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天一到,天气炎热,蚊虫增多,一不留神,孩子身上就会出现一些小疙瘩、小红疹。

有些疙瘩和疹子会迅速蔓延,没一会工夫就从零星几颗泛滥到一整片,孩子又疼又痒,忍不住抓,让家长心疼又手忙脚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很多疙瘩、疹子难以分辨,万一用错护理方法或者用错药,反而会让娃更遭罪,尤其不建议随便涂抹痱子粉、花露水来止痒。

丁香妈妈汇总了夏季孩子身上爱出现的小疙瘩 / 小红疹,一一介绍它们的症状和护理方法,干货满满,建议收藏!

01.

汗疱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www.skinsight.com,NHS

● 症状

汗疱疹是一种特殊的湿疹,也叫出汗不良性湿疹、急性掌跖湿疹等,一般在春末夏初开始发病,夏季最严重,天气转凉时病情变轻。

汗疱疹主要发生在手掌、手指侧面、手指背面、脚底和脚趾。通常是许多针头至粟粒大小的小水疱,一般分散或成群发生,位置比较深,不容易挤破。

汗疱疹很痒,让人难以忍受,而且还会反复发作。

严重的时候水疱会融合、变大,有时还会有破损、脱皮或发红。

有时旧疱未愈新疱又起,水疱持续几周后会干涸、脱皮,露出薄嫩的皮肤,这时可能会觉得疼痛。

● 发病原因

汗疱疹属于一种变态反应,相当于是某些因素引发的皮肤炎症,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

有特应性皮炎 / 湿疹病史;

接触刺激物或过敏物,比如镍等金属;

精神因素,如焦虑、熬夜等;

● 如何护理

如果手上长了汗疱疹,注意洗手后及时擦干水分,平时养成涂抹保湿霜或护手霜的习惯;如果脚上长了汗疱疹,鞋子保持干燥和透气。

情况严重建议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膏来治疗。

一般是外用糖皮质激素,常规的药物有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药膏,通常每日 1~2 次。

单用糖皮质激素止痒效果不好时,医生还可能需要加上其他药物,比如外用止痒药物、口服抗组胺药物。

● 如何预防

汗疱疹能够一定程度预防,比较重要的是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刺激或过敏的物质,比如金属、肥皂、洗发露、染料等。

洗手后彻底擦干,经常涂抹保湿霜或护手霜,也能加固皮肤屏障,减少过敏原透皮吸收。

02.

沙土皮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PMID 35367152

● 症状

沙土皮炎也叫摩擦性苔藓样疹,最常出现在夏季,在 2~12 岁儿童中高发。典型的表现是个数比较多的小颗粒、小凸起,小颗粒有时会融合成片,有时会局部泛红,有时小颗粒表面会出现细小的皮屑。

它容易发生在暴露、易摩擦的部位,比如手背、手腕、手臂、手肘和膝盖。通常不疼也不痒,顶多会轻微瘙痒。

有的孩子手上起了小疙瘩后,胳膊上、腿上也开始起,家长以为会起满全身,很焦虑,其实不用过于担心。

沙土皮炎没有传染性,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起满全身,也不会反反复复。

沙土皮炎病程较长,一般要持续 2~8 周左右才能自愈,但孩子整个过程都不会特别难受。

● 发病原因

之所以叫做沙土皮炎,是因为有的孩子是频繁玩沙子后出现的。

沙土皮炎的病因目前并不清楚,可能跟孩子玩沙子、玩玩具、地上爬行等摩擦有关,也可能与日晒、过度洗涤等有关。

● 如何护理

如果皮疹比较轻微,可以不着急用药治疗,尽量避免孩子摩擦刺激,注意防晒,勤抹保湿霜或者护手霜,每日 2 次以上。

如果皮疹多、面积大、持续不消退或者瘙痒明显,则可以考虑外用药物治疗。

常规的药物有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丙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乳膏等药膏,通常每日 1~2 次,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如何预防

沙土皮炎没有确切有效的预防措施,上面提到的护理要点,比如防晒、减少摩擦、少接触特殊物质、注意保湿等可能有帮助。

03.

虫咬皮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 症状

夏天,孩子很容易被各种蚊虫叮咬。

被蚊虫叮咬后,皮肤会先感觉发痒,之后起红色突起的疙瘩,疙瘩的中央常有小颗粒甚至水疱,有时还能看到一个或一对小孔,疙瘩和水疱也可能会继续变大。

● 如何护理

虫咬皮炎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主要问题就是剧烈瘙痒影响生活睡眠,搔抓后偶尔皮肤感染。

比较轻微的虫咬皮炎可以不治疗,避免过度抓挠、避免戳破水疱即可。

如果皮疹多且瘙痒剧烈,可以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比如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每天使用 1~2 次,直至症状消退。

必要时可以遵医嘱加上口服的抗组胺药,比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能帮助减轻瘙痒。如果因搔抓继发了细菌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04.

间擦疹(淹脖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VisuaIDx

● 症状

天气一热,间擦疹在新生儿和婴幼儿中非常高发,尤其是比较胖的宝宝。

间擦疹也叫擦烂红斑、擦烂,一般出现在皮肤褶皱处,比如颈前、腋窝、腹股沟、四肢弯曲处、肛周附近等,表现为皮肤红斑、肿胀,其边缘清楚,界限与摩擦的范围一致。

患有间擦疹的部位,可能还会有潮湿、多汗、表皮浸渍和剥脱,甚至有糜烂及渗水等表现。

如果继发感染,还可能形成小脓疱及破溃,伴随有烧灼和瘙痒的感觉。

● 如何护理

常规的护理方式包括注意清洁、避免潮湿,保持透气,减少摩擦。

如果常规护理后没有明显改善,可以考虑用药控制:

-对于没有感染的情况,可以考虑外用较弱效的糖皮质激素药膏,比如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

- 如果怀疑有感染,比如化脓、脓疱、大量红色颗粒,则需要医生协助诊断,确诊后对症治疗。

05.

热疹(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James Andrews' Disease of the skin 11e,skinsight.com

● 症状

热疹又称痱子,分为晶痱、红痱和脓痱。晶痱,是透明的小水疱;红痱,是红色的小颗粒,毛囊周围有发炎;脓痱,就是红痱上面有脓头,这种是感染了的痱子。

痱子容易出现在闷热、出汗多的地方,如脖子、腋下、腹股沟、屁屁、后背。

● 如何护理

首先要保持环境凉爽,空调温度可以调到 24~26℃ 左右,及时调整宝宝衣物,选择透气、轻薄的,保持宝宝皮肤清洁,不要在气温很高的时候出门。

痒的部位可以使用低浓度的激素类软膏,包括口服止痒药物在内,都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果皮疹量很多,家长护理后仍然没有缓解,瘙痒严重有抓破和感染,建议就诊。

06.

湿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 症状

湿疹典型的表现为圆形、成片的淡红色皮疹,可能伴有脱屑,严重时容易渗水。

湿疹出现的部位不定,可能会长在脸上、手肘、手部、腿弯、小腿等处,大部分湿疹是一片片的,孩子通常会比较痒。

尤其在干燥、炎热的环境下,湿疹会加重。

● 如何护理

护理湿疹最重要的是保湿,用婴儿保湿乳膏或软膏多次涂抹在宝宝皮肤上,尤其在洗澡后立即涂抹有助于缓解症状。

避免直接接触可能刺激皮肤的物质,查找并回避过敏原。

注意清洁,保持居住环境通风舒适,适当减少衣物,避免宝宝抓挠。

在皮疹红肿、渗出严重时,建议及时就医,可以遵医嘱进行渗出皮损局部的湿敷、使用小剂量的弱效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地奈德软膏等,对缓解瘙痒和红肿很有效果。

07.

尿布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 症状

尿布疹就是「红屁股」,是婴幼儿群体中最常见的皮疹之一。

尿布疹通常发生于尿布直接接触的区域,常见于 3 周~2 岁的宝宝,特别是 6~12 个月龄的婴儿,夏季尤其常见。

轻度的红屁股只是在纸尿裤(尿布)覆盖的范围内出现了轻微发红的情况,可能伴随有一粒粒的小皮疹。

严重时,会有明显的红肿,甚至伴随有渗液、水疱、破溃等皮肤破损的情况。

● 如何护理

宝宝出现红屁屁,护理要点就 4 个字:干燥隔离。

及时给宝宝换尿布,换尿布时,用流动的温水冲洗屁股,然后用柔软的棉布或者纱布轻轻地拍干,最后涂上一层护臀霜,避免让红屁屁接触宝宝的屎尿。

如果经过常规护理效果不好,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比较常用的药有地奈德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

08.

荨麻疹(风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

● 症状

如果宝宝身上长了成片泛红的,或有大小不一的疙瘩,突出皮肤表面,有的像蚊子叮的包,有的像白色的米粒,痒痒的不舒服,并且 24 小时内会此消彼长,那多半考虑是荨麻疹。

常见的原因有过敏、病毒、细菌及寄生虫感染,以及蚊虫的叮咬等,通常全身都会有。

● 如何护理

少部分患儿荨麻疹确实和过敏相关,明确相关过敏原的话,日常注意回避过敏原,如食物(如花生、小麦、牛奶、鸡蛋等)、药物、花粉、螨虫等。

选择轻薄透气的衣物,减少皮肤刺激,尽量不要让宝宝抓挠,避免继发感染。

如果瘙痒严重还可以涂炉甘石洗剂或者氧化锌搽剂,以及遵医嘱服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如果伴有发热、呼吸困难、憋气、腹痛、精神不好及尿少等症状,都要及时就诊。

09.

毛囊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参考文献[29]

● 症状

毛囊炎指的是毛囊的炎症或感染,平时见得最多的是细菌性毛囊炎,常见的感染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夏季由于高温高湿,毛囊炎高发,孩子和大人都会发生。

细菌性毛囊炎可以长在任何有毛囊的地方,毛囊丰富的地方更容易发生,比如头面部。

个数可以是单个、多个,甚至成群,主要表现为以毛囊为中心的红颗粒,突起于皮肤表面,直径不到 5 毫米,有时顶端会有白色的脓头,可能会伴随瘙痒或疼痛。

● 如何护理

个数少且轻微的细菌性毛囊炎可以不治而愈;个数多或者没有自己好,可以外用抗生素来治疗,比如莫匹罗星软膏。

切记要管住手,不要自行挤压、抓挠。

另外,要勤洗手,皮肤和感染区域要注意清洁,清洁后擦干水分。

● 如何预防

细菌性毛囊炎能够一定程度预防,可能有作用的预防措施有:

  • 平时穿宽松舒适的衣物,运动后及时更换湿掉的衣服,避免汗液残留皮肤时间过久;

  • 注意手卫生,勤洗毛巾、衣物和贴身用品;

  • 少用油性强的护肤产品,因为它可能堵塞毛孔,有助于细菌滋生。

今天介绍了 9 种孩子夏天容易遇到的小疙瘩、小疹子,大家可以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在实际护理中,如果遇到不确定的问题,或者孩子症状加重影响生活等情况,都建议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van Zuuren EJ, Fedorowicz Z, Christensen R, et al. Emollients and moisturisers for eczema.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7; 2:CD012119.

[2] Ellis C, Luger T, Abeck D,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Atopic Dermatitis II (ICCAD II): clinical update and current treatment strategies. Br J Dermatol 2003; 148 Suppl 63:3.

[3] Al-Hilo MM, Al-Saedy SJ, Alwan AI. Atypical presentation of miliaria in Iraqi patients attending Al-Kindy Teaching Hospital in Baghdad: A clinical descriptive study. Am J Dermatol Venereol 2012; 1:41.

[4] LUBOWE II, PERLMAN HH. Periporitis staphylogene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of miliari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AMA Arch Derm Syphilol 1954; 69:543.

[5] Al-Hilo MM, Al-Saedy SJ, Alwan AI. Atypical presentation of miliaria in Iraqi patients attending Al-Kindy Teaching Hospital in Baghdad: A clinical descriptive study. Am J Dermatol Venereol 2012; 1:41.

[6] LUBOWE II, PERLMAN HH. Periporitis staphylogene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of miliari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AMA Arch Derm Syphilol 1954; 69:543.

[7] ALSOP J, FLEWETT TH, FOSTER JR.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in Birmingham in 1959. Br Med J 1960; 2:1708.

[8] ROBINSON CR, DOANE FW, RHODES AJ. Report of an outbreak of febrile illness with pharyngeal lesions and exanthem: Toronto, summer 1957; isolation of group A Coxsackie virus. Can Med Assoc J 1958; 79:615.

[9] Kaplan AP. Urticaria and angioedema. In: Middleton's Aller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7th, Adkinson NF, Bochner BS, Busse WW, Holgate ST, Lemanske RF, Simons FER (Eds), Mosby, St Louis, MO 2009. Vol 2, p.1063.

[10] Zuberbier T, Asero R, Bindslev-Jensen C, et al. EAACI/GA(2)LEN/EDF/WAO guideline: management of urticaria. Allergy 2009; 64:1427.

[11] JURETIC M. Exanthema subitum a review of 243 cases. Helv Paediatr Acta 1963; 18:80. [12] Clemens HH. Exanthem subitum (roseola infantum): report of 80 cases. J Pediatr 1945; 26:66.

[13] Jenista JA. Human herpesvirus-6 and human herpesvirus-7 infections. In: Textbook of Pediatric Care, McInerny TK (Ed),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Elk Grove Village, IL 2009.

[14] Straus SE, Ostrove JM, Inchauspé G, et al. NIH conference. Varicella-zoster virus infections. Biology, natural history,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Ann Intern Med 1988; 108:221. [15] Heininger U, Seward JF. Varicella. Lancet 2006; 368:1365.

[16]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Varicella-zoster virus infections. In: Red Book: 2018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31st ed, Kimberlin DW, Brady MT, Jackson MA, Long SS (Ed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Itasca, IL 2018. p.869.

[17] Best JM, Icenogle JP, Brown DWG. Rubella. I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Clinical Virology, 6th Ed, Zuckerman AJ, Banatvala JE, Schoub BD, et al (Eds), John Wiley & Sons, Ltd, West Sussex, UK 2009. p.561.

[18] Cherry J, Baker A.. Rubella virus.. In: Feigin and Cherry's Textbook of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8th ed., Cherry JD, Harrison GJ, Kaplan SL (Eds), Elsevier, Philadelphia 2019. p.1601.

[19]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zh-Hans/rubella?search=%E9%A3%8E%E7%96%B9&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1~150&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1

[20] Cherry J, Baker A.. Rubella virus.. In: Feigin and Cherry's Textbook of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8th ed., Cherry JD, Harrison GJ, Kaplan SL (Eds), Elsevier, Philadelphia 2019. p.1601.

[21]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Rubella. In: Red Book: 2018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31st ed, Kimberlin DW, Brady MT, Jackson MA, Long SS (Ed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Itasca, IL 2018. p.705.

[22] Shulman ST, Bisno AL, Clegg HW,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roup A streptococcal pharyngitis: 2012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 Infect Dis 2012; 55:e86.

[23] Powers GF, Boivert PL. Age as a factor in Streptococcosis. J Pediatr 1944; 25:481.

[24] Shulman ST, Bisno AL, Clegg HW,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roup A streptococcal pharyngitis: 2012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 Infect Dis 2012; 55:1279.

[25] Morens DM, Anderson LJ, Hurwitz ES. National surveillance of Kawasaki disease. Pediatrics 1980; 65:21.

[26] Baker AL, Lu M, Minich LL, et al. Associated symptoms in the ten days before diagnosis of Kawasaki disease. J Pediatr 2009; 154:592.

[27]马琳.儿童皮肤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8]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of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uptodate.

[29]Priyanka Vedak, Susan Burgin. Folliculitis in Child. VisualDx. https://www.visualdx.com/visualdx/diagnosis/folliculitis. Mar 4, 2017.

本文专家

唐教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审核专家

怡禾医疗 皮肤科 主治医师

郑冰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审核专家

医学博士

儿童医院皮肤科 主治医师

策划制作

监制:大力

排版:美丽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