的关键性技术是由33节巨大沉管连接而成的海底隧道工程。每节沉管重约8万吨,相当于一艘重型航母的满载排水量。除了重量外,最复杂的是沉管需要沉入几十米深的海底,而且必须保证120年内“滴水不漏”。一旦漏水,如果水量过大,整个隧道就会被淹没,随之大桥也将被中断……千亿元造价的大桥将毁于一旦,后果不堪设想!

海底沉管怎么造?这是造桥人遇到的第二个世界级的超难题。

“还是一句话:拿出中国人的智慧和创新劲头来,不信我们搞不成!”中国工程师们的志气是在血管里涌动的。

海底沉管,是个大个头,每个180米长、37.95米宽(可以满足来回各三个车道及一个设备道)、11.4米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个结构不仅要在海底承受每天来来往往的车水马龙,还要保证120年的寿命,称之为港珠澳大桥的“心脏工程”毫不为过。

首先,要找一块能造这么个庞然大物的地方。很快,在伶仃洋岸头,找到了一个叫牛头岛的地方。

一座现代化预制厂在牛头岛迅速崛起,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时间不等人啊!

2011年8月16日一大早,东西两个人工岛建设热火朝天,林鸣登岛向两个工区安排新一轮施工任务,随后便上了快艇,直奔牛头岛。

“没有沉管,就没有岛隧工程。牛头岛是大桥的‘牛头’,你不牵住它,大桥建设就等于零。”牛头岛上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知道自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岛上,无论是封闭的车间,还是林立的混凝土搅拌泵塔及立交桥式输送系统,都规范有序地运转着。

180米标准长度的沉管,在预制车间里被分成8个节段预制生产。整节沉管,是靠8个长22.5米、宽

37.95米、高11.4米的节段管节,通过60束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像穿糖葫芦似的连在一起。这就是建桥工程师们口中常说的“绣花活”。

“99.9%的合格率,在沉管预制上就是不合格,因为那0.1%就是毁坏整段沉管的祸根;一天两天的技术指标符合要求,并不是真正达到了要求,因为大桥的设计寿命是120年,若50年、100年中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就是我们对大桥犯下的罪过!”工程师和预制人员每天都用这些数字来提醒自己。

沉管预制开始的那一天起,整个牛头岛就成了一个繁忙而激烈的战场,每天24小时灯火辉煌……

绑钢筋,扎钢丝,沉管节段的钢筋绑扎是需要人工操作的“手工活”。于是,人的手上功夫便成了这一道工序的关键点。手上功夫又是人的眼睛、心境和双手的灵敏度的合力展现。工人师傅在这里充分发挥了他们所具备的能力和功力。

在这支劳动大军里,有一群心灵手巧的女工。她们的专注与用心,把粗硬的钢筋与钢丝,变成了绣花的针与线……这样的钢筋笼排列在你的面前,就是一朵朵艳丽的花,就是一幅幅如诗的画,它不再让人感觉沉重与笨拙,相反它变得优美、华丽和动感。

沉管结构设计工程师吕勇刚把技术理念和要求,融进了一张张1.2米长的图纸上,这样的图纸他画了几百张、几千张……

“设计师可以天马行空,但工程师必须脚踏实地。”当吕勇刚看到自己设计的沉管走出车间、飘向坞池时,他的心如大海波涛汹涌:“那个感觉,就像自己是一只飞翔在海洋上的海燕,格外惬意,极有成就感。”

把33节沉管衔接起来一起沉入海底,就是港珠澳大桥所要的海底隧道。在海底安装沉管的过程,可以用“心惊胆战”“如履薄冰”来形容。

大桥的海底隧道共由33节沉管组成,这也是整个工程中技术最艰难的部分。编号为第十五节的沉管安装,一波三折,前后用去一年多时间。林鸣严肃地告诉团队:“我们没有一分钟的多余时间。第十五节所耗去的时间,必须在其他的管节安装中找回来。”

工程就是战场,一切都要靠拼!

现在是“最终接头”的最后时刻了:也就是衔接第二十九与第三十节沉管的那个长达12米的“牵手”——双边沉管的接头。

“‘最终’两字分量太重,它影响并决定着大桥建设者此前7年多建设长跑的成败。”林鸣这样解释。世界海底隧道史上,技术尖端之尖端,说的就是这最终接头。虽然它只有12米的长度,但其内部有密集而复杂的装置和花样万千的精密部件。

专家们反复推敲,最终将大家的智慧汇集一起,放弃了传统现浇钢筋混凝土最终接头,而是选择了一种创新型的整体式结构,即“三明治结构”的最终接头。

岛隧工程的副总经理尹海卿解释道:大桥最终接头的“三明治”,主要是指制作法中最关键的高流动性混凝土原理与制作工艺。一般的混凝土配比无法实现在钢壳结构里填混凝土,比如沉管、人工岛的混凝土配比都不能满足钢壳混凝土的要求。其他制品可以有一点空隙,但最终接头的钢壳混凝土必须无空隙。没有现成经验,只能靠摸索。原材料的配比先在试验室里做,然后做成1立方米的小试块,再到后来就做成大模型,最后到现场就做成了一个10立方米大小的试验品,一直做到整个玻璃墙那么大……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但最终成功了!

整个最终接头就像是个大仓体,它的立面全部都要用混凝土填实、填牢固。12米长的最终接头,仓体内共装置了304个大大小小的仓,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隔断、型钢、管线等。要在接头里把304个仓体浇灌满、浇灌密实和牢固,不留一丝缝隙,难就难在这里,技术要求高也高在这里——全靠研制的混凝土符合高流动性标准。

“但我们把这些高难度问题全给解决了!”尹海卿笑着说。

2017年3月13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大桥最关键的一个部件在进行最后的制造——最终接头的混凝土灌筑开始。执行现场施工任务的领班工程师张洪早晨7时就站在混凝土搅拌机前,向施工人员做了激情澎湃的动员,他有一句话响彻了牛头岛:“我们今天将要干一件创造历史的事!”

“大家有没有信心啊?”他随即又问工友们。

“有!”回应他的是地动山摇的声音。

3月26日下午2时15分,世界上最大的海底沉管最终接头,成功完成了混凝土浇灌……林鸣望着重新安放于深坞之中的6000吨的最终接头,向部属们一挥手,说:“走,牛头岛这边的事圆满了,现在去海上!”

5月2日,是安装最终接头的日子。

伶仃洋的这一天格外让人瞩目:船,有无数条,每条船都披红戴彩。船上的人也特别多,他们是各路专家、大桥各部门负责人和新闻媒体记者,他们都在共同期待最终接头的安装和大桥全线对接成功的最后一刻。

凌晨4时许,指挥船“津安3”、起重船“振华30”、拖运船“振驳28”及潜水船的工作人员全部到达伶仃洋施工海面。

“呜——”5时许,“振华30”长长的汽笛声撕破了清晨伶仃洋平静的海面,吹响了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终接头吊装的号角。

经过反复严格的调整、校对,“振华30”吊臂旋转到位,即将与最终接头连接。

7时许,“振华30”开始起吊准备。最终接头吊装过程中的姿态保持、旋转、落水等实时数据在指挥室不断闪烁。20余名工人在15分钟内,利落地完成吊装最终接头所用4根吊带的连接安装,随后陆续撤离。

7时20分许,指挥室传来指令:正式起吊。林鸣宣布:“主吊起!——”

超级大力士“振华30”将最终接头缓缓吊起,逐渐吊离安放最终接头的船舶“振驳28”。

“哇!才一会儿的工夫,最终接头已经吊起有4米高了。”

最终接头开始缓慢转向“振华30”与“津安3”之间的安装海域上。

9时许,最终接头进入海水中。

“再5米”“再降5米”……指挥室林鸣传来指令。最终接头缓慢进入深海之中。中午12时,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后12米的接头在30多米的海底成功着床……

“现在我宣布:最终接头安装成功!”中国交建总指挥的话音刚落,伶仃洋上的鞭炮声随即响起……瞬间,海洋上空映出一条绚丽的彩虹,将港珠澳三地照得满地光芒!

【何建明: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邓启东;初审:程子茜、陈佳妮;复审:李雨凡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直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学思平治】【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期刊报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