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死亡之谷”实现双向奔赴-佟艳辉|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全国工商联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谋定论道·中国企业家论坛 哲商对话·中国儒商大会 赢在商道·中国营销企划 健康中国·大健康医药产业网 国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 国研政情·谋定论道-经济信息智库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国稻种芯·药食同源-健康产业论坛 万赢信采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获得2023浦江创新论坛寻找青年的声音活动“青年先锋”称号、国科新研的佟艳辉表示:

成果转化产业集群生态体系建设需要“技术经理人+概念验证+金融赋能+产业引爆”四位一体的新型服务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缩短从基础研究到生产应用的周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死亡之谷”的鸿沟在哪里?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征途中,往往要跨越一系列充满不确定性的“死亡之谷”。包括科技成果面临的颠覆性创新理论与现有共识之间的鸿沟。因为科技成果往往具有市场不确定性,颠覆性创新又常常与当前的共识相悖,甚至超越现有思维定式,使得其难以被广泛接受。“你不能只是说说而已,成果转化是需要你构建一系列的要素来验证它真的有未来市场,并能说服别人的。”佟艳辉说道。

即使是在市场认知中被接纳了,但在努力构建从0到1的项目过程中,成果转化又经常要面临两个“死亡之谷”,即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和从产品到商业化的过程。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科技成果的转化创新成功率是非常低的。不仅因为科技成果的市场验证是一项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而且还需要构建一系列要素验证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周期比较长,过程也很复杂。

此外,有些领域缺乏底层基础科研深耕,低水平内卷也成为一大痛点。内卷过程中的每个参与方都在努力地实现自我价值,但却让整体的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内卷的关键不在于有竞争,而在于是低水平的精细化复杂。

从研发“内卷”、赛道“同质化”的原因来看,“内卷”背后,其实是缺乏长期在某一个领域的深耕,导致创新的没有根基。出现个别技术扎堆,行业内卷、挖墙脚、等问题。这些现象间接抬高了创新成本,对行业长期形成稳定健康创新局面带来了负面影响。基础研究决定了源头创新,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支撑,创新必然受到限制。

佟艳辉表示,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科学家们深耕基础研究,也需要投资人有过人的眼光和情怀,还需要监管界、产业界、资本端共同思考和协作,更需要项目成果在征途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方能成功突围“死亡之谷”走向真正的创新成功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破解“两张皮”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发掘真实需求,形成“高校院所底层创新能力+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室企攻关组合,能够弥补技术链、产业链的短板,实现从创新到产业的无缝衔接。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科技成果跨越“死亡谷”,更能提升现有产业水平,培育未来产业,是解决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的关键步骤。

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佟艳辉认为,需要在供需牵引上同时发力。“从科技成果供给端,借助高校、科研机构和人才资源优势,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从市场需求端,紧密围绕企业产品和服务创新需求,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真正实现‘对症下药’。”

“企业是非常清楚市场的真实需求的,他们对商业的嗅觉也是最敏感的。”佟艳辉表示,在策略实施过程中,要把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和科学家们的创新要素相结合,构建一个有力的概念验证体系。不仅可以确保高效协同需求的发现并解决核心问题,还能通过技术交流、学术交流、人才交流等方式牵引大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提高沟通效率。

据佟艳辉介绍,为提高转化效率,国科新研打造以“技术经理人”为核心的沉浸式服务模式,通过价值挖掘、顶层设计、概念验证、技术协同、ip打造、运营管理、资源整合、金融赋能等手段,全程深入项目,团队协作分工,实现科学家与专业团队的有效协同,“将一个人的行动转变成一个团队在行动,还可以结合外部团队和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项目的成功落地,为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多元化策略对人才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这句话是常常被提到的,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有时会呼吁“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的人才需求,对于这种矛盾冲突,佟艳辉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只有专人做专事,才能把一个优质的成果落地。这两个观点从来不是对立的,矛盾点在于是把这些要求都落在了一个人身上,还是一个可以协作的团队中。

“复合型人才是稀缺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但如果把对他一个人的要求拆分成一个可团队协作任务的话,那我觉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佟艳辉说道。

另外,佟艳辉提到,多元主体有序互动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四大主体,需要积极进行知识、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资源的交流和转化,以确保科技资源在转化过程中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要建立交互式、开放式的产业合伙人资源生态体系,来应对创新服务平台的打造过程中的人才挑战。”

谈及此次参加浦江创新论坛的感受,佟艳辉也对人才也发出了呼吁,她鼓励青年人要敢想、敢拼、敢探索,不畏艰难。“多元化的转化路径可以为每个科研人员提供更多选择,为他们的科研成果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使每位科技人才都能找到一条独属于自己的成果转化路径,在激发创新动力的同时,也可以为市场提供各类需求。”青年人不是有实力才去做,而是敢为人先,先去做才有希望!她坚信,通过不遗余力的努力,青年人能够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圈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技术创新vs企业需求,

成果转化应以哪个为先?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也是会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可以完成最终转化的,只是其中各影响因素的比例分配会有差异。

引导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转化策略,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自主开发、自我转化的能力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级形式。这种方法能够充分提速项目交易的时间,增加技术流动指数,提升技术转化的质量。“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供需关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我们常常采用这种方式,”佟艳辉说道,总结起来就是顺势而为,解决技术痛点,应对关键问题。

然而,谈到颠覆性创新和变革性技术时,佟艳辉表示,“其实我们往往对需求的认知是比较模糊的,并且超高价值的技术往往涌现于非共识领域。”变革性技术的出现通常需要更多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更多未知领域的探索。例如,上海作为一个技术高地,在基础研究方面拥有相当规模的科研院所。确切地说,上海比起其他城市在培育科技趋势、引领科技创新、创造需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更有可能会出颠覆性的创新。

编辑:殷倩 “ @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社、国科院研(山东)科技成果转化有限公司、上海科技”与浦江创新论坛中心联合出品-新闻采编·中国新闻采编!

跨“死亡之谷”实现双向奔赴-佟艳辉|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科院-国科院研究中心-国际科学院组织研究中心 http://www.sino-managerw.cn/v.php?info_id=13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