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是衡量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当中国提出要建设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时,有人惊叹、有人质疑。

面对这个世纪工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和经验?老外的一句讽刺,道出了当时的困境,但也激发了中国人的斗志。

那么,我们当时究竟遇到了怎样的难题与困境?面对老外的讽刺,我们又是如何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
环球网:美国卡脖子不是一天两天,N年前央企如何度过至暗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功道路上的难题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全长55公里,并连接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同时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

然而,这个看似风光无限的大桥,它的背后却承受了许多辛酸与压力,要知道当初这个工程的建设难度,是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港珠澳大桥地处外海,气象水文条件复杂,中国此前并无建设类似工程的经验,因此,所有设计师们、建设者们所面对的是一片未知的领域,他们的每一步都需要谨慎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海底环境也十分复杂,海床面泥沙淤积、粉质粘土层深厚、基岩面起伏大,这些都为桥梁的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更棘手的是海底的淤泥是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开挖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工程师们必须在保护环境和建设需求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面对这些困难,当时我国的施工队里有人建议向国外寻求技术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中方代表带着3亿元的预算找到了荷兰在沉管隧道方面技术最厉害的一家公司寻求技术合作。

可令人万万没有想到是的,荷兰这家公司一张嘴就是狮子大开口,他们直接问我们要15亿元,并且这还仅仅只是咨询费用,其中并包括技术转让费。

虽然这个条件很“霸王”,但我们也没有办法,工期耽误一天就相当于战况延迟一天,随后我方提出用这3亿元只换取最重要、施工难度最大部分的技术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荷兰这家公司听到了我们的条件后,只说了一句话,那就是:“3亿元只能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

这句讽刺道出了中国在高端工程技术领域的差距,但同时,它也激发了中国工程师们的斗志,我们是否甘心永远依赖别人?是否有勇气自己攻克难关?

面对荷兰公司15亿元的天价要求,林鸣代表的中国团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自主研发,拒绝妥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一场关乎国家尊严和民族自信的科技攻坚战在这片海域上演,林鸣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所有人一步步探索未知、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

他们采用钢筒围岛的方案减少了对海底淤泥的开挖量,随后,他们自主研制了半刚性结构沉管隧道和无人对接沉管系统。

所有人昼夜奋战,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完善技术,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港珠澳大桥终于拔地而起,屹立在茫茫大海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中国创新实力和民族自信的象征。

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自主创新和攻克世界级的技术难题,那句“3亿只能唱首歌”的讽刺,终将成为历史的注脚。

我们感叹于林鸣团队的实力以及胜利的决心,同时又为荷兰公司的态度感到愤怒,不过好在我们已经“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那么,我们在珠港澳大桥的建设中还遇到过哪些困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
中国搜索:港珠澳大桥建设都攻克了哪些世界性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攻克难关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仅面临技术挑战,更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恶劣的海洋环境。

大桥所处的珠江口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海洋环境之一,这里水流湍急、泥沙淤积、台风频发,因此,环境气候给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为了确保桥梁的稳固,工程师们进行了大量的勘测和试验,优化了桩基设计,创新采用了“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等新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他们还发明了“导管架水上钻机”,可在水深达50米的海域进行作业,有效解决了海上施工难题。

另外,珠江口海域多台风,施工面临巨大风险,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大桥采用了多项抗台风设计,如主塔采用“流线型”设计可有效降低风阻。

桥面采用整体式钢箱梁,强度和稳定性更高,桥墩和主塔还设置了消能装置,可有效减少台风对桥梁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大桥跨越香港国际机场高度管制区,施工难度大,为了确保飞机的安全起降,大桥的施工高度受到严格限制。

这就要求在有限的高度内完成桥塔等关键构件的施工,这对技术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团队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实现了“零误差”对接。

此外,大桥建设还面临着环保、航道、跨境协调等多重挑战,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大桥采用了多项环保措施,如生态护坡、鱼巢、人工鱼礁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保证通航安全,大桥设置了宽达1.1公里的主航道桥,并创下了世界之最,为了实现三地顺畅衔接,项目团队还创新了“三地三检”的通关模式,极大提升了通关效率。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中国团队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自主创新。

林鸣和他的团队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一次次地突破自我、刷新纪录,他们攻克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创造了一项项工程奇迹,最终建成了这一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就是一部中国人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攀登高峰的奋斗史,我们不仅征服了世界上最复杂的海洋环境,更锻造了敢于向“不可能”说“NO”的民族品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围绕“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专家回应“三点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港珠澳大桥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不仅仅是一个工程奇迹,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交通领域,而是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桥的通车,极大地便利了港珠澳三地的交流,过去从香港到澳门,需要绕行100多公里,耗时几个小时,现在只需半小时就能实现三地之间的“一日生活圈”。

这种便利不仅让三地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商品、人员、资金等各种要素都能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这必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打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世界级城市群。

另一方面,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成功实践,大桥连接的三个地区分属不同的法律和管理体系。

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实现有效合作,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港珠澳大桥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建设过程中,三地政府通力合作建立了高效的协调机制,大桥的设计、施工、管理,都充分考虑了三地的特点和需求,最终实现了“三地共建、共管、共享”的目标。

这种经验不仅为其他跨区域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一国两制”在新时代的实践探索了新路径。

它展示了在“一国”的大前提下,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可以和谐共生,携手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港珠澳大桥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并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不仅克服了各种技术难题,更锻造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我们不仅完成了一项伟大工程,更凝聚了民族自强的力量。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奋发图强、不断进步的中国形象,它证明中国有能力、有智慧、有决心、去实现更大的梦想。

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个时代的丰碑,它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奇迹,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预示着我们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机遇成就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已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桥对中国的未来发展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不仅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它折射出中国发展的诸多特点,同时也为我们未来的道路提供了宝贵启示。

港珠澳大桥彰显了中国发展的战略眼光,这个项目的提出和实施并非孤立的决策,而是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抉择。

它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支撑,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战略眼光源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在这一制度下,我们能够从全局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从而作出最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决策。

另外,港珠澳大桥体现了中国发展的创新动力,这个项目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我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自主创新的道路,从设计到施工、从材料到设备,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中国工程师的智慧。

这种创新动力正是中国发展的不竭源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港珠澳大桥凸显了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这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这种制度优势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底气,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发挥制度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展望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要以港珠澳大桥为榜样,大力弘扬“自主创新、协同攻关、勇攀高峰”的精神,在各个领域不断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在我们的不懈奋斗中变成现实,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谱写中国发展的新篇章,共同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从筹建到通车,港珠澳大桥的每一步都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面对荷兰公司“3亿只能唱首歌”的讽刺我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更具挑战的自主创新之路。

凭借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我们最终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建成了这一超级工程,未来已来,未来可期,在港珠澳大桥的激励下,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