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玫瑰的故事》临近结局。

引发的诸多争议还未平息。

话题已经蔓延到了戏外。

刘亦菲的身材都被放大审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人扒玫瑰的原型,质疑她是否能称得上独立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能想到,2024年了,内娱的热度居然还靠师太亦舒。

自从2016年,亦舒推出自己的第300部小说后,已经有快8年没有她的消息。

然而,最近几年,亦舒的多部作品陆续被内娱影视化,几乎部部都是话题制造机。

玫瑰的故事》中一女四男的感情经历引发热议,女性相关话题也层出不穷。

《我的前半生》《喜宝》,也都因为大胆的感情线,没少被骂三观不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了解亦舒的人都知道,相比原作,拍出来的都只是小风小浪。

而且,对她来说,能写出如此恣情纵欲的故事并不奇怪。

她私生活的「炸裂」程度可不亚于小说,放在今天估计分分钟被骂到退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不妨借着热度,扒一扒亦舒的传奇人生

看看为何亦舒热还能延续至今,反复搅动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不少人称《玫瑰的故事》原型是亦舒本人。

书中,出身优渥,天资聪颖又美丽非凡的玫瑰,有数段难忘的感情经历。

轰轰烈烈的初恋、平庸的「老实人」、有艺术气息的灵魂伴侣……

现实中,亦舒也曾以「玫瑰」为笔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不至于像玫瑰那般貌美惊人,但也是出身香江名门、外貌俏丽的千金,成名后,亦是被众星捧月,受他人仰慕。

她的情感之路也像玫瑰一样一波三折。

17岁,与才气过人的画家蔡浩泉坠入爱河、未婚先孕。

后又与邵氏风头无两的男明星岳华同居。

最后靠相亲结识了大学教授,婚后移居海外,过上了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远不止这一部。

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她自己的影子。

亦舒年少出名,14岁发表第一篇小说,很快便在香港文艺界获得一席之地。

17岁在金庸创办的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明报》任职,写专栏,也跑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担任电影杂志编辑,采访明星、写人物专访,不时抖点风流韵事,一度做到了香港的顶级娱记,结识了不少娱乐圈明星。

所以她才能和演员岳华恋爱,还因此登上《明报周刊》封面,成了全港瞩目的明星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她在圈内所目睹的一切,上到达官雅士,下到贩夫走卒,也都被写进了书里。

一本《她比烟花寂寞》,更是直接以一线女明星为主角,道尽娱乐圈光鲜背后的枯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而,猜想她书中风华绝代的女性以现实中哪个女星为蓝本,也成了读者的一大乐趣。

据传,《她的二三事》影射章子怡,《花解语》写黎姿,《喜宝》是梁洛施,《众里寻他》写的是邓文迪……

1988年 电影《流金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 电影《流金岁月》

也像她笔下永不满足的女主角,27岁已名声在外的亦舒又奔赴英国留学,攻读酒店管理。

学成归来后像《承欢记》中的麦承欢一样,在豪华酒店脚踏实地工作,一步步做至领班,接触大量吃穿考究的富商。

而后赚足了钱,做腻了这一行,又拾起老本行,隐居海外,回归家庭的温柔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原型的说法并不妥当,但凡作家就少不了从个人经验取材,处处糅合、平衡虚构和现实。

而且,再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撇开表面的情节,其实亦舒本人和她笔下推崇的女性角色有极大反差

亦舒反复推举的女性形象,大都独立清醒,优雅自持,进退有知。

虽也会陷入爱恋,但不沉溺于无望的感情,也不惧斩断不健康的关系。

不论处在什么状况,「做人最要紧姿态要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她自己呢,至少在外人眼里,姿态并不好看。

论事业,她毫不掩饰对名利的渴求。

曾向金庸再三要求涨薪,不愿做清贫的文人,才选择转行做酒店管理。

曾被批评过于高产质量参差,她还坦然央求读者允许自己多赚点钱。

不同于琼瑶看重对自己的作品改编,亲自参与其中,她只要版权费到手,其他一概不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私生活更是留下一堆黑料。

年少倒追画家蔡浩泉,相恋后不顾父母的反对,为结婚搅得天翻地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后又指责对方性格差,离婚后将孩子留给前夫,不仅没尽到抚养义务,甚至拒绝与儿子相见。

后来,又插足闺蜜郑佩佩和岳华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愿和岳华恋爱后,表现得好妒多疑。

只因郑佩佩寄给岳华一封信,哪怕当时她已有家室,信中只是吐露生活烦恼,没有任何出轨的迹象。

却惹得亦舒大发脾气,撕碎衣服,拿刀插在岳华衣服的胸口处,还把信向娱乐杂志公开

岳华忍无可忍提出分手后,她又跪地求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很多业内同行眼中,她全无亦舒式女子的优雅,反而尖酸刻薄。

当时有「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的说法,亦舒公开表示不满——

「那个琼瑶,写的东西都是小女生看的,提了都多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说演员张艾嘉转型做导演,亦舒说:

「女明星有两大通病:第一总以为青春永驻,第二老想假装有学问。」

张爱玲晚年出新书,她也冷言嘲讽:

「也是上了年纪的人,究竟是为什么……

世界原是属于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这是不变的定律。」

最有名的是她对李嘉欣的那句毒评:

「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她的侄子倪震看不下去,也曾对她反唇相讥,还曝出她因怀才不遇,对家人动手泄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种种,可以说很不「亦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亦舒的作品也受到很多争议。

尤其是名门落难、一见钟情、天降霸总、突降遗产等玛丽苏套路。

今天再读,对女性「姿态」和生活品味的倚重背后,也透出对女性的客体化倾向及慕强心理。

那为什么亦舒能爆火至此,收获广大读者,被尊称一声「师太」?

这就不得不回到当时香港的社会环境。

70、80年代亦舒创作高峰期,正值香港经济腾飞,社会价值观念更新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笔下都市女性的情感和事业、困惑与向往,精准戳中了当时很多女性的心理。

她们向往你侬我侬的爱情,但又不愿在婚姻中过多牺牲。

她们想过富足闲逸的生活,但不愿依赖他人,渴望经济独立。

她们眷恋家庭的温暖,但又不愿受传统家庭束缚,希冀个体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种种挣扎与成长中,亦舒早已看出,这个社会留给女性的路太少、太窄。

她便将女性独立看作第一要事,用很多性格鲜明、杀伐果断的女性形象表明态度。

当时香港的离婚率还十分低的情况下,用纵情恣欲的恋爱故事,举起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大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9年金曲颁奖礼上,亦舒公开表示,她写爱情,但写的更是自由,是对独裁和封建家长制的反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隔多年,内地女性意识萌发,也不奇怪亦舒的作品成国产剧翻拍热门。

平衡职场和家庭的大女主故事、千人千面的女性群像、令人动容的女性友谊、与原生家庭的相爱相杀,全然契合当前影视市场对女性故事的需求。

因为这些剧,很多人又回过头去看亦舒的书,又不断获得新的体悟。

也证明了,半个世纪过去,亦舒作品依然有极强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亦舒的作品热归热。

有目共睹的是,影视化总不尽如人意

单看内地的改编,口碑集体扑街,豆瓣平均分不及格。

《喜宝》全无爱情、物欲和自我的张力,成了猎奇的忘年恋故事。

《我的前半生》大爆,但更像是狗血剧的胜利。

《玫瑰的故事》热播,焦点全在刘亦菲的颜值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首先,亦舒文风的特殊性。

讲故事常模糊景别,塑造人物笔法写意。

又以细腻、疏离的心理描写,简约却尖刻的语言见长。

影视化后,既要用精准的演技传达复杂的心理活动,还需用直观的视觉内容将故事落在实处。

稍失分寸,就成了俗套狗血的恋爱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文化背景的差异。

小说在内地影视化后,香港改为北京或上海,时间也挪到千禧年。

亦舒小说中,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香港常常是角色最重要的根基。

如此一改,故事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深度和文化意味,也就完全变了味。

像书中行事干练、穿着考究、思想开放的职场女性,更容易联想到港剧中的形象。

放在千禧年的北京,就显得有几分格格不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市场化的考量,也很容易损伤原作的价值内核

为吸引观众,剧作改编会在情节和人物设置上会有意增强戏剧性、迎合流行的话题元素。

如《玫瑰的故事》中,为了让苏更生的坚韧有迹可循,给她增加被继父性侵的情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玫瑰的丈夫方协文只是一个平庸的男人。

他老实、勤恳,也懒惰、乏味,玫瑰觉得婚后生活过于沉闷,才选择离婚。

但剧中却将矛盾外化,将其塑造为一个处处操控玫瑰,逼她生儿子的渣男。

将真实的人物标签化,真实的情感关系特殊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恰如很多人所说,今天不适合把亦舒的作品搬上荧屏、银幕。

但不是因为亦舒的作品过时,反而是因为今天影视环境太保守。

曾有评论家称,亦舒写的不是言情,是世情。

她的笔下有传统的、现代的,以及困在两者之间的种种不同女性形象。

呈现开放的爱情观、不婚主义、婚外恋等多样化的情感,大胆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展示诸多人性复杂面,也道尽女性的普遍性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的复杂性和尖锐性,今天本就难以被充分展现。

非黑即白的舆论环境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结果就只能是魔改。

反倒常剔除最有价值的内容,保留了慕强、悬浮的糟粕部分。

《承欢记》中,女主如何冲破家庭桎梏的部分被和稀泥,天降遗产、与霸总相恋则被大书特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玫瑰的故事》中,为符合「三观」,极力美化女主形象。

把一个真实的、充满瑕疵的女性形象,改为完美的大女主,反而迎合了社会对女性的规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要说,什么样的影视改编最能接近亦舒小说的味道。

鱼叔自己能想到的,是张艾嘉1986年自编自导自演的《最爱》。

电影将一个与闺蜜抢男友的三角恋故事刻画得细腻隽永,不避讳任何欲望和私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女人在情爱里费劲心神兜了一大圈后发现,这社会根本以男人为中心,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爱情。

女性的攻守与失衡,在二十年后的黄昏释然,昭示了女性成长的艰难,触及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甚至品味不俗的配饰穿着,也有股浓浓的亦舒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很多人嘲讽亦舒。

认为她没有活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只能在书里做梦。

但其实,亦舒早已玩够爱够,乐于回归凡尘生活。

虽从公众视野消失,但一直没有停止创作,70岁还推出新作。

并不像很多人说的只会写玛丽苏,风格同质化。

她也写了科幻等其他类型的作品,叙事上也不断创新,最新作品还融入家暴等很多社会热点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已经无人在意。

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面临的处境一样,虽被激烈地讨论,但人人都不过是在自说自话。

鲜有人真正进入亦舒的世界。

我们的法力随青春逝去,之后就是一个普通人了,谁还在乎我们会否受伤,有无喜乐,现在我们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做错事要承受后果,我们已经成年,被贬落凡间在红尘中打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文完。